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剧《映山红》剧照
2023年,国内的歌剧舞台迅疾回暖,春风化雨四季花开。回望这一年的歌剧舞台,本文重点关注第五届中国歌剧节兼及此外部分创演剧目。从三个方面简略评析有一定社会影响和关注度的创演实例与范例。
原创新作:题材内容更开放
经历三年疫情,终于“春风又绿江南岸”。2023年5月9日至25日,由文化和旅游部、浙江省政府主办的第五届中国歌剧节在浙江举办,24部作品在杭州、嘉兴等地9个剧院演出50场,从数量到质量开创新高。19部新创剧目含革命历史题材6部、人文历史题材1部、现实题材6部以及古典题材3部、人物传记2部、名著改编1部,可见题材之丰富多样、范围之开放兼容,实为历年历届之最。
青海演艺集团的《青春铸剑》聚焦我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221厂”,向“干惊天动地的事,做隐姓埋名的人”献上一曲赞颂之歌。该剧于2023年3月在青海大剧院首演、5月初登上国家大剧院舞台,继而亮相歌剧节。剧中两位男主角是当年众多奔赴大西北来到“221”的先进青年的典型代表;两位女主人公则是众多“221”人的恋人、亲人的典型代表。全剧最大特点是,所有戏剧冲突和矛盾反差均来自艰难困苦的生活环境和工作条件,用奋斗与牺牲迎来光明与希望、成功与辉煌。
由浙江音乐学院和浙江演艺集团创排的《李清照》,可谓歌剧节“最新出炉”的新创剧目。剧中既有女主人公年少时的纵论诗坛古今,又有她的旷世爱情,更有表现其诗意浪漫及其诗歌代表作“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豪情,还讲述了李清照晚年在孤苦无依颠沛流离的境遇中,坚持修撰《金石录》的故事。有专家评点该剧音乐“旋律大多流畅动听,绝无洋腔洋调或怪腔怪调之弊,一些重唱和合唱段落也具一定的音乐意趣和戏剧内涵”。
另有两部首演新作较为奇特。盛夏7月,北京大学歌剧研究院、艺术与健康管理实验室出品的原创心理歌剧《Yu》在中国音乐学院国音堂演出。这是国内歌剧舞台上,第一次对普通人群的心理健康予以应有的观照。该剧音乐部分将室内歌剧的艺术功能与表现特征发挥得相当充分。金秋10月,国内首部科幻歌剧《七日》在中山公园音乐堂演出新版。这部探讨“未来”的歌剧,强化概念、突出形式感,在视觉与听觉的双重审美上,向普通观众的欣赏习惯提出全新挑战。关于人性与物化的交织与争锋,该剧并未给出明确答案,但却从不同角度和维度引发警示与思考。
江苏演艺集团原创歌剧《桃花扇》10月在紫金大剧院首演。普通观众对李香君和侯方域的爱情故事的了解,更多来自于一部同名老电影。有专家认为,歌剧版《桃花扇》的主题和角色没变,但却改变了叙述方式,超时空、多维度,可以视为经典改编的范本。乐评家蒋力认为,李香君最后决意坠楼投水是为独特设计,相比躲进寺庙或出家的说法更近悲剧、更添力度,更丰满人物,但这样的结尾,是不是最能表达创作的初衷,似还须商榷。
国家大剧院在2023年建院十六周年之际,有《青春之歌》和《映山红》两部委约创作独立制作的新作首演。《青春之歌》在忠实尊重原著的基础上,重新解读、全新结构,意图避免对人物概念化、脸谱化的生硬塑造。“覆巢之下岂有完卵?国之不存,哪会有个人的出路?”卢嘉川一声诘问;“苟且于安逸,没有出路!”林道静一番感叹,借此《青春之歌》主题得以升华。《映山红》11月首轮演出六场。最大的突破是将原本由一个孩子讲述的故事,翻作现在一部女主角挑梁的大戏。经过歌剧化的调整变化,全剧采用了全新的复线叙事平行结构。清越高亢深邃悠远的“哎呀嘞”作为核心动机语汇,为该剧的音乐蓝图铺陈底色。冬子妈就像“一朵永不褪色的映山红”,在歌剧舞台绽放美丽的色彩与芬芳。
深冬寒夜,有一股热潮在上海大剧院涌动沸腾。上海歌剧院原创民族歌剧《义勇军进行曲》12月首轮演出三场。该剧并未按照人物传记写法,而是意图塑造风云时代风云人物的集体群像,将聂耳、田汉身边同国歌的孕育催生密切相关的人物推上歌剧舞台。给人带来强烈审美体验的是《风云儿女》和《义勇军进行曲》创作过程的舞台呈现。这部戏在同类题材作品中当属翘楚,有可能成为一部新的经典之作。
