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文学 美术 音乐 影视 戏剧 摄影 舞蹈 展览 演出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大批判:美术界理论批评文字

2007-10-17 17:01:53来源:中国艺术批评    作者:

   

 作者:陈健强

一、多元社会,理论批评文字一成不变

 

    当今中国的国情像一条巨龙,龙头在信息社会,龙身在工业社会,龙尾在农业社会,这条巨龙不断腾飞,三种形态交织在一起,走向一个多元化的社会。

 

    在改革开放后,中国实行了经济战略,经济战略跨过了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向往更高深层次发展,就进入到文化战略,文化战略要深挖掘文化资源,这是整个国家现在及未来的发展战略。

 

    中国经历了疾风骤雨般的发展之后,伴随着国家战略调整及全球一体化格局的改变社会也发生了急剧变化,首先是农业改革,接着是工业改革、医疗改革、教育改革等等各种改革开放。在全球多元文化艺术观的今天,中国美术界理论批评文字也必将进入一个多元时代,从崇洋媚外,殖民主义、萝卜快了不洗泥,到挖掘内涵,寻找生命之源、文化之根,再用合适的中西合并法,着力打造树大而根深兼先锋时代感的美术理论批评文字之路。寻找“未来中国”的时代已经到来。

 

    但,时间虽然已经进入到了二十一世纪,社会已实施文化战略这样一个强劲发展的大国中,我们的文化结构,心理结构还到处存留着上世纪80年代及90年代的思路,还有很强大的跟不上形势的习性,美术界还有理论批评家做着上世纪的梦。

 

    具体说,是美术界的理论批评文字相对于社会各层面的发展,整体上变化不大。还存在歪曲理解发展战略,没有考虑经济文化战略,未能更好适应社会的变化,从而造成读起来晦涩难懂,并存在造作的现象,甚至还存在文革语调。

 

二、这里,清理美术理论批评界“四宗罪”

 

    今天有一个道理:以为看书看不懂是自己不够聪明,学不到人家的知识。其实,有些看不懂的书不是自己不够聪明,而是作者写的差。

 

    好比如一本写风水的书,把“风水”写成“环境六维系统论”,书中注入作者很多自创的概念、名词,并硬要写的学术味。殊不知,同样内容的风水书满街可见,并且只有初中水平都看的明明白白。这是比方我们艺术界理论批评文字存在的毛病。我这样说,可能要得罪很多人,因为这是他们的饭碗。

 

    本文虽则不是反对理论批评家研究高深的理论,但也绝不希望研究出的高深理论只有高深人士看的懂,甚或连高深人士也看不懂,其实质是作者本人也未必懂。那些毫无条理,章法混乱,漫延像个人脑袋思维一样的文字实在是自欺欺人。我以为,高深的美术理论说出来起码要让美院学生听的懂,正所谓“大道至简”“真理是朴素的。”就像看贡布里希(当然,也是范景中翻译的好)的理论书,看起来多么明白易懂。

 

    很多理论批评家文字上的一些思维也太专门了,缺乏横跨几个专业的思维,结果导致文字走向专业学名化,对于理论批评文字这种需要广为传播并且更多是针对画家、观赏者传播的行当来说,跨专业想想其它专业的学名就不能太过买弄了。比如有一次,有个英国华人(知识分子)问我,为什么《蒙娜丽莎》这么多人喜欢,好在那。对于一个不懂绘画的人,我是不能给她讲色调、肌理这些专业名词的!再比如,医学上的杀真菌药,如果写成“硝酸咪康唑乳膏”,生物学上的鸡蛋花树写成 “龙骨草”谁懂。专业名词也就只有专业人士才看的懂,专业人士在一元社会确实能影响下面一大片,但在多元社会、市场经济社会里,就不能更好达到文章的作用了,毕竟要给多些人看,最起码不要连专业人士都看不懂。所以我们的艺术理论批评文章,不要太卖弄学术味,本质内容是学术就行,空有学术其表,败絮其中就糟糕了。纵观理论批评上的名词、概念也太玄兼太泛了,没必要这么卖弄,从传播作者的思想理论、战略出发,卖弄名词概念并不能达到目的。

