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事件:话剧《时间都去哪儿了》上演
核心观点:明星商业话剧大肆兴起,在带入更多的话剧观众同时,也一直在拉低话剧的准入门槛。
最近一出由歌手王铮亮歌曲《时间都去哪儿了》引发灵感创作的一部同名话剧在首都剧场上演,王铮亮同时在该剧中客串一个角色。之前就曾经有不少快男和超女在成名之后,不知深浅地投身话剧舞台惨遭痛骂的先例,所谓的歌手跨界,还没有站稳自己歌唱的舞台,就一脚栽进话剧舞台,只能是丢了戏迷再丢歌迷。虽然有着“不是一出好戏”的心理准备,但看到这出戏之后依然为“话剧的门槛再次被拉低”忍无可忍地吐下槽。
《时间都去哪儿了》有着狗血电视剧的俗套剧情,和可笑的图解式的表演。当然,这不能都怪歌手的参与。但首先要承认一点,绝大多数歌手都不是演戏的好苗子,之前虽然也有张艾嘉、刘若英这样成功的例子,但他们首先都要经过影视剧长期的磨练,如果让他们贸然登上话剧舞台玩一把,恐怕也不是如今的成就。坏就坏菜在这些歌手没有自知之明,还没看过几出好的舞台剧作品,就敢把自己整上去,每一句台词都说得表情夸张,每一个动作都显得手足无措,所谓的无知者无畏,也就是不怕被人耻笑的脸皮太厚。
近十年来,明星商业话剧大肆兴起,在带入更多的话剧观众同时,也一直在拉低话剧的准入门槛,而这些歌手、尤其刚刚蹿红的选秀歌手加盟话剧,后果就是赚取了前期宣传的噱头之后,却是伤害了这个话剧市场。如果是真戏迷肯定在该剧上演之前就会通过简介、班底、甚至那些不着调的海报判断出一部戏的优劣;而那些不常看戏的观众如果是碰巧误入了当天的首都剧场,又误以为《时间都去哪儿了》代表着北京话剧市场的水平,甚至代表了北京人艺的水平,就真是要贻笑大方了。
众所周知,舞台剧对演员的表演要求,要高于影视剧,声台形表四门基本功缺一不可,又没有影视剧后期找补的技术手段。如果歌手觉得自己对舞台有着同样的把控力,说的能和唱的一样好,那就在另外两门功课上多下下功夫。别一拍脑门就玩票,玩不好就容易玩现,跨界的前提是先在一个领域里成为行家,然后再触类旁通。现在的情景是有了点小名气就膨胀,找不到自己的阵地和舞台。
(编辑:王日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