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文学 美术 音乐 影视 戏剧 摄影 舞蹈 展览 演出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李骆公:书法篆刻艺术中找到寄托情感之路

2007-12-06 09:59:01来源:北京商报    作者:

   

作者:金文

  1940年8月1日,上海大新公司承办了年仅23岁的上海美专毕业生李英的“黑沙骆个人作品展”。李英在回答访客疑问时说:“我就是有意让它怪诞一点。我认为一个人起什么名字,其目的无非是让别人比较容易认识这个人……取这个名字,人家一下子就能把我这个外表特征抓住了。”而就在同一天的同一座建筑中,邓散木的“粪翁书法篆刻作品展博览”正在另一个展厅举行,这对别人来说可能纯属巧合,但对李英来说,则是冥冥中自有天意。 
 
  因为在以后几十年的艺术生涯中,学习油画出身的李英却与书法篆刻结下了不解之缘,并以此享名艺坛,而给予他极大支持和鼓励的正是邓散木先生。这位李英就是我国著名书画篆刻艺术家、教育家李骆公先生。

  今年恰逢李骆公先生诞辰90周年、逝世15周年,记者有幸赴广西桂林拜访了李老的家。开门迎接我们的是一位耄耋老人——李骆公的夫人穆东乔。虽然已步履蹒跚,却不需别人搀扶,一步一步把我们带到了位于三层的客厅。穆老虽年事已高,但从高挑的身材、祥和的脸庞上依然可以感受到她年轻时的美丽风韵。客厅里摆放着红木雕的龙椅、龙桌、龙柜和龙灯等古色古香的家具,仍甚健谈,待人热诚的穆老说:“这些都是骆公最珍爱的家具,无论家搬到哪,他总要带着它们。”她给记者讲起了李骆公传奇般的艺术人生。

  李骆公,原名李英,学名李立民。1917年生于福州,1936年考入中国第一个美术学府——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学生时代,他的习作就受到刘海粟、关良、倪贻德、谢海燕等名师的好评。1939年冬,李骆公在上海美专毕业,留校读研究生,1940年在上海举行的第一次个人画展,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展览轰动了整个艺术界,观众高度评价了他的作品艺术技巧和创新精神。而年轻的李骆公并没有因此而沾沾自喜,在校长刘海粟的鼓励下,于次年勇敢地踏上了新的求学旅途——留学日本。

  留学的经历,使得李骆公大开眼界。他如饥似渴地研究马蒂斯、毕加索、佛拉芒克这些西方艺术大师的作品,并且有意识地探索中西艺术融汇结合的道路,开始了新的艺术探索和实践。在日本的日子里李骆公不但在艺术研究上颇有收获,更是被爱情之神所眷顾,遇到了穆东乔,也就是面前这位和蔼可亲的李夫人,这个伴随了他一生的红颜知己。

[NextPage]

  异国他乡遇知音

  “1942年,我在日本学习医药,想回国当药剂师。在大皇学社学习日文时,班里有一个同学是福建人,他说的日文带有很浓的福建味儿,因而我总是笑话他说的日文。当时在留学生里有好多人给我画画,我就跟这个福建人说你也给我画一幅吧,他说他不会画,说给我找一位画的最好的。就这样他给我介绍了同样说着一口带有福建味日文的李骆公。他为我画了画,我们便认识了。”回忆起当年的情景,穆老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仿佛又回到了那充满激情的年代……

  在日本留学时,李骆公并不满足于课堂画室里的西画研修,在朋友的推荐下,他结识了校外老师野口弥太郎、猪熊弦一郎、里见胜藏等几位当时著名的现代洋画家。 
 
  虽是师从却不是刻意模仿,他时时不忘注入着中国人的气质,在作品中融入了中国传统写意画的技法和理念。恩师们的支持、肯定、明确了他的治学方向,从而使他有资格参加了当时极有影响力的“独立美展”。那时“独立美展”在日本,有如野兽派、印象派在法国,聚集了一大批最具现代思潮的画家群。入选“独立美展”是许多青年人追逐的梦想。李骆公连续入选十二、十三回“独立美展”,不仅震动了日本学子,还引起了新闻媒体的追逐。他关起门来,拒绝新闻采访,只做自己的研究和探索,短短的3年多时间,他的画风大变,比“黑沙骆”时期更上层楼,找到了适合自己发展的带有中国笔意的油画。

