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戏剧写真 演出动态 戏剧视频 戏剧教室 戏剧文本 札记随笔 理论家专栏 戏剧名家 戏剧评论 人物访谈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一代大师终谢幕,清音梅影成绝唱

2016-04-26 14:43:02来源:新京报    作者:

   
4月25日上午11时许,京剧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之子梅葆玖在京逝世,享年82岁。

  4月25日上午11时许,京剧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之子梅葆玖在京逝世,享年82岁。梅葆玖先生一生传承发扬梅派艺术,作为梅兰芳的第九个孩子,梅家的标签成为梅葆玖最重要的人生切面。作为梅家在世唯一活跃在梨园界的孩子,梅葆玖努力扛起梅家这面树起了百年的旗帜。



2006年梅葆玖出演《宇宙锋》。


梅葆玖(右)与父亲梅兰芳同台演出。


四大流派男旦专场演出,右二为梅葆玖唯一的男旦高徒胡文阁。


2016年3月2日,病中消瘦的梅葆玖在北京会议中心接受记者采访。


2011年9月,家住干面胡同的梅葆玖骑自行车到干面社区居委会,和老街坊们一起包粽子过端午节。


  梅家斜对面的世界知识出版社门卫还珍藏着和梅葆玖的合影。照片中,80岁的老人穿着黑色西服、头发纹丝不乱,面容白皙、微薄的嘴唇,和已故的梅兰芳先生极其神似。这位一代梨园大师梅兰芳的幼子,眉宇间还依稀可见父亲的儒雅气质,说话温润、缓慢,平易近人。


  作为梅兰芳的第九个孩子,梅家的标签成为梅葆玖最重要的人生切面。作为梅家在世唯一活跃在梨园界的孩子,梅葆玖努力扛起梅家这面树起了百年的旗帜。时代发展,传统戏种没落,让年轻人接受古老的戏曲成为梅葆玖常思考的问题。他豁达面对时代的选择,努力让京剧靠近时代步伐。早在1928年,梅兰芳已经用一个玩具马达让兔子在舞台上动起来。梅葆玖也努力将技术融入传统戏剧。他打算用新媒体技术,让父亲重新“活”过来,唱最古老的戏曲。发现孩子们喜欢看动漫,在2012年两会时,他提出以动漫作为手段,让《霸王别姬》、《牡丹亭》等传统剧目以动漫的形式呈现。“我的想法是,把戏曲内容以及好的剧目,通过动漫的形式表达出来,让幼儿、小学生甚至中学生都喜欢。”


  如今,夙愿未偿,斯人已逝。


  戏里玖爷


  把梅派男旦传下去 去天国才能跟爸爸交代


  梅葆玖1934年3月29日生于上海,是梅兰芳与福芝芳最小的孩子,排行第九,也是梅兰芳孩子中唯一一位继承梅派艺术的。梅葆玖10岁开始跟随父亲学艺,父亲梅兰芳为他选的剧目就是自己当年的开蒙戏《三娘教子》,梅兰芳学的是三娘,梅葆玖学的是小东人薛倚哥,娃娃生。后来这出戏正式演出,梅兰芳还表扬了儿子“有台风,不害怕”。在学戏的同时,梅葆玖也在继续学习文化课,两不耽误,因为梅兰芳对儿子的要求是“你文化课必须跟上。这样万一嗓子出不来, 你还可以干别的工作。”于是每天下午四点钟放学后,直到晚饭时间,由不同的老师教他戏:王幼卿教青衣,王(瑶卿)派正宗,朱琴心教花旦,朱传茗教昆曲,陶玉芝教刀马,多位良师为其打下坚实的基础。演了几年戏后,梅兰芳才开始教儿子梅派戏,对他言传身教。父亲对他慈祥亲切,严格但不严厉,不仅耐心地从多个角度给他启发,也会让他自己私下琢磨,为的是怕他紧张。


  梅派艺术贵在简远凝练,看似难度不高,但韵味与情感却是天下无双。梅葆玖曾提起,父亲学识渊博,让他们欣赏威尔第的歌剧、乌兰诺娃的芭蕾舞、泰戈尔的诗歌、卓别林的电影等,对于中国的戏曲、绘画、文学也都有所涉猎,正是这样创造了梅派艺术的博大精深,是集各种艺术形式于一体的总体艺术。


