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德建交四十周年的特别活动以及此次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的演出之一,中德青少年合作献演的现代舞剧《火鸟》今日将在大剧院上演。
记者昨日前往大剧院探班看到,著名的英国编舞罗伊斯顿·麦尔东带领100多位来自中国上海和德国的学生,从基础开始,通过几个月的学习训练,最终完成一场完整的演出。由非专业学生组织的演出团体作为参演剧目登上艺术节的舞台,也是本届艺术节的亮点之一。
据悉,此次演出也是上海国际艺术节校园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昨日,来自华师大、上师大等高校的师生们前往上海大剧院聆听讲座和观摩彩排。
记者了解到,现代舞剧《火鸟》是一个旨在将“社团舞蹈”引入中国的跨文化舞蹈项目。“任何人都能随时随地一起跳舞。舞蹈与天资经验年龄、性别肤色种族或社会地位无关。”国际“社团舞蹈”运动的主要发起人,英国编舞大师罗伊斯顿·麦尔冬向记者定义了自己眼中的“社团舞蹈”。
此次,罗伊斯顿·麦尔冬就向130名中德两国学生提供了一个共同跳舞的机会,65名来自上海德国学校与65名来自上海理工大学附属中学和上海江湾初级中学的中学生一起接受为期5个多星期的训练。这些学生几乎都没有舞蹈功底,却要演绎一个连专业的舞动演员都觉得困难的舞蹈。
上海理工大学附属中学的张嘉天就告诉记者,因为没有舞蹈底子,同学们只能一步一步跟着老师做,然后慢慢领悟,循序渐进,由于训练强度大,大家身上都已经有了淤青。
以前参加过舞蹈班的张嘉天还向记者透露,国外方训练的方式也很特别,“我们中国的舞蹈训练进去就开始压杆,但是德国的老师会先放一段音乐,让我们先自己跳,很多肢体的动作和造型也让学生们发挥自己的想象,这次有很多的造型就是我们自己想的。”
由于语言不通,中德学生们在排练时都用肢体语言来沟通,张嘉天说:“像有一些造型需要互相踩着才能完成,德国学生们都积极跟我们表示他们愿意站在下面。”
“我热爱和未经训练的人一起工作,尤其是年轻人,因为他们在表演过程中很难说谎。”罗伊斯顿·麦尔冬说,把不同地方,不同文化的人聚在一起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正是这次活动的意义所在,“上海学生和德国学生如果单纯社交是比较困难的,因为有语言方面的问题,但是通过舞蹈的肢体语言就能克服国界及文化的差异。”
(实习编辑:闫伟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