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舞《生长》剧照。王亚彬认为,有过古典舞严苛训练的中国舞者反而更容易生出厚重唯美的韵味。
北京青年舞蹈家王亚彬与比利时编导西迪·拉比·彻克奥维结识已有三四年,两人联手打造的《亚彬和她的朋友们》第五季《生长》,却自去年10月才正式开始创作。打磨一年之久,当代舞《生长》日前在国家大剧院做了世界首演,从北京连演两场一票难求的“盛况”看,北京观众对“卖相”清隽的《生长》颇抱肯定态度。11月27至28日,《生长》也将转战东方艺术中心。
“生长需要空间,也需要与其栖息的环境相互作用。《生长》便描摹了这些生命的生发状态。”王亚彬说。练习时舞者背着树枝上台以切身体验树枝里的重量、弯曲等具象状态,最终在舞台上展示的《生长》,已摒弃具象走向含有哲学思考的抽象表达,“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作品对此给出的最终答案并不确定,而要观众自行理解与猜想。”王亚彬说,“这也是拉比创作时的初衷。比如他只给出了1,但他希望观众联想到的会是10,甚至1000。”
舞台上总共7个舞者,却邀了3名欧洲音乐家现场伴奏,演出的100分钟时间里。现场伴奏占据了全场80%的比重,钢琴独奏、吉他solo、电子乐、非洲古乐、人声吟唱贯穿始终。拉比说:“现场伴奏能与舞者互动,舞者的动作与节奏发生变化时,音乐也会生出即兴的改变。”
10个水晶玻璃盒在现场充当着醒目的道具,也有分割空间、丰富舞台视觉效果的作用。7位穿戴了白大褂和白口罩的舞者开篇便在这些水晶盒中跳跃穿行。整个现场也被布置成医院或未来实验室的模样,充满器械、理性与冰冷的意味。“这是我们整个主题的开始。每个人都在医院中诞生和离世。”但台上穿白大褂的人并非就特指医生,演到后来,舞者们又都换上日常又时尚的简明服饰。从有标签似的人物过渡到有血有肉,也懂得情感与温暖的正常人状态。
古典舞出身且拿奖无数的王亚彬要跳当代舞,多少会让人感觉不解。“古典舞有中国古典美的意蕴,但它的美学意味毕竟还是内敛含蓄,要更现代的传播方式才能与更多年轻人亲近。”将古典舞糅进当代舞的表达,是王亚彬所能想到的将古典舞现代化处理的方法。
有人曾担心过浓的古典舞痕迹会限制王亚彬在当代舞上的发挥,她否认得十分笃定,“就像质量好的橡皮泥,我对身体的变化与控制能力还算强劲,能随时适应不同编导的编舞风格。”跳当代舞时,王亚彬也并不会刻意摒弃古典舞的印记。在王亚彬的经验里,和西方当代舞者相比,有过古典舞严苛训练的中国舞者在身体韵律、动作完成度与流畅程度上,反而更容易生出厚重唯美的韵味,“古典舞成为变相的加分要素,成了我的标识与特色。”
从第一季做到第五季,坚持将《亚彬和她的朋友们》做下去的理由是什么?王亚彬把眼睛笑成一条线:“至少我们不会原地踏步,而是一直在进步。”
(编辑:王日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