  作为梅派艺术的传人,与梅派在当代传承的精神偶像,梅葆玖无疑是当代最理解梅派精华的,也自然地担当了传承的重任。梅葆玖先生桃李满天下,包括李胜素、魏海敏、胡文阁等名角都是他的学生。


  梅派的男旦是一大特色,由于封建社会,女性不能抛头露面,另外京剧唱腔要用假嗓,男性的嗓音比女性更有厚度,用假嗓比女性演员更具优势。梅兰芳家的老琴师姜凤山先生曾点评梅葆玖虽然在全面度上无法与父亲相比,但在唱腔上与梅兰芳先生已经相去无几。而中国戏曲学院教授傅瑾说,梅葆玖近些年尽管扮相和嗓子都不在最佳时候,但“梅派唱腔是炉火纯青了,表演的韵味非常好”。


  戏外玖爷


  如果除了京剧我什么都不懂 这样活着太可惜了


  玖爷老了。肤色依旧白皙,说话依旧和缓而镇定。但患病后,玖爷身体急遽消瘦。在北京京剧院退休的黄世骧记忆中,玖爷风流一生,潇洒不羁一世——上世纪60年代初的“挂帅”和“西施”,“文革”十年中的豁达中年人,1982年的“玉堂春”和“生死恨”,但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年轻时,他在开汽车;“文革”前他骑着一辆黑凤头自行车,后自己加装了一个马达,成了摩托自行车。“文革”结束前,玖爷又骑上了一辆进口大摩托车,后来又换成了高级汽车。


  梅葆玖曾说过:“我的兴趣是广泛的。除京剧外,我还喜欢美声、交响乐、芭蕾,喜欢民族音乐,喜欢摄像、录像、摄影、摩托车、汽车、航模。我小时候登台唱戏,一个晚上父亲给我10块钱的报酬。这10块钱,我会全部用来买飞机模型。我觉得一个人的生活应该是多姿多彩的,这对搞艺术是有好处的,各方面知识及经验的汲取,都有利于加强你的理解力,有利于提升你对艺术的感悟力”。


  技术控


  75岁仍开进口车


  如果不是父母希望他继承梅派艺术,梅葆玖或许会成为一名出色的工程师,或者某跑车俱乐部会员。这是他一辈子的爱好。


  梅葆玖自幼研究机械,上中学后,梅葆玖学习了物理课,开始接触到电子产品,他甚至一边学着戏,一边开始自己研究拆装录音机。他喜欢看着图纸自己制作模型,无线电、遥控飞机模型都做得很好。他最高兴的是听见自己装的收音机一响那一刻。梅葆玖会独立制作出能在留声机上播放的片子。找不到制作片子的胶片,他就用医院看病拍的片子替代。


  他爱和电有关的一切,也痴迷自行车、摩托、汽车、飞机等。尤其是汽车,他对其性能如数家珍。


  早年间,梅兰芳先生有一辆奔驰车被梅葆玖“虎视眈眈”,上中学的他已经会骑摩托车了,他央求司机偷偷教他,在弄堂里悄悄地演练起来。1956年,22岁的梅葆玖去徐宅“练功”,恰逢当天是10岁表妹徐佩玲的生日,他就骑上摩托车,带她“兜风”。“穿着皮鞋,理着分头,开着大摩托就上了西单,去新华书店,莫斯科餐厅,买小人书、巧克力、点心,给她庆生”。他的侄子徐淳说。


  父母健在时,担心他“捅娄子”(出事),禁止他考驾照。老人离世后,近50岁的梅葆玖去考了驾照,大卡车本,可驾驶卡车。练车在大兴郊区,天气很热,他光着膀子练。一位老太太看见了,认得他,就问:“昨儿还看见你在电视里演穆桂英呢,今儿怎么就光着膀子开车了?”他回答:“昨儿是小媳妇,今儿是大老爷们了!”