 

    概括出美术理论批评文字“四宗罪”是:

 

    一是那种通篇在发明新词汇的文章,概念满天飞,令人费解和莫名其妙要看明白,简直要系统研究作者所有的文章及思想发展脉络才稍稍弄懂其中一二,也已属万幸。试问读者中又有谁为看懂一篇文章而详细研究一个作者呢?简直是匪夷所思。

 

    其二、一些文章简直就是卖弄哲学,堆砌国外哲学及学说。问题是那些哲学家又有多大代表性,难道比罗素《西方现代哲学史》里的哲学家更广为人知?那些言必哲学的人,是想当然地要别人认为他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学问渊博。简直就是皇帝的新衣,其实质是自欺欺人。

 

    其三、是文字晦涩难懂,学术文章连学术人都看不懂,其居心何在?由此恶性循环,学术文章缺少读者,造成很多学术人都不写学术文章。

 

    其四、相对于社会、文化、经济的进步,我们很多美术教材理论文字近三十年来在用字、用词、句、结构、笔法、语调、语气上变化不大,甚至没有变化。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来看其它行当的文字的发展,比如广告行业文字发展,广告语用几个字概括整个楼盘,甚至概括了精神内涵,如“运动就在家门口”,几个字要多概括就有多概括;要多生动就有多生动;要多活泼就有多活泼。太生动传神了。 我们再看金庸、古龙的小说,很是吸引,而理论批评文字为什么不可以写的那样生动活泼兼有趣?为什么不可以大量引用甚至只用俗话、哩话、典故?为什么不可以把艺术界写的故事性,文学味?难道一定要清高一定要学究?也难怪美术界这么些年来在社会上各种领域中不显眼,繁荣程度明显落后于经济、电影、唱歌。我们再来看经济学的文字,经济学家吴敬琏,郎咸平,京城四少,张五常等把深奥难懂的经济理论写的通俗易懂,能广为传播,甚至于朗朗上口,从而成为明星理论家,并超出本专业领域成为社会大众明星,并且学术上国际认可,民间一般知识分子也看得懂。这些明星促进了经济学从而成为时代的显学,而我们美术理论批评界风物尽宜放眼量,想想经济学家,想想他们为什么能在一般社会大众认为枯燥乏味的理论界中成为大众明星,巡回国际间讲学。经济理论家的文字是通俗易懂,是走向大众,走向市场。我们再来看这近三十年来的一些歌词,香港黄霑的歌词,“苍海一声笑,滔滔两岸传”,北京崔健的歌词“不是我不明白,这个世界变化快”,多么的深入人心,多么的广为传播,多么的时代声音。对比美术界的文字,根本没有多少脍炙人口的理论口号,文字,甚至篇章。而我们美术理论批评家,先把理论走向市场再说吧!美术界只有陈丹青冲出专业,成为跨专业的学者明星,对美术界有照耀作用。但他只是偏向于搞文学,不算是提出理论的理论批评家。我们美术界的理论批评家要跨出专业去,就知道什么叫自惭形秽。呜呼!

 

    为什么经济学、广告词,歌词的文字远远超出美术界,皆因这些文字能吸引大众,大众有看头。相比之后论断,我国美术界的理论批评文字太枯燥无味,死水一潭,缺乏文学性。呜呼!

 

    我们的社会已不是一元论的社会,而是呈多元发展,艺术家在体制内的全国美展能成名成家,并创作出经典作品及篇章;体制外的市场经济也能成名成家,并产生举世闻名的脍炙人口的作品。那么,我们的艺术理论批评、教材是不是相应地做出改变,皆因那种在一元论语境下的文章,对于日新月异的背景变化,已是“语”过境迁了,安得能无动于衷?呜呼!