2023年度首演的歌剧新作,值得我们持续关注的还有中央歌剧院赞颂“铁人精神”的《奋斗》、辽宁歌剧院表现民族英雄的《邓世昌》、内蒙古艺术剧院改编民族史诗的《江格尔》,等等。
中外经典:表现形式更多元
上海歌剧院2023年演出季开幕大戏、全新制作的“未来”版《波西米亚人》,早春2月在上海大剧院热场,成为2023年度国内歌剧舞台最早开演的一部戏。《歌剧》杂志发文称:“冰雪版”《波西米亚人》开启破冰之旅。新版《波西米亚人》将故事背景从1840年的巴黎推到2220年的巴黎,整座城市被冰雪覆盖,“贫穷的艺术家身处极寒环境,心中依然燃烧着爱的火焰,同时对未来充满希望”。整部剧被赋予了充满希望的“迎接春天”的寓意。
仅仅数日之后,上海歌剧院牵手巴伐利亚国立歌剧院最新制作的《罗恩格林》正式演出。舞台采用极简风格与现实主义色彩的设计,以极具现代感的舞台拉近时空距离。这一版虽争议不断,但毕竟让观众领略到了经典的别样风貌。可以说,这是2023年国内制作演出世界经典最频繁的歌剧院。上海歌剧院乘胜追击,又接连推出了《图兰朵》和《漂泊的荷兰人》。后者入选了第五届中国歌剧节。
同时入选本届歌剧节的经典剧目共有五部:本土部分继续保留《白毛女》和《小二黑结婚》,还有一部纪念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的新晋复排剧目《同心结》。国外剧目方面则是上海音乐学院版《茶花女》和上海歌剧院版《漂泊的荷兰人》。经典不愧是经典,精美的制作、精彩的演出让现场观众过足了戏瘾。
中央歌剧院不单复排了威尔第的歌剧《弄臣》《茶花女》,还最新制作排演了普契尼的歌剧《托斯卡》。重点是完成了普契尼三联剧《外套》《修女安杰丽卡》《贾尼·斯基基》的新版首演,7月在国家大剧院首次尝试一晚演三剧,让观众一夜之间体验悲欢离合与悲喜交集。
国家大剧院同阿曼马斯喀特皇家歌剧院、维罗纳露天剧场基金会、洛杉矶歌剧院联合制作的法国作曲家德里布的歌剧《拉克美》,9月首演四场。这部剧对于中国歌剧观众,相比莫扎特、普契尼、威尔第、瓦格纳等作曲家的经典名剧,相对“冷门”。该剧讲述了英国军官杰拉尔德与印度婆罗门祭司之女拉克美之间爱而无果的凄美故事,音乐旋律优美、人物形象生动。全剧因为不常上演,所以特别值得现场观演。
在中国民族歌剧史上,《党的女儿》堪称一座丰碑。自2021年为庆祝党的百年诞辰,国家大剧院制作新版《党的女儿》引起轰动后,该剧便连年轮演。经典回归不负众望,2023年第四轮演出于7月收官。新版以其优异的艺术品质,用忠实的传承与积极的实践为“守正创新”树立了极具说服力的教科书式的成功范例。
歌剧《岳飞》从孕育诞生到正式首演历经30多年。2023年11月17日至12月23日,天津音乐学院师生行程近5000公里,在5个省份的10个城市进行了14场全国巡演,向前辈、向经典致敬。主创团队用专业的水准和辛勤的汗水传播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展现了古典歌剧的艺术之美,圆满完成了这一国家艺术基金传播交流推广项目,赢得社会各界的盛赞。相信这次难忘的经历,也将成为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激励师生们砥砺前行。
经典的艺术作品必能经受时间与市场的检验。2023年度演出的经典歌剧中,国家大剧院首部民族歌剧《运河谣》于2012年6月初版首演,2022年4月的第六轮公演,开启了该年度的国家大剧院歌剧节,同时迎来该剧首演十周年。新版《运河谣》从“灵魂工程”的一度创作着眼,通过作曲家的调整、重构与梳理,突出了歌剧音乐应有的本色质感。2023年岁末,国家大剧院建院十六周年之际,《运河谣》在大运河畔新近开张的北京艺术中心荣耀登场。经过十余年的反复轮演,男女主人公的咏叹调《来生来世把你爱》《你在哪里啊,红莲》等,现已成为经典范本。
面向未来:理念心态更成熟
入选第五届中国歌剧节的新创剧目,是2019年以来国内文艺团体创作并首演的歌剧作品,已入选过第四届中国歌剧节、但受新冠疫情影响未能现场演出的剧目仍在可申报之列。因此我们才能观赏到江苏省演艺集团出品的《周恩来》、包头市艺术剧院创排的《双翼神马》等优秀剧目。