  直至75岁高龄,他出门还习惯驾驶着一部进口豪华沃尔沃。他还尝试驾驶一个朋友的私人飞机半个小时,觉得“不过瘾”。也遗憾没能尝试驾驶波音747。“我觉得一个人的生活要丰富一些,让生活充实起来。如果说除了京剧我什么都不知道,什么都不接触,这样活着太可惜了。”他说。


  发烧友


  两万元买音箱线


  爱音响、喜欢迈克尔·杰克逊、席琳·迪翁,喜欢吃比萨、喜欢巧克力——梅葆玖自称为生活中的“小开”(贵公子)。“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时,我们从未想过玖爷会扛起梅家这面大旗。”一位与梅葆玖相识多年的故友说,印象中的他很爱玩。


  优渥的家境给了他享受艺术的条件。梅兰芳从国外访问归来,总会带回大量的西洋音乐,要子女们听。艺术的熏陶中,梅葆玖自幼接触了《茶花女》、《蝴蝶夫人》等经典名曲。这让他也爱上了西洋音乐,日后成了音响发烧友。傅瑾说,梅葆玖“超喜欢玩电子产品,他经常出国演出,去日本回来就大箱小箱。去东京就逛秋叶原。”


  在小学同学王志刚的记忆中,梅葆玖能精确到走路时间——他小时候常找梅葆玖玩儿,每次梅葆玖都会精确地计算好从四楼扶梯到大门口的时间,待走到一楼,正好一张唱片播放完毕。遇到喜欢的物件儿,梅葆玖必定是“出手阔绰”。在美国时,见到售价一根两万元的电线,他也毫不犹豫地买下来:“那是一个音箱线,白金抗噪音。”


  1951年,梅兰芳举家迁往北京,梅葆玖也进入梅兰芳剧团。剧团当时在全国巡演,已近60岁的梅兰芳艺术上早已炉火纯青,不到20岁的梅葆玖就跟着父亲一起演出,每次在父亲演出时都坐在第一排用胶片的录音机录下来拿回家仔细研究,十几年下来父亲的录音,他攒了一箱子。这一箱珍贵的录音在“文革”中很不容易地幸免于难,被保存下来,“文革”后梅葆玖将这些录音转成卡带,把原件留存起来。


  “文革”中,梅葆玖受到牵连转到舞工队做幕后。当时旦角戏不准唱,没有用武之地的梅葆玖在剧团里干起了音效,因为有唱戏的基础,梅葆玖对于演出音响的把握也比别人更专业,知道怎么弄有更好的效果。如今,在他家中还设置了一间专用音响房,设备豪华先进。


  老邻居


  送礼赠票爱养猫


  遍布着四川小吃、兰州牛肉面、桂林米粉和外来务工人员的干面胡同,一片低矮的四合院,包裹着梅家故居三层青色的小楼。


  一出门看见邻居正在门口支个烤炉烤肉,梅葆玖热情地打招呼:“烤肉呢!”骑车走在路上,碰到有人认出他要求合影,梅葆玖就跳下车、整整衣衫,很随和。随着年龄增长,梅葆玖不得不放弃驾车的乐趣。常有邻居看到,穿着一件老式灰色西服的梅葆玖,骑着一辆黄色女式自行车上街——有时取报纸,有时去洗衣店取衣服。


  干面胡同28号与梅葆玖家一墙之隔。老邻居张女士还记得孩子读小学时,有项作业要求取得梅葆玖的签名。孩子敲门拜访,梅葆玖送给了孩子一张自己的签名唱片,并赠言鼓励。


  同样居住在28号的安女士,胳膊摔伤了,梅先生得知后来探望。平时,无论过大节还是小节,梅先生总是会叫人给她送些礼物。一有演出,也总会让人给她送票。“长安大剧院演出的门票800元一张,他都提前叫人给我送来。”她说,梅先生平易近人,从未有过一点架子。


  负责给梅葆玖说戏的二叔徐元珊1992年去世后,他每年都到二婶家拜年、吃年菜,24年来不曾间断。去年中秋节,刚从法国回来倒时差的他没能去拜节,还特意让徒弟送了果子去。


  “师父在生活中是一个乐呵呵的小老头,他从来不会跟徒弟们摆架子。平时去师父家,他都会把小饼干、巧克力等零食拿给我吃。”他的弟子胡桐说,梅葆玖很喜欢小动物,尤其是爱猫。


  对此,徐淳也记忆深刻。他有次去梅葆玖家里正吃饭,“六七只猫围着,突然有一只黑色的跳上了饭桌。”他吓了一跳,梅葆玖觉察到后,轻轻摸了一下那只猫,笑着向他介绍“这是小黑。”


  (编辑:纪晨辰)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