 

    一元社会下,靠那么一篇高深的学术文章能影响个别掌握社会资源的专家,从而影响广泛的层面,这在一元论社会是行得通的,在英雄年代是行得通。但在平民年代及资讯发达的今天就显得落伍了。而我们的理论批评家还在用那一套语调,还在那里堆砌高深的名词。而且纵观文字的发展史,也是越往古代走就越晦涩难懂,难道今天要倒退向古代?呜呼。

 

    自五四运动以来,整个中国全盘引进西方各种先进科学,美术理论批评也受数理化论文影响。早期的影响是很好的,科学性的。比如论文在样式上有:内容提要,关键词,论点,论据,论证,结束语,参考文献,注释,还讲究数据实例,开篇第一是讲概念、名词解释等等但发展到如今,也太过死板地调入西方的哲学论述特点了,反而对待传统好的东西像倒洗澡水连孩子倒掉一样。并走向了极端,走向了论文的套路,并形成新的八股文,呜呼!

 

    再加上卖弄各种新奇的概念,盲目引入新名词写成的理论批评文字,把我们读者一下子抛上半空,如坠云雾,一看就有拒之千里的感觉。这还不止,引用那些不知出自那里的哲学家及学说,完全在哲学史里找不到,冷僻到只有哲学专业的人才研究到,又一次把读者抛入云端。他们这样做,无非是想让别人知道他博览群书,才高八斗,殊不知,这正是掩盖其理论文字的肤浅,再呜呼!

 

    还是批评家水天中说的好:“由于‘食洋不化’,晦涩、繁琐而又不知所云的文字在当代中国美术理论中泛滥成灾。吴冠中以他特有的简洁、锐利和明晰,展示了另一种写作方式和另一种文风,其核心正是所谓‘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1](《我看吴冠中》作者:水天中)

                                                                                                               

    概而述之,要清理美术界理论批评文字,不能就文字说文字,要用纵向思维,要站在全球的角度,把理论文字放在全中国这个国情来分析,放在一个正在蓬勃发展的国情来分析,并以战略的眼光来分析。还要站在哲学的高度,跨专业跨学科地看,一里通百里明地看,我们的艺术理论批评文字需要批判,需要起义。

 

三、理论批评文字态势

 

    当今美术界理论批评文字要运动,要起义,要清算上文提到的四宗罪。这个时代是急速变化的时代,正如“五四新文化运动”年代,很多大文豪为了适应新时代的需要,改写白话文,比如鲁迅就提倡并力行白话文。还有之前的梁启超,为了适应社会改革,把写文言文改为写白话文,而且他为了思想理论得到更好的传播,把白话文写成(当时的)通俗易懂,并旁征博引形成“报章体”,并成为文章体裁的典范,这在当时难能可贵!而反观今时今日美术界的文字,写的那么晦涩难懂,难道不应来一次文字起义么? “倘若对大众文化采取不屑一顾的态度,只会使一个研究当下文化的人丧失必要的学术敏感度。” (鲁虹语)[2] 还有,我们的文字佬,也要思考一下易中天,“当年明月”的文字为什么这么受全国读者欢迎,这可不只是通俗,这可是今个时代的要求啊!

 

    我以为,社会多元化的变化及艺术界存在媒体、图片广为传播的今天,美术理论批评文字应以受众范围广,让人容易看明白为主。就是少跟别人讲《三国志》,要讲《三国演义》,《三国演义》才是路人皆知。

 

[NextPage]

    美术理论批评文字本身的功能就是对艺术进行指导和引进,使到广为传播,也很需要指引,特别是先锋作品,不是要让全民接受吗?把文字搞那么复杂,用什么去引导,用什么去推广,用什么去传播,让谁接受呢!所以要考虑受众。
 
    还有我们现在的论文格式,完全抛弃了传统的一些样式。比如论述“伪问题”三个字,用现在的论文样式是先名词解释,然后分段论述。但我国传统文章样式是:开头讲究意会,用比方一下就点明文眼,明白大概意思,这也是书上说的“诸葛亮读书只读大略”。当今这个世界的信息太多,太多的书要看,而且是一辈子看不完的,没有必要事必穷究各种数据论据,用比方交代问题就行。

