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只有浙江艺术职业学院有一个芭蕾专业,而今年,第一批芭蕾专业学生(大专)要毕业了。12日、13日,他们在浙江实验剧场演出毕业大戏——芭蕾舞剧《金色舞鞋》,他们的老师关一毅本来想让学生到杭州剧院演出。杭州剧院在市中心,历来是杭州人看演出的据点之一,8年时间蜕变出来的浙江“天鹅”,从这里起步,能获得更多关注。但因为顾虑观众也许不多,最终他们留在学校剧场,演给学校周边居民还有高校学子看。
自己演自己
“丑小鸭”们这样蜕变成“小天鹅”
《金色舞鞋》是浙艺职院特聘外籍教师关一毅替学生们编导的舞剧:一个天资聪颖的小女孩,渴望成为芭蕾舞演员。清晨,别人沉浸在梦里,她已开始练功。每天重复这种辛苦单调的训练,却似乎永远无法达到老师满意的程度,她失去了耐心,负气弃鞋而去。经历了孤独、困惑,最终蜕变成一只真正的“天鹅”。
关一毅说,孩子们在演剧,也在演自己。这是目前芭蕾班学生的缩影,映照着芭蕾之路的艰辛与梦想。
芭蕾班学生,每天训练枯燥,少有娱乐时间,还要控制饮食,零食绝对不能碰,最最关键是,作为一种舶来品艺术,相对中国舞,他们的舞台空间那么小……学生常常觉得,得到与付出不等值。关一毅刚到浙艺职院执教芭蕾班(大专)就发现,班上24个学生,越接近毕业,对未来越迷茫。大多数孩子计划,毕业后放弃芭蕾,从事其他工作,比如去当演员,去少年宫当舞蹈老师。
“我了解他们的心路历程,我希望他们都有梦想和热情,搞艺术需要这样。他们很多人也愿意,但是首先他们必须能生存下去。”
目前芭蕾班只有少数人能进国内有限的芭蕾舞团。但去到国外,他们却很吃香。浙艺职院舞蹈系主任韩磊说,学生到日本参加芭蕾舞比赛,被日本舞团、美国舞团看中;到瑞士参加比赛,又被维也纳舞蹈学校看中……但这些比赛参赛经费都要学生自己出,所以这个国际化之路比较昂贵。
“浙江芭蕾舞团”
一个提了4年却终未成行的建议
2005年,浙艺职院附中原常务副校长李人麟,曾呼吁过在浙江建立一个芭蕾舞团,他列举浙江芭蕾生存的三个基本条件:有一批有见地、喜欢文化的企业和财团作经济后盾;有政府支持;有一批优秀的艺术班子,包括创作表演和营销班子。整个芭蕾在浙江的生存需要长久储备,大众要了解芭蕾,本地要有芭蕾舞团去普及,还能吸引优秀的高端人才来指导舞团,又能让家长对芭蕾的未来抱乐观态度,送自己的孩子去接受专业芭蕾训练,从而给浙江本土的芭蕾舞团创造持久的生命力。[NextPage]
4年多过去,浙江芭蕾舞团还遥遥无期。
李人麟给杭州市提交这个建议的时候,杭州爱乐尚在计划中,在李人麟的愿景里,交响乐团和芭蕾舞团同时成立,是一件最美好的事。他请杭州有关领导看芭蕾班表演,领导对此颇感兴趣,并推荐一个企业,建议学校与企业合作建立一个芭蕾舞团。李人麟为此作了一份详尽的经费测算,预计一个芭蕾舞团成立,维持一年排练演出及运营经费在500万元左右。他把这份经费预算交给企业,双方初步磋商后,合作建团的事石沉大海,再也没有回音。
“一方面,可能运营成本比较高,企业有顾虑;另一方面,企业提出的演出模式与我们的预期也不太合拍。所以后来就没有下文了。”李人麟说,企业提出,成立的芭蕾舞团要在企业大楼大厅里头表演,固定在这样一个表演场所,这与学校想象的差距不是一点点。
今年芭蕾班的毕业大戏,浙艺职院又邀请杭州市相关领导观看,希望重新提起成立芭蕾舞团的议题。但目前政府正在进行文化体制改革,原来的国有院团将逐步转为企业,再成立一个国有院团,机会渺茫。
“这两年我也在想,为什么芭蕾舞团遥遥无期?可能与文化体制有关。一个文艺院团,它的成立、运作,国有团体有成熟的经验,一想起成立舞团就往这边靠。这条路走不通,要走别的路,就要有新的运作模式。新的运作模式,所有人都没有经验,摸索起来有点害怕。不管是政府部门,还是企业,还是院校,怎么做好它,都底气不足。”
目前唯一可以借鉴的经验是深圳。全国唯一一个民营芭蕾舞团——深圳现代芭蕾舞团在这里诞生,它从最普通的居民楼起步,一套住房是他们的排练场,两套打通的民宅就是芭蕾舞团的办公室以及演员宿舍。演员加上工作人员才20多人。但在全国范围选拔中,该团曾从来自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的20多个艺术团体中脱颖而出,受邀代表中国赛区参加维也纳国际艺术节大赛。在每年深圳有关部门文化采购中,常常拿到订单最多。但运作一直无法和国有团体一样稳定,非典期间因为无人看演出几乎要解散。显然这是一条艰难的路,令人望而生畏。
“我觉得我们不应该不重视芭蕾,沈阳、苏州都比我们这里氛围好,不用说广州、北京、上海。我就是想让孩子们留下来,从事他们喜爱的事业。”关一毅说,如果孩子们不够出色,那也没话说。但芭蕾班学生参加华东六省一市舞蹈大赛,获过表演金奖和创作金奖;在权威的“桃李杯”比赛中,芭蕾班获过群舞创作三等奖、优秀表演奖……“我想,真到最后没办法了,我就自己掏腰包把好的几个学生先带在身边,推广浙江芭蕾。”
(实习编辑:袁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