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泓池水,荷花亭亭玉立。在神秘肃穆的邹族迎神曲中,台湾云门舞集的经典舞作《九歌》浴火重生,在国家大剧院舞台上向大陆观众展示其淋漓的生命力和爆发力。
舞剧《九歌》以屈原的诗篇为基础,选其中主要神祗依序呈现了一场剧场祭仪,分《迎神》、《东君》、《司命》、《湘夫人》、《云中君》、《山鬼》、《国殇》、《礼魂》8章。全剧开篇《迎神》,一位身着西装的现代人手提皮箱走过舞台。整部舞蹈中,他时常出现穿梭于各个角落,仿佛时刻提醒着观众这不是楚辞的《九歌》,这是云门的《九歌》。
众舞者穿着白衣,在舞台周围坐成圈,红衣女巫款步上前,披散的发丝间遍布山野的鲜花。她走到荷花池前以水净身,宛如西方的洗礼。继而众舞者挥动长藤条击打地面,发出激荡人心、极富张力和节奏的声响,女巫在这声声催促人心的节奏中疯狂起舞,呼唤神明。
《云中君》则被林怀民的好友、美学家蒋勋视为《九歌》中最美的一段,整整8分钟,踩在两位西装革履的现代人肩头的云中君,以一种云卷云舒的姿态,向观众展现了一段高难度的脚不沾地舞蹈。这种简单的3人组合让人浮想联翩呈现一种矛盾关系神踩压着信徒但同时又被他们支撑。在林怀民看来,神明之所以能成为神明,是要有人抬轿子捧的。蒋勋则认为这一段真正体现了云门《九歌》的美学核心,虽然全剧都在祈神,而事实是:神祗从未降临。
在林怀民的《九歌》中,最让他骄傲的是来自台湾邹族的颂歌,“邹族是台湾原住民中的一支,现在大概只剩下6000人,我一直觉得我前世就是邹族人。”林怀民说,第一次听邹族的颂歌让他有灵魂出窍的感觉。在得到族长的允许之后,林怀民带着团队上山去录制颂歌。
“你知道在平原上的鸟儿看见人会飞,可是在高山上,人越多鸟儿也会聚集得越多。在邹族大合唱时,鸟儿居然飞来干扰。正当我们准备赶走鸟儿重新录时,唱歌的人却哈哈大笑,因为鸟儿根本赶不走。后来,我们就在鸟叫声中录下了这段音乐。”
《九歌》在1993年首演时,是云门建团20周年的纪念作品。2013年云门舞集建团40周年,《九歌》2月28日至3月2日完成以国家大剧院为起点的演出,随后展开大陆5个城市的巡回演出。之后2014年将赴伦敦演出,此后将彻底封箱。
封箱的原因,一方面是繁多琐碎的舞美道具,一一全部要用螺丝固定,另一方面是年轻一代的舞者很难再进入舞作的情境。“他们这一代人身体素质太好,所以在完成动作的时候身体没有困难,而这个舞很多时候要通过表现身体的困难,来表达一种苦闷的情绪;他们是吃着汉堡打着电玩长大的一代,更容易接受视觉的、简单的东西,而且没有背负时代的阴影,确实找不到当时我们那么原始暴躁的状态”,但对此林怀民丝毫不觉遗憾,他鼓励云门二团的舞者们尽情释放想法,并付诸于舞台实践,“事实上,我跟他们说,这些舞就算消失了也没所谓,每一代都应该创造属于自己的东西,而文化总会有合适的方式去保存,不用刻意为之”。
舞至结尾,从荆轲到岳飞再到邹容,低沉的旁白以普通话、闽南话、客家话的穿插,把这些中华民族英雄的名字一一庄严念来,完成对人的赞颂。此时,《礼魂》的800盏油灯如河一般蜿蜒,缓缓流向缀满繁星的夜空。
最新传来的消息是,云门舞集艺术总监林怀民刚刚获得了美国舞蹈节本年度的“撒姆尔·史克利普/美国舞蹈节终身成就奖”,这是该奖项第一次出现欧美以外的艺术家。
(编辑:闫伟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