    从文化思想层面来说,西方的哲学讲究哲理、实证、数据罗列,就算一个细节都要筚路篮偻描述。反观我国两大文化思想高峰,一是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一是“五四新文化运动。”诸子百家文化是我们的文化渊源,是讲究意会,讲究感悟的,当中的理论阐述特点是引用生动易懂的文字,语言上也多是学生记录老师的口头语。众所周知,口头语写成文字读起来是朗朗上口的,而喜闻乐见的典故也是显浅易白,一个自相矛盾,一个叶公好龙,一个南辕北撤,一个塞翁失马就可以把晦涩难懂的道理说明白。毕竟这种文字样式也流传了几千年,能扔掉么?当今美术理论批评界,这些优秀的行文传统反而被抛弃了。要捡回一点的。而且这样写理论批评文字跟西方文字的阐述模式是有异曲同工之妙的。
 
    还有,很多人认为理论批评文字一定是枯燥无味,殊不知理论批评文字也不排斥文字上的“锦衣肉食”,也不乏语言丰富多彩,这在古代的思想、理论著述里不乏常见,如《战国策》里面的记载,为什么今天就一定枯燥无味呢?
 
    还有人说,文字大师写的文章多是平实中见秋色,于无声中听春雷,并且内容为王,不要太过花哨。但苏东坡曾说(大意是):“青年写文章可以龙蛇之势,到晚年会趋于平实”,这是一个境界,这是说要全面地看文字的内容。
 
四、为理论批评文字支招
 
    先用一个先锋作品来比方,是国际策展人侯瀚如的一个作品。他用非常典型的中国符号——电影《董存瑞》的图片,并把图片弄得迷迷糊糊,来比方中国人对中国式文化模糊了,盲目地向往美国式,盲目地以西式为八股样板。
 
    接着他提出(评论家陈侗跟侯瀚如的访谈)要面向中国文化,背朝西方,倒退着走路,这样既能保持并看清中国式,了解国情,又不至于盲目的走向美国式。这就是中西文化的结合。这个作品形象生动地阐述中国文化的处境及尴尬角色。侯瀚如所用比方很通俗易懂。而我们美术界的理论批评文字就应采用侯瀚如所提出的中西合并法。比如:  
                            
    美术理论批评文字在笔法结构上可以用生动易懂的比喻、暗喻来阐明道理。此类通俗易懂的开头让一般读者明白个大概,可以触类旁及。接着用西式的论点、实据、数据来论证。这些个论证是让想深究下去的人士看个明白。这就是面向传统树大根深的一面,再走向科学发展的中西结合。中西文化尚且如此,八股学术论文概莫能外也。
 
    理论批评家不要老是把美术论文写成“现代八股文”。文体上可以用短信式、散文式、随笔式。当然要有文字特色。运用诸子百家常用的文字模式,运用生动易懂的典故,传说,哩语、俗话,并注重意会的文体来阐明深奥的艺术哲理。并以广为传播深奥难懂的美术理论为主。
 
    字词句上可以学习广告文字,电视文字等传播面广而深,涵盖面多而泛,还要学习经济学文字,学习武侠小说文字,学习诗词文字,学习歌词文字(比如诗人海子的诗),有了这些生动的文字就能使读者很好明白,再衬数据实例论证,就恰到好处了。
 
    语气语调上可以像广告用语一样让读者朗朗上口?可以喊口号一样使读者产生共鸣?可以像古代的讨伐檄文一样,使读者群情激昂并热血沸腾!这应该是理论批评文字需要达到的效果!总之是可以不拘一格,以达到目的为主。
 
    庆幸我们所处的年代是一个快速变化的年代,昨天还在农业社会,今天就享受着信息社会的生活方式了。兼且每个年代都有每个年代的歌喉,那些一成不变生气索然的文字实在太落后了,应该来一次文字起义,要走向文字的时代性及先锋式,以促进美术理论批评的发展,进而促进艺术全面的发展。
 

 
[1]:《我看吴冠中》作者:水天中
[2]:《图像的时代与视觉转向》作者:鲁虹《当代美术家》047期

(编辑:田庄)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