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大学文学院教师卢桢近年来致力于文学旅行,每到一个地方,他都会去探访那些与文学相关的景点。它们也许是作家的故居、文人的墓地,还可能是文学事件的发生地或是文学博物馆。在文学旅行的过程中,卢桢逐渐认识到,始于风景止于诗心,文学旅行崇尚创造力的发挥。理解了这一点,旅行的记忆就不再是你与著名景点的合影,而是火车站停摆的钟表,菜市场里争吵的商贩,弗拉蒙戈女郎的舞步,小巷里跑调的歌声……细节经验越独特,你自己的精神地理就越丰富,你离文学作品的真实就越近。
卢桢认为,文学旅行可以激发我们重新在现实中审视经典文学,甚至产生一种亲历经典诞生过程的鲜活感受。卢桢最近出版的《旅行中的文学课》以文学旅行为主题,分为“欧陆光影”“亚非土地”“南美天空”三个板块,收录了《雨果先生的中国梦》等35篇散文,记录了作者游历世界时探访到的诸多文学景观,以及由文学之路导引出的当地风情。具体表现为对文人故居的探访,对作家墓地的拜谒,对文学博物馆的游览,对当地文学传说的追慕,对各国特色“文学之旅”的体验。
雨果先生的中国客厅、朱丽叶家的阳台、王尔德墓碑上的唇印、吸血鬼德古拉的城堡、开往勃朗特故乡的复古机车、普希金走过的最后一级台阶、略萨初吻胡利娅姨妈的舞台、聂鲁达攀登过的马丘比丘……本书涵盖英国、法国、德国等知名的世界文学旅行目的地。此外,西亚、东欧和南美的经典作家以及与他们相关的文学景观也被纳入本书的视野。本书通过晓畅且深情的文字,结合作者拍摄的精美图片,为读者理解作家、作品乃至世界文学提供了新的维度。
以《在伦敦寻找老舍故居》为例,作者谈到老舍故居入选英国遗产委员会的资格审查并且挂上蓝牌很不容易。根据英国政府的规定,被挂上蓝牌的建筑一般情况下不得拆除或改建,以保证文化的长久性传播。相较而言,中国对于文化名人故居的保护往往口惠而实不至,这就导致我们想去拜访名人故居而找不到路径,只得徒生遗憾之心。
作者谈到,他逛名人故居时有个习惯,就是会特意想象如果自己是故居的主人,推开房门,走下台阶,眼前看到的是什么景色。由此,作者引申出老舍文章中与伦敦有关的一些描述。譬如在《二马》里老舍感喟:“伦敦真有点奇怪,热闹的地方是真热闹,清静的地方是真清静。”通过如此联想,想必我们会更加容易理解老舍当初创作类似作品的心境或感悟。
(编辑:夏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