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据外媒消息,欧洲知名作家米兰·昆德拉去世,终年94岁。他是当代影响力最大的外国作家之一,来看看这些作家、翻译家、学者是如何评价他的。
莫言(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我只看过《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和《告别圆舞曲》,很喜欢。跟拉美、美国作家不太一样。他的小说中的讽刺有一点儿像黑色幽默,又不完全是,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味道。昆德拉的小说在结构上也很有特点,除了情节故事还穿插了大量议论,可以说没有议论就没有昆德拉。其中很多议论精辟、深刻,表现出昆德拉与众不同的思考。
孙甘露(作家)
《慢》是一部清晰而又错综的乐曲,它比《不朽》更均衡地展示了昆德拉由一个捷克作家向法语作家的转换。那个热爱音乐的捷克人还在,他向我们展示的织体依然是那么精致动人。
王安忆(作家)
我最喜欢米兰·昆德拉早期作品《玩笑》, 里面有一种女性才有的痛苦而温暖的情感。 在世界的男作家里面,只有昆德拉才具备了这样的柔情和矛盾。没有哪个作家像昆德拉 那样做了对个体的感情的关怀,这些都会让人感到温暖,这也是昆德拉的文学价值之一。
李欧梵(香港中文大学教授,评论家)
一个没有回忆的民族和国家,也不会有历史,如果没有回忆和历史,将来又代表着什么呢?照昆德拉的说法,就像书中开快车的年轻人一样,“他已经从时间的连续性中被抛开,他已在时间之外,他已进入狂喜之态,他已经忘了他的年纪、他的妻子、他的子女,所以他一无所惧,因为恐惧的来源是将来,所以一个从将来解脱出来的人无所畏惧”。对我而言,这个不会恐惧将来的人也没有将来。
董强(法语翻译家,学者)
作为现代小说,昆德拉的作品价值还远远没有被挖掘出来。他强调个体,强调人的感知,他作品中的人物不管是做什么的,都有自己的血和肉。
昆德拉作为20世纪西方现代文学的最后一位大师,也为文学未来的发展提供了许多可能的方向。文学创作者、批评家、爱好者将可以从他对小说和文学的真知灼见中,汲取无穷的能量。
余中先(法语翻译家,作家,评论家)
在世界走向多边化,文化也趋向于多样化的当今社会,我们更能在昆德拉的作品中读到一种文学模式上自由表达的小小声音。而这小小的声音,则体现出了昆德拉那独特的也富有普遍意义的审美价值。
王东亮(法语翻译家,学者)
阅读昆德拉是愉快并且益智的,他通常能使读者大开眼界,层层剥离出我们惯常熟视无睹的某些事物的真相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阅读昆德拉同样是令人难堪的,他总是无情透视着生命的本质、人性的本质,让读者不得不直面自身的存在,无路可逃。
许钧(法语翻译家,作家,评论家)
读《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我们会发现有一个重大的问题摆在每一位读者面前:我们的世界到底是两元对立的,还是多元共存的?对昆德拉而言,小说是拓展人的存在的可能,而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我认为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昆德拉揭示了对立两元所产生的必然境遇。我们要走出对立的两元,去寻找,去开拓每个人生存的可能性。爱情如此,生活如此,与他人之间的关系也是如此。
毕飞宇(作家)
这本书(《无知》)可以取许许多多的书名,本真一点可以叫《流亡》,史诗一点可以叫《大回归》,青春一点可以叫《布拉格的森林》,老气横秋一点可以叫《就这么活了一辈子》,时尚一点可以叫《天还没黑就分手》,激情一点可以叫《革命,继续革命》,另类一点可以叫《我用幽把你默死》……我看见了一个洞明世事的老人,在他听见命运之神敲门的时候,他拉开了他的大门,满腔的无奈与悲愤,他对命运之神大声说:“别问我!我什么都不知道!”无知,是愤怒的方式,是悲悯的一声叹息,是不可调和的压抑性沉默。然而,绝不是“难得糊涂”。
路易·阿拉贡(法国作家)
他的作品使我坚信人类一定会生存下去,世界一定会生存下去,我全心全意在这个世界上所信仰、寻求和热望的一切都将恢复其人性的面貌。
感激他是因为在这个悲剧的今天,他使我比任何时候都更强烈地体会到,面对不朽的东西,即使死神也无能为力。”
伊恩·麦克尤恩(英国作家)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一部隐秘而闪光的杰作。
(编辑:李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