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正在举行的13届青歌赛上,代表我省出征的两位陕北民歌手李光明和万贝,虽然进入了团体决赛,但成绩并不如众人期待的那样突出,能不能进入下一轮赛事尚在两可之间。这在我省各界引发了极大争议,是陕北民歌本身出了问题,还是选手的发挥问题?对此,记者采访了歌手、观众和省音协有关人士,他们对陕北民歌的整体生存状态无不担忧——从延安时期就红遍全国的陕北民歌,目前危机四伏?
“我感觉自己发挥正常,无论是心态还是演唱上都没有太大问题”,李光明对自己在第一场团体决赛上的表现如是评价,“在排练时,李双江、赵季平等评委还几次说我“嗓子干净,音色特别好”,但打分时评委给出的成绩普遍较平,问题可能是出在选曲和编排上了。”李光明接着说,“我觉得仅凭歌手个人的单打独斗,是不行的。陕北民歌唱了几十年,从曲目到造型大家都很熟悉。在形式也很单一,都是个人独唱,不像有些省份选送的民歌又是2人组合又是7人组合,连唱带跳的,给人眼前一亮。”随着采访的深入,李光明的情绪由刚开始的低落,渐渐开朗起来。他说下次参赛前一定要找些专家问问看,现在的陕北民歌到底应该怎么唱……最后,他一改刚开始说还不清楚是否还会参加青歌赛的说法,情绪颇为激昂地说,“我要来年再战”。
民歌手需要整体包装
在曾与王向荣一起五上央视谈陕北民歌的作家马治权眼中,论唱功李光明得分应该在90分以上才算正常。“他平时唱得很能感染人,声音极具穿透力,这次是不知怎么的似乎没有进入状态,缺乏声音张力和激情。”马治权说,李光明的舞台形象和选的歌都太“俗”——歌曲《上一道坡坡下一道道梁》已经被唱“烂”了,羊肚子手巾的形象也太格式化,缺少一种让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马治权介绍说,在李光明出发前,西影导演何志铭还为他设计了一个造型:黑色灯笼裤、黑布鞋,上身是件对襟小褂褂,头发再吹起来,这样的造型既不失特色又有时代感……陕北民歌几十年来一成不变,歌曲唱来唱去就那几首,形象还保持在解放前,不要说歌手找不到感觉,就连评委也找不到感觉。陕北民歌走到今天,可以说是危机重重,不创新不行了。当然,这个创新依然得在“原生态”上作文章,得下到田间地头去找感觉、找歌曲挖掘素材,再经过精心的策划、编排,力求突破。
青歌赛凸显诸多问题
省音协党组书记尚飞林说,青歌赛上陕北民歌遭遇尴尬,是预料之中的事情。“其实两位选手唱得不错,发挥也不错。成绩不如人意,不光是歌手个人的问题。电视是综合艺术,除了歌手本身的演唱水平、技巧外,对整体的包装、策划也有着较高的要求。从现场看,两位陕北歌手从伴奏、选曲、编排与其他选手相比较,差距很大,别人都在进步就显出了我们的滞后。”尚飞林谈到,现在陕北民歌的状态是,在选曲、唱法等方面还不够”土”(原生态),在舞台造型、编排等方面又显得太“土”。好的艺术人才是经过各种大赛,是在舞台上历练出来的。没有经过长期的培养,让他们一上台就拿奖,不仅不可能也不正常。马子青、王向荣等老一代民歌手,都是在民间学习、锻炼出来的,而现在的很多年轻人都是跟着录音机学民歌,在情感的体验、对民间文化的理解上肯定是存在问题的。青歌赛凸现出很多问题,歌手需要反思,主办者需要反思,音协也需要反思——毕竟这些歌手代表的是整个陕西。
(编辑:闫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