由中央歌剧院出品、根据作家沈从文同名中篇小说改编的歌剧《边城》,于2022年10月首演后曾引起业内外的高度关注,该剧也成为第五届歌剧节上专家和观众关注的重点剧目。编剧精到而智慧地设计了“现实境遇”和“命运轮回”两条线穿插交织、互为照应,以歌剧的形式有效扩展了原著文学性的内涵与外延。全剧音乐大量运用湘地民族民间音乐和地方戏曲元素,同时兼容湘东、湘中地区音乐素材,写出了“大湖南、小湘西”的感觉,对人物的表现更具个性、更为鲜明。创作者将湘西《苗族古歌》植入剧中,也为这部剧在思想情感的深度与高度上增添了浓厚的人文色彩。
一直以来,很多地方院团排演一部歌剧都是历经艰难却自强不息。如《风雪大别山》,就是安徽省歌舞剧院酝酿筹备近五年时间组织创演的第一部歌剧。红色基因在这片红色土地上新绿萌芽、生机勃发,历史的真实与生活的真实高度还原于艺术舞台。该剧所有主演、群演均为安徽本地演员,这需要足够的胆识魄力,更需要有专业团队的实力。全剧主题歌《大别山,我的英雄山》,引用了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在安徽金寨考察时谈到的“一寸山河一寸血, 一抔热土一抔魂”,堪称升华主题的点睛之笔。
由甘肃省歌剧院创排的《呼儿嘿哟》2022年6月曾先期试演过两场,2023年3月正式首演,并在第五届歌剧节上得到了专家和观众的一致好评。《歌剧》杂志主编、剧作家游暐之评价其“音乐和文本富于浓厚的地域风格和红色历史感的浪漫主义色彩”。应该说,在经济与人才实力上,甘肃同北京、上海及沿海地区无法类比,但该院作为西部歌剧主力军,始终对艺术创作葆有高度的使命感与责任心,坚持着对艺术质量与标准的追求。12月,该剧再度复排上演,导演坚持倡导一种质朴的舞台呈现,深深感动了观众。
经过历届中国歌剧节的积累与发展,中国原创歌剧正在成为当代歌剧舞台的主流,其整体艺术质量更有显著提升。第五届歌剧节上演的南充市文化艺术交流发展中心、四川爱乐交响乐团的《陈寿著三国》和湖南省常宁市歌舞剧团有限责任公司的《八百矿工上井冈》,是两部来自基层的剧目,作为立足本土就地取材的典型,其创演质量亦超出期待与想象。歌剧,艺术皇冠上的明珠,曾经多么“遥不可及、高不可攀”。如今已然“地气”接到了地级市、县级市,歌剧艺术下沉到这种程度,体现了“人民爱艺术、艺术为人民”中国特色与歌剧本色。
在此,笔者很想提及中国几代歌剧人,我们前辈的前辈今天仍旧奋战在歌剧创作的前沿一线。谁会相信,95岁的作曲家杜鸣心,还在为中央歌剧院《奋斗》的音乐而奋斗,坚持运用本民族的音调与中国现代音乐元素,谱写“让大家都能够听得懂、并且能够感到亲切的音乐”。谁不感叹,94岁的指挥家郑小瑛,还在为“洋戏中唱”殚精竭虑,这位全世界最年长的艺术总监之一,2023年不仅推出了《弄臣》和《帕老爷的婚事》中文版,更是亲自披挂上阵,连续两晚指挥《弄臣》全剧演出。
“歌剧,写当代生活的太少,写当代年轻人的更少。”曾为电视剧《山海情》创作主题歌、为歌剧《银杏树下》《先行者》编剧的作家朱海直言:“要多关注年轻人。我们不能光把注意力放在反哺历史的旧账上。要面向未来!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一定要有全新的‘山和海’去创造未来、连接未来。”
中国歌剧艺术的百花园姹紫嫣红芬芳争艳,众多艺术家所付出的智慧、才情与辛劳令人敬仰。回顾2023年国内歌剧创演成果,希望读者能记住他们的名字:作曲家印青、孟卫东、莫凡、唐建平等,指挥家郑小瑛、张国勇、吕嘉、许忠、袁丁、张洁敏、王燕、高嵩等,剧作家冯柏铭、黄维若、王勇、朱海、李亭、游暐之等,导演曹其敬、陈薪伊、张曼君、黄定山、廖向红、王晓鹰、陈蔚等,还有一众优秀的中青年表演艺术家和慧、莫华伦、雷佳、王宏伟、尤泓斐、孙砾、王丽达、李爽、刘怡然、李晶晶、韩蓬、宋倩、王庆爽、毋攀、薛皓垠、蒋宁、郑培钦、张卓等,而李敖、顾文梦、胡斯豪、蔡静雯、张茂林、郭煜、宋倩、李新宇等,亦将集结为国内歌剧舞台前途无量的骨干力量,令人欢欣鼓舞。笔者相信,坚持思想性、艺术性的高度统一,中国歌剧将迎来更加美丽丰饶的未来,中国歌剧的艺术园地也一定会焕发恒久的生机活力。
(作者系《音乐周报》原副总编辑)
(编辑:李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