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的潜移默化。记录时代主题,青岛作家们聚焦当下,积极创作,用文学勾勒出历史变迁图景。
在青岛作家群中,许晨深入福建宁德采访,记录“黄金海岸的断裂带”的脱贫故事,出版了长篇报告文学《山海闽东》,入选中国脱贫攻坚报告文学丛书;朵拉图的作品《家住黄河滩》,围绕“大迁”“大建”“脱贫”“圆梦”四个核心词展开全景描写了山东省黄河滩区脱贫大迁建的生动场面;农民诗人陈亮结合自身经历,用一部长诗《桃花园记》,展示家乡青岛胶州“万亩桃花园”的逐梦过程;张金凤的《村庄变身记》,是一部观察、采访、记录近几十年胶东半岛乡村发展变迁的纪实散文集,反映当下农村农民的生活现状和精神追求;孙鹏正在创作的报告文学《决战西河》(暂定名),以他在陇南市西和县挂职扶贫的真实经历,深刻揭示“西和模式”的由来及其必然性,其间融进当地丰富的人文、景观和物产,既有宏伟叙事的史诗篇章,又不乏弥漫着“深山烟火气”的乡野风情……
书写脱贫攻坚
文学有什么样的力量?
“我希望写作扶贫开发主题的作品,要给人以力量,给人以方向,给人以境界,同时也反映人的感情变化和性格多样性,从而体现并昭示人类要通过不断的创新才能发展。 ”许晨说这就是文学的力量,也是作家的使命所在——要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贡献力量。 《山海闽东》是一部反映宁德人民脱贫致富历程的报告文学,“宁德的脱贫攻坚和全国决战脱贫攻坚的胜利是一致的,它是一个典型代表。通过报告文学作品,人们会重新认识、回顾和反思这段历史,为未来的奋斗目标汲取力量,振奋精神。 ”
近日,中国作协策划、中国作家网承担拍摄了《扶贫路上的文学力量》专题片,许晨作为受访作家,讲述了《“弱鸟先飞”“滴水穿石”——宁德脱贫启示》。他一再强调,不管作家写的是扶贫开发、工业题材,还是都市情感题材,文学的使命和功能始终如一。 “报告文学书写脱贫攻坚,除了记录历史,反映人的精神面貌,传播经验外,对作家也能起到启发创作的激励作用。 ”在许晨看来,报告文学作家能传递更多信息,从这些更多的信息里不断地总结提炼思想性,甚至直抒胸臆。
“我在写作《山海闽东》的过程中,重点提炼了宁德模式和宁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2020年12月,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了这部作品。许晨在书中特别强调了三点,一个是造福工程,也就是易地搬迁,这是宁德脱贫攻坚的模式之一;第二点是文化扶贫,书里写到了几个具体事例。在文化、理念上,要相信自己,有信心脱贫致富;第三个模式就是电商模式,和当前非常流行的“互联网+”结合起来。许晨希望通过文学作品,传递宁德的脱贫启示,这也是文学的力量。
黄河滩区脱贫迁建,是山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之战。朵拉图历时两年,先后深入菏泽、济宁、泰安、聊城、济南、淄博、滨州、东营等8个黄河途经市的16个县(市、区),采访了县、乡、村干部群众和专家学者300多人次。在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家住黄河滩》中,真实反映滩区百姓对安居乐业的渴望和治理黄河的强烈呼声,全景描写了山东省黄河滩区脱贫大迁建的生动场面。 2020年11月,长篇报告文学《家住黄河滩——黄河滩区脱贫迁建全景实录》研讨会在北京召开,这部作品被评“情节强调故事性、可读性,语言强调思辩性、审美性,既具有很强的文学性,也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为实现文学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重要作用作出了努力、贡献了力量。 “
记录家乡书写亲友
作家情感融入时代变迁
乡村是自己成长的乡村,人物是生活圈里的亲朋好友。在创作扶贫作品的作家中,陈亮与张金凤的生活创作与乡村有千丝万缕的关系,他们的作品融入了更多切身经历的情感。
《村庄变身记》是张金凤近年来倾力创作的纪实散文集,即将在11月出版。这些年来,张金凤观察、采访、记录近几十年胶东半岛乡村发展变迁,书写涵盖经济发达和相对落后村镇农民原地致富、就地转型、民俗民风和精神风貌演变的村变迁实记。“我主要选取胶州、平度、莱西、即墨、崂山、西海岸新区等不同村镇的村庄和人物进行考察采写。 ”张金凤说,她记录当下热烈的乡村图景,融中国梦、乡村振兴、文旅融合于一体,反映当下农村农民的生活现状和精神追求。涵盖农、林、牧、副、渔等传统农民生活,也有物流、电商、自媒体创业等新兴行业的发展状况和成果,更有新农民精神领域的追求。
散文集分三部分,第一辑是人物记:主要记述乡村发展中那些有梦想和追求的农民的自我发展之路;第二辑是村庄变迁记;第三辑写乡村变迁的领头雁。张金凤以个体人物为切入点,用他们的故事群像书写全新农村的面貌。 “人物是时代变迁的灵魂,农民思想的转变才形成乡村新面貌。 ”
农民诗人陈亮,用长诗《桃花园记》献给自己的故乡——青岛胶州“万亩桃花园”。他以故乡为背景,深入挖掘胶州东北乡地域传统文化资源和红色基因,诠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留住乡愁”以及“中国梦”“城镇化”“乡村振兴”对于个人的现实意义。用诗歌的方式来书写另一种“历史”和“真实”。通过“我”的“乡土记忆”“城市漫游”“回归”为主线,展示改革开放前后“桃花园”人民“逐梦”过程中的生活和思想变迁,以及诗人对于跌宕起伏的城镇化的进程中各种社会现象的诗性思考,是一部乡愁弥漫、梦幻与现实交织的时代长卷。这部长诗会在6月面世。
“诗歌写作离不开时代的主题。 ”陈亮说,脱贫是时代的大课题,在时代的巨变中,“我的感受比很多人更强烈,因为我本身也是农民。 ”陈亮打了个比喻,就像一位农民去劳作,身边放着传统农具,在田间打了个盹,醒来四周就起了高楼大厦,农田里都是现代化农具。 “变化太快,我们身处其中很幸运,但是也缺少时间来思考。 ”他用两千五百多行的长诗,思考现代农民在故乡与他乡之间寻觅自我的过程,呈现乡村巨变的诗意探索。
《决战西和》(暂定名)是孙鹏正在创作的报告文学。 2020年5月,孙鹏从市北区政府交流到陇南市西和县,进行为期一年的挂职扶贫工作,同时,启动了报告文学的采访创作计划。“来到西和县,算是真正明白了‘上山下乡’的含义:上山即为下乡,下乡就是上山。进村入户,除了九曲十八弯的山间公路,舍此别无他途。 ”
在西和县,孙鹏采访了上百贫困户,三四十位“第一书记”,走遍西和县所有的产业园,做了40多万字的笔记……在走访村民的过程当中,孙鹏发现西和县一个有趣的现象:无论家庭多么穷困,都要在正屋恭恭敬敬悬挂一幅中堂条幅,或字或画,以字居多,下面摆放供桌。主人说,这是脸面,更是家族的文化传承,任何时候都怠慢不得。“可在我们看来,这又何尝不是西部崛起的希望?”在《决战西和》中,孙鹏用诗词做章回目录,并且把西和县的文化民俗物产都融进故事。“脱贫攻坚之后,转入乡村振兴,我希望这部报告文学也是一份说明书。 ”孙鹏说,这部报告文学将在6月出版。
(编辑:夏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