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社会 文学 美术 音乐 影视 摄影 戏剧 舞蹈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音乐剧《飞天》:展现千年敦煌文明

2024-06-13 10:04:34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宋宝珍

   

  在文化传播中,敦煌是非常重要的中华符号,也是艺术创作的灵感之源。以敦煌佛教造像、壁画、丝绸之路为表现对象的戏剧,已经为数不少,也不乏成功之作,如舞剧《丝路花雨》《大梦敦煌》,芭蕾《敦煌》,沪剧《敦煌女儿》,等等。这些剧目从各自的戏剧叙事和艺术目的出发,演绎出与敦煌有关的生动故事。

  音乐剧《飞天》创立了独特的叙事方式和抒情逻辑。全剧的叙事开始于神奇的敦煌,这里满含岁月的沧桑,有古老丝路的文明荟萃,有中西文化的融汇碰撞;有洞窟造像穿越时间长河屹立不倒,有精美壁画历经岁月风霜;有飞天飘带蹁跹于襟袖之间,也有战乱、疫病、掠夺、风沙、剥蚀、衰朽造成的艺术之殇。

  《飞天》所呈现的故事融合了丝路文明和飞天梦想,打破了传统的线性叙事,凸显音乐的魅力、抒情的诗意和意象的瑰丽,给人们展现了熟悉而又陌生化了的敦煌。

  该剧讲述了“守护人”与“赶路人”的故事:《飞天》的主人公是两个对敦煌艺术痴迷的年轻人,赶路人拥有着男性的刚强,因为在国外偶然看到敦煌壁画画册,仿佛灵魂受到召唤,毅然投身于拯救文化遗存的行动,他历经战乱疫病、濒死之境,艰难跋涉,最终回到魂牵梦绕的敦煌;守护人拥有女性的坚韧,为继承父亲保护中华文化遗产的遗愿,她来到敦煌莫高窟前,抛弃世俗功名,克服俗商扰乱,临摹和保护壁画,历尽孤独困苦,守护人类艺术宝库。

  一男一女、一动一静、奔赴与守护、现实与梦幻、亘古与刹那互为表里,彼此相依。这一对角色的塑造,不仅体现出对千年敦煌文明的颂扬,更是对人性中责任、勇敢、友爱、坚强的深刻诠释。男女主人公在现实与梦境的时空交叠中相遇,他们互诉衷肠,“我在梦里见过你”“你是另一个人,另一个我和另一个你,你是所有的人,所有的我和所有的你”。在历史的长河里,在艺术的情境中,人类的美好情愫和理想憧憬竟是如此相通。这一情节设定抛开现实叙事,演绎了灵性的故事,表现了敦煌儿女乃至中华儿女文化血脉的亘古不变,文化人格的相合相契,强调了文化与人生、文化与民族性的深度交融。

  该剧通过浪漫诗意的意象表达,将绚烂恢宏的敦煌壁画,具象呈现于舞台之上,让观众在欣赏音乐剧美的旋律的同时,感受敦煌文化的博大精深。在现实与梦境的交叠互映之中,赶路人与守护人因为敦煌而拥有从未谋面却千古不灭的爱情,并且为心中的梦想不断求索。最终,舞台上赶路人与守护人的身影合二为一,他们用诗意、灵动、唯美的方式完成了飞天之梦。

  从轻快的旋律,到深情款款的抒情,《飞天》通过音乐将敦煌的文化艺术和历史情感传递给观众,令人印象深刻。但戏剧性是音乐剧的本质属性,音乐剧需要成功的形象、优美的音乐、完整的叙事和严谨的结构,才能讲述一个酣畅淋漓、引人入胜的好故事。显然,《飞天》对音乐成分的注重超过了对戏剧性的追求,在艺术呈现上表现出散点式、片段化的特征,整体叙事的逻辑性、严谨性仍有待加强。就此而言,《飞天》还有提炼打磨的必要,还有艺术提升的空间。

  (作者系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所长、北京市文联特约评论家)

  (编辑:李思)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有限公司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