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小时候围坐弄堂口看那台9英寸黑白电视机吗?还记得家中添置14英寸彩电时的雀跃吗?2008年对中国电视来说是一个有着里程碑意义的年份,中国电视迎来了50岁的生日,半个世纪前的1958年中国人在自己的国土上看到了闪着图像的神奇的小匣子,而上海也是中国最早开播电视的城市之一,由SMG摄制的三集电视纪录片《人民的电视》近日将在荧屏播出,该片披露了好些50年前电视在上海出现前后的幕后趣闻。
“不知道电视是什么” 第一代电视人的汇集
1958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正式对外试播,中国第一家电视台成立了。此时,对于从1956年就开始投身上海电视台筹备的上海电视人来说,距离“看电视”的日子也不远了。10月将近,消息传来,台湾要在当月10日开播电视。上海人憋了一股劲,一定要抢在他们前头。于是,那一年的国庆节,上海人有了自己的电视台。1958年,电视在上海开播前,市委决定由上海人民广播电台负责筹建电视台,编制为30人。就这样,第一代电视人汇集而来。而所有这些被调派到电视台工作的人都面临了同样的一个问题“电视是什么”,原上海电视台主任记者邹志民还遇到过这样的笑话,“科影厂有个同志说,邹志民你去了电视台以后,先帮忙把我这个收音机,给我改成电视。我当时也不晓得能不能改成电视,我说好好,那时对电视一点概念没有。”
“过期8年胶片” 第一条新闻片的拍摄
1958年10月1日,共和国成立9周年的国庆节,就是上海电视台正式对外试播的日子。原上海电视台记者朱盾和邹志民来到了人民广场,开始了上海第一条新闻片的拍摄——上海人民庆祝国庆。但当时刚起步的上海电视台没有摄影机,没有胶片,这条电视新闻片就是用一台旧摄影机和过期8年的旧胶片拍成的。朱盾介绍:“偶然听说八一电影制片厂有一批已过期8年的16毫米胶片,决定试用一下,竟发现勉强可用。但从八一厂借来的摄影机却怎么也无法投入拍摄。大家又跑了好多旧货商店,结果花900元淘来一台八成新的16毫米鲍来克斯摄影机。”邹志民形容当时忙乱的拍摄情形:“游行10点钟正式开始到12点多结束两个小时游行。朱盾分工在主席台上专门拍主席台的活动。我安排专门拍中近景的工作人员在队伍里面穿来穿去。拍摄完,我们请了科影的一个剪接师来剪接,他毕竟是现场没有去,次序搞错了,本来应该是纺织队伍在前面,结果纺织队伍剪到后面去。” 当天新闻拍完后,电视台没有冲印胶片的后期制作部门,只能跑到上海第二医学院专门冲印X光片的地方,让医学院帮忙冲印。就这样,上海电视史上的第一条新闻诞生了。
“微微颤抖的手” 第一个电视画面推出
1958年10月1日晚上6点30分,上海电视台正式对外播放了测试信号,供当时全市100个接收点调试电视机,从这一刻起上海电视台的开播进入了倒计时,开播那天的导播许诺透露:“电视台的第一个画面是我切出去的,从6点30分开始我记得先是放台标,放社会主义好的音乐,一个时钟的画面被准时切出去,7点整,一个时钟的画面被准时切出去,当时的电视机都是需要先调整画面的,那个时钟的画面没有调整好,看上去不是很圆。”继而1958年上海人民庆祝国庆大会,许诺用微微颤抖的右手推上导播台上的切割刀,切出了上海电视台正式试播的第一个画面,她用自己的右手把上海推入了一个电视的新纪元。
试播当天的第二板块是由歌唱节目和曲艺节目所构成的,女高音歌唱家周小燕就是第一位在上海电视台的荧屏上放歌的演员,演唱了《朵朵葵花向太阳》、《小扁担两头弯》两首歌,那一次荧屏放歌对上海电视台来说是开了电视文艺节目的先河, 除了文艺演出之外,电影也是当天播出的主要内容之一 ,开播当天最后的节目是放映国产故事影片《钢人铁马》,晚上9点30分刚过,上海电视台试播结束并获得成功,整个播出过程没有发生任何差错和事故。
食堂搭景 第一部电视剧诞生
