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ChatGPT2023年横空出世之后,今年初,由我国自主研发的DeepSeek人工智能模型一经推出,便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与热议。它强大的信息整合、深度推理和不俗的文字表达能力,让人们开始反思“是否被取代”以及“如何共存”的问题。
其中,文学因其生产特性成为被关切、被追问的重点领域之一。AI时代,文学的笔锋将走向何处?在技术的冲击之下,文学又将如何坚守其价值与本质?这一凝结了人类的思考与智慧、情感与变迁的文化形式,又将面临哪些机遇与挑战?记者日前采访了3位不同创作领域的作家,他们分别是专注于非虚构、中短篇小说创作的作家南翔、儿童文学作家陈诗哥,以及青年科幻作家刘洋,他们讲述了各自与AI“碰撞”后的观察与思索。
AI“创作”水准有限
“写作伦理”问题有待深思
目前,AI已经在诗歌、散文甚至小说等领域创作出了作品,意味着它从最初的辅助工具,已发展为可以独立创作,并逐渐成为创作者的一部分。那么,作家们是如何使用人工智能模型的?在他们眼中,AI 在当下是否能够创作出真正的“文学”?
对此,几位受访作家均给出了“不能”,或“只能创作出品质较低下的作品”的答案。南翔和陈诗哥均将AI视为一种拓展化的检索工具。南翔说:“我根据一些投喂素材,想看看它的‘创作成绩’如何。或许投喂素材不够,又或许试验得不够多,在语言、情节、细节、人物、思想与情感的铺陈上,它距离我的理想情境还差得很远。”南翔进一步提出,他观察到已有不少AI辅助创意工作的实践,他认为无可厚非,但不可过度依赖。“一些大众化、通俗化、普及性的读本、画面,乃至影视剧,或许可以借助它来产生创意,但真正具有恒久价值、深刻启迪、独特审美的作品,也包括第一手的田野调查,是目前借助任何大模型都无法企及的。人脑的厉害就在于它的亲历性、感受性和独特性。”
“AI原本就是从海量的已有信息中来归纳与‘创作’,它怎么超越数据库、超越自己呢?”对此,陈诗哥认为,好的创作需要人真正的想象力,AI无法创作出真正具有“创造性”的东西,同时也引发了有关“写作伦理”问题的思考。他提问到:“AI的学习是人类经验的叠加与复制,如果人类利用AI进行创作,那么这篇作品的版权应属于谁?”。对此,陈诗哥坦言自己持保守态度,“我还是认为写作就像一门古老的手艺,是需要投入复杂心智的一种纯脑力劳动”。而作为一名童话作家,陈诗哥认为AI带来的碾压性“便利”甚至不利于促进孩子们想象力的发展,当孩子们可以利用这种“便利”来获取任何知识,“孩子们还会真正去磨练自己的想象力和思考能力吗?不会的。”
科幻作家刘洋同时也是一名物理学博士,他在高校教学之外还承担了数字人文、创意写作、复杂系统等方面的科研课题。对于这个问题,他给出了进一步的实践观察。“AI生成的文本在文学性上表现不佳,往往缺乏独特的风格和深度,而且在情感表达与叙事逻辑上容易陷入套路。但当我将它定位为辅助工具时,它反而展现出独特的价值。比如用大语言模型推演世界观设定网络,它能够提出很多我没有考虑到的角度,开拓我的思路,激发我的灵感。”从文学创作领域来看,他认为更应将AI定位为“智能助手”。
“我的实践经验是,AI在设定推演、逻辑校验等环节可以显著提升作者构思的效率,但核心叙事仍然需要由人类主导。比如,作品要从哪个场景切入叙事,人物需要设计何种独特个性,故事的主体情绪是什么,这些都要作者自己认真设计才可以。另外,在写作过程中,如果有一些简单的任务,比如对某个场景的描述,可以尝试让AI生成,但之后也要自己改一遍,否则有可能会写飞。”
AI辅助创作能力优秀
但创作灵魂永远属于人类
在这场“人机博弈”中,文学创作者们不断强化明确了自己作为文字技巧掌控者的存在,也令他们更为看重这一职业作为人类意义与情感守护者的价值。对此,南翔始终坚持好作品须有三大信息量——丰富的生活信息量、深刻的思想信息量、创新的审美信息量。既不重复别人,也不重复自己,为海量的数据库不断做出新的增量。“在AI时代,文学创作者更要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创新性和审美性追求,比以往也比别人更多、更高、更深一些,就能立于不败之地。”南翔说。
这是一个人类与AI共存的时代,文学创作者们也正视到,自己应既是传统的守护者,也是创新的探索者。在人脑的千沟万壑与人工智能带来的无限可能性之间,便是文学新机遇的突围之处。对此,科幻文学创作较早踏出了实践的脚步。
刘洋说:“AI具备辅助创作优质科幻文学的能力,这一点在我的教学中也得到验证。”刘洋在重庆大学主持了一项教改课题,目标就是将人工智能和创意写作课程进行融合。“从学生的反馈来看,他们基本都认为AI的使用对写作是有帮助的。”在刘洋的创意写作课中,他主动引入AI辅助工具,贯穿科幻创作的全流程。“具体来说,学生首先借助AI的帮助拓展思路,生成设定网络;之后,再结合文生图等AIGC功能实现场景视觉化,帮助他们提升场景描写能力;当他们完成初稿后,再让AI提出修改意见,学生根据意见进行修改优化。”刘洋强调,他要求学生在作品中明确标注AI的介入节点,并提交创作日志记录思考过程。“这不仅是为了学术诚信和写作伦理,更是为了让学生清醒认识到:技术可以赋能,但真正的创作灵魂永远属于人类。”
刘洋认为,AI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能通过海量数据关联生成人类难以想到的设定组合,从而呈现出一种“无意识创新”,激发作者的灵感,比如将量子力学与古代神话结合,催生全新的科幻概念;但另一方面,AI依赖现有数据的特性可能导致创作趋同化。采访中,刘洋袒露出面对AI挑战的兴趣与自信——他说:“真正的挑战在于,写作者必须比AI更‘像人类’。AI的短板恰恰是人类的长处:AI确实能生成设定的细节,但如何选择最具冲突性的设定方向,如何将科技演进与社会变迁交织,如何将故事与某种特定的生命体验和情感融合起来,这才是创新生发的地方。”
(编辑:李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