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社会 文学 美术 音乐 影视 摄影 戏剧 舞蹈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流浪者之歌》上演

2011-04-23 15:01:52来源:东方早报    作者:

   

  

“云门舞集”创始人林怀民

  昨晚,随着一个巨大的同心圆在上海东方艺术中心的舞台上犁出,“云门舞集”创始人林怀民用他的《流浪者之歌》营造出一个苍茫、悠远的景观。谢幕完毕,观众仍然久久不愿离去。“我想要传达一个讯息流浪者并不是孤独者,人生只要尽力,终会有圆满的结局。”林怀民说。

  自在地与身体对话

  3吨半金黄稻谷变幻成山丘、河流、雨水;一束细细的米从头至尾90分钟,不停地洒在一名静定的“僧侣”头上,一如时间的沙漏;高潮式的“谷雨”瀑布倾泻而下,一名持耙男子,在铺满稻粒的舞台上,由内而外,犁出越来越大的同心圆。

  《流浪者之歌》里没有任何炫技性的表演,舞者的动作自在而简单。事实上,他们只是压低身体的重心,安静呼吸、行走,举手投足仿佛吐纳。或许是太极训练的方式不但提升了舞者的身体控制能力,也使他们的心灵更为自在。值得注意的是,《流浪者之歌》标志着云门发展道路上的重大转折从之前注重技术的积蓄转变为对自身身体的内观。舞者不再是用大脑驱使身体去完成技术动作,而是开始跟自己的身体进行对话。 《流浪者之歌》里不再有角色,不再有谁是谁的故事。舞者不为一个主题、一个角色服务,也不会为了一个技术驱使自己。所以观众看见的是舞者的自在。

  多重间离的效果

  《流浪者之歌》里,有静思冥想的印度僧人,在舞台的一角观照着舞者,很容易使观众联想到印度的哲学思维与时间观念:史诗性的纪事舞蹈,或许仅仅是僧侣打坐的一个闪念,转瞬即逝;而一条暗线却是不时出现的一个舞者,默默犁平稻谷。舞蹈结束,林怀民先生与所有舞者一起上场,与打坐的僧人共同谢幕,而那位藏于暗处的舞者,却独自立于舞台中央,继续安安静静地用24分钟犁出一个同心圆。而台下,观众们目睹到这一切,舞蹈、修行、工作,三重间离的效果,产生了巨大的戏剧性反差。最终,舞台上出现一个巨大的同心圆,犁者也做了谢幕,大梦初醒,而我们又会被何人观瞻、俯视、操控,相信每个观众会有自己的答案。

  黄金稻米舞出生命之源

  《流浪者之歌》中3吨半的黄金稻米,是舞作中唯一的舞美。林怀民从印度返回台湾后,便产生了用稻米做舞美的想法。经过选米、筛米、洗米、染色、烘晒、熏蒸繁复的加工,才创造出被称为“黄金之舞”的诗意画面。米是圣河、是山、是求道者苦行鞭挞,是清泉细流,是“生命之源”。

  舞蹈中的格鲁吉亚民歌,同样来自千里流浪的邂逅。林怀民在演出前告诉早报记者:“那年,胡宝林教授送给我一卷私人录制的格鲁吉亚民歌录音带,音质粗糙,但是鲁斯塔维合唱团(Rustavi Ensemble)沧桑而温暖的歌声把我深深感动。我想这就是流浪者的音乐。”林怀民说,为了寻找音质更好的唱片,云门展开从莫斯科到纽约的地毯式搜索,终于在纽约一家俄文书店满是灰尘的角落,发现仅存的一张唱片。

  1994年夏天,林怀民带着德国作家赫尔曼·黑塞根据佛教故事改编的小说《悉达多》飞往佛祖悟道的菩提伽耶。在菩提伽耶的大觉寺外聚集了上百个乞丐,残废的、生麻风病的。忽然间,他意识到,佛陀不是神,而是凡人,也有过凡人的彷徨与挣扎。林怀民告诉记者:“《金刚经》里说的‘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我感觉我真的懂了。”回到台北后,他构思了四年之久的《流浪者之歌》如流水般被创作出来。

    (编辑:刘云飞)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