上海电视台播出的第一部电影是1958年的《钢人铁马》,而自制的第一部电视剧则是《红色火焰》。根据上海一位先进工人的事迹创作的《红色火焰》于1958年10月25日开拍,该剧为配合1950年代末上海开展的技术革新运动,描述上海耐酸搪瓷厂青年工人李志祥经过一百多次努力,终于试验成功以石灰代替电石的先进事迹,作为编导的沈西艾回忆:“11楼食堂搭景,因为都是直播,来不及换衣服,就重穿几件,一件一件脱,换妆来不及,就拉自己的发髻,拉下来就变成十年后,拍摄中还会有些技术工人经常冲入镜头而出差错。”
一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上海电视台的电视剧创作进入辉煌时期,原上海电视台电视剧主任,一级导演郭信玲表示:“条件非常艰苦,在那个年代,我们电视剧连这样一个独立的摄像机都没有,真的是很难,但是大家都很兴奋。”1979年,上海电视台拍摄的电视剧《玫瑰香奇案》终于崭露头角,导演郭信玲表示:“因为电视剧刚刚起步,大家都在一个起跑线上。所以大家就糊里糊涂地往前冲。谁胆子大,谁就冲在前面。结果我们七天之内就拍出来。没想到一拍出来以后,在上海就轰动。”郭信玲导演一发而不可收,后来又创作了《故土》、《封神榜》(温碧霞版 范冰冰版 傅艺伟版)等。1986年上海电视台自己制作的《济公》(香港版 大陆版)影响力扩展到全国,晚间家家户户窗户里传出的都是《济公》的主题歌,之后上海电视台的其他导演制作拍摄的《十六岁的花季》、《孽债》都成为当时的收视热点。广大国内电视观众对电视剧的喜爱也在不断升温。
被遗弃的胶卷拍出 第一部彩色电视片
中国第一部彩色电视片的出现与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有关。当时,有250多位外国记者随同尼克松一行访华,毛主席指示上海外事部门,要给美国代表团的成员和随行的记者们每人准备一份礼物。于是,他们每人获赠5斤茅台酒心巧克力。上海公报的发表,让毛主席很高兴,他指示:每个人再增送5斤酒心巧克力。没想到这导致了美国客人回国时行李超重,许多美方记者、工作人员只得将多余的物品留在锦江宾馆。
服务员把他们丢弃的东西集中起来,发现里面有些彩色胶片,700多米长。这批胶片被送到电视台,大家如获至宝。在王开照相馆、冠龙照相馆洗印师们的帮助下,试验了半个多月后,这些胶片终于被投入拍摄,由此诞生了新中国第一部彩色电视片:《轻工业园地百花盛开》。然而,直到1973年8月1日,上海电视塔在威海路上高高竖起,黑白电视信号转为真正的彩色信号,这中国第一部彩色电视片才恢复了它应有的颜色。
直播一周《大舞台》 第一档“选秀”节目
1980年代初期,无论是艺术家、文艺界还是老百姓都有一种希望走出“文革”阴影,1983年起中央电视台就开创了《春节联欢晚会》,上海的文娱栏目最早的要数1984年《大世界》和《大舞台》,第一期《大世界》中的时装表演,给一向讲究穿着的上海观众不小的惊喜。而当年的《大舞台》还举办了越剧大奖赛,当时的主持人小辰介绍说:“总决赛的时候,我们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连续直播方式,现在的选秀方式我们早二十几年就已经用了。”1985年的《卡西欧家庭演唱大奖赛》更是广受欢迎,普通的百姓家庭第一次走上了荧屏。之后《今夜星辰》、《快乐大转盘》、《五星奖大擂台》、《智力大冲浪》形式多样的综艺节目也接踵而来。
广告的副产品 第一部译制剧《姿三四郎》
1981年《姿三四郎》开启了译制剧时代,这部轰动一时的电视剧其实是作为广告副产品,上海电视台的第一代播音员黄其介绍说:“当时我们上海电视台广告很少,广告客户要求,播出他的广告就一定要播出他的剧。”为此,上海电视台请来了大名鼎鼎的苏秀、毕克出任译制导演。苏秀和毕克认为《姿三四郎》故事太简单,但恰恰就是这么一部艺术质量不高的译制剧轰动了整个上海滩。有些去外地出差开会的上海人,为了看这部电视剧,事情一忙完便急着要赶回上海,惟恐漏看。连公安局都传来消息,说这部电视剧一放,犯罪率也下降了。1987年10月21日,上海电视台开办了全国首家《海外影视》专栏,从此译制片有了固定的播出阵地,《海外影视》的首部译制剧《神探亨特》让当时的上海人见识了好莱坞的娱乐元素。
(实习编辑:范文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