  二战接近尾声,美军轰炸东京,他也无心眷恋恩师和朋友,谢绝了请他留下当画伯的盛情,毅然回到祖国东北冰城哈尔滨。战后,他以极大的热情投入油画创作,在很困难的条件下开展美术教育,并成为当时哈尔滨画界主导。历经几十年的沧桑残留下来的一批他在哈尔滨创作的风景和人物作品,为今天研究中国现代油画和李骆公油画的风格提供了充分的证据。[NextPage]

  “黑沙骆”的由来

  1940年,李骆公在上海大新公司举办的“黑沙骆个人作品展”是他第一次以“黑沙骆”的笔名举办个展,时年23岁。对“黑沙骆”这个笔名背后的故事,穆老这样解释道:“李先生很喜欢骆驼,他说骆驼很有毅力,能在沙漠中负重致远而又吃苦耐劳。搞艺术就需要有这种骆驼似的精神。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长得黑,所以取名‘黑沙骆’,以后是因为年纪大了,就改叫‘骆公’了。”说到这时,在场的人都笑了,笑声中更表达了大家对这位艺术大师的尊敬与钦佩。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自学生时代,李骆公就对篆书有着浓厚的兴趣,在日本学习现代西洋画又颇得形式美的要领。以西方形式美加上中国传统艺术的理念来探索书法篆刻,这是李骆公对金石篆刻艺术的创新与革命。1957年后,李骆公不能再担任天津美院的教学工作了,便被分配到了资料室。因为无法再从事油画的研究和创作,他又拣起了学生时代十分酷爱的书法和篆刻。谁曾想到,这个向“方寸之地”的转变,竟成了他一生的艺术追求。

  李骆公从油画创作转到不大相关的书法篆刻,可想而知,这样的决定是需要很大勇气的。然而所有的工具、资料都需要从新购置,对于这个上有老母下有儿女的七口之家,以不足百元的收入,生活是十分艰难的。李骆公变卖了他珍藏的诸多艺术品,用换来的钱购买了金石字典、钟鼎和秦砖汉瓦拓本印本,以及齐白石、吴昌硕印谱等大量的资料、工具和印材。“有一次,李骆公回福州探亲,返回时,他的行李中没带别的,而是满满一箱的寿山石边角料,差点在火车站因超重被重罚。从此,家里就成了他的作坊,他整天锯石、磨石、抛光、打蜡……”

  30多年的探索和创新,使李骆公少年有成的画名几乎被书法与篆刻所掩盖,他的书、篆,异乎寻常,独树一帜。美术家张仃曾评价道:“按一般规律谈学问的人,可能看不惯他的作品,似乎他不讲究师承。但他是热爱传统而又有世界眼光的艺术家。从他作品的结构造型中可以看到美的高度凝练守法。他的篆刻十分严谨而又新颖;浑厚古朴,风骨铮铮,大气磅礴,不落俗套;他的书法,则讲究骨法用笔和墨色变化。他的艺术中所特有的装饰、变形、夸张,酷似交响音乐的旋律和节奏,饱含着诗情画意。”

  李骆公热衷于西方艺术。但在东方文化的长期熏陶中,他怀着对民族的赤子之心,最后在中国特有的书法篆刻艺术中找到了寄托情感的道路,这条路是具有代表性的,具有延续性的,他为传统的东方艺术注入了新的血液。名如其人,从他的作品上人们不仅能看到一位艺术大师的骆驼精神,同时也看到了他的光明磊落的艺术品德。

  (编辑:全涵)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有限公司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