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近出版的《星星·诗歌理论》设立了一个新栏目——当代诗坛争鸣之“征文体”。该话题一经推出,在诗界引发关注和讨论。
何谓“征文体”?11月14日出版的《星星·诗歌理论》“编者按”这样写道:
“当下诗坛,诗歌活动层出不穷,其中以征文竞赛为主要形式的活动更受到广泛关注。‘征文体’诗歌现象成为当下诗坛众说纷纷的热点话题,它的存在对中国新诗的发展究竟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为此,本刊特开此专辑,邀请诗人和评论家一起对‘征文体’诗歌进行争鸣,同时也欢迎各位诗人、读者朋友一同对‘征文体’诗歌进行讨论,我们将持续推出。”
参与本期话题“争鸣”的分别是:李满强、安琪、大卫、吴投文,他们或有着多年的诗歌创作经历,或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有的获得多项诗歌奖,参加过“青春诗会”。对于中国诗歌的现状和当下诗坛众说纷纷的热点话题,他们毫不避讳地表达了自己的理解和认识。
来自甘肃静宁的70后诗人李满强在《关于“征文体”诗歌这件事》中写道:这类诗文的写作,用行内话来说,大多是命题作文,如果让一个人自由发挥,写一些个人情绪的东西,可能他(她)会发挥得很好,但是要让他(她)就某个特定主题进行创作,这就需要诗人和作家有比较独特的感受、视角,要熟悉这个地方的人文历史和发展现状,需要介入到现实之中,去感受、去发现。
“《星星》诗刊关于‘征文体’诗歌的探讨很有意思,等于是把一件大家私下聊的话题摆到了桌面上。”出版有诗集《极地之境》《美学诊所》等的安琪认为,“征文体诗歌写作一直是诗歌写作的重要一个类别,只是大家一直不曾认真对待它,大家的心目中,这类写作大都奔着奖金去的,很难出现优秀作品。其实这是一种偏见。我们一面津津乐道于范仲淹应好友滕子京之请撰写了《岳阳楼记》,一面又对征文体写作不以为然,这不是很矛盾吗?”
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湖南科技大学中文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吴投文以《诗歌征文小议》为题,表达了一名学者的观点:现在出现了一些征文获奖“专业户”,其本意不在诗,而在获奖。获奖了,沾沾自喜;未获奖,或获奖的层次不高,就情绪低落。严格地说,这已经偏离了写作的意义。这样的获奖“专业户”一多,会带动更多的人热衷于此,具有负面的示范效应。……诗歌征文几乎是天然地排斥具有探索性的写作,排斥先锋性的写作。
“我有一个并不成熟的意见,觉得诗歌征文的评选机制可以更灵活一些,评委在审阅征文稿件时,不要过多受制于诗歌之外的限定,比如来自主办方的要求和对于读者接受的顾虑,应该回到艺术本位上来,对有探索性与先锋性的作品予以适当关注,提倡艺术的多元化探索,鼓励作者发挥自己的艺术个性。总而言之,诗歌征文是诗歌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对其问题也需要正视。”吴投文同时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中国诗歌学会会长助理兼副秘书长大卫,由2020诺贝尔文学奖来自美国的诗人露易斯·格丽克的获奖,联想到国内的“征文体”诗歌,“如果我说获诺奖的诗人,没有一个‘征文体’,怕是没有人反对的,别说诺奖了,就是国内的‘鲁奖’,也没有征文体。当然,这不是说,‘征文体’不好,而是想说,‘征文体’有先天缺陷,让其止步于各种真正的艺术作品前。”
大卫特别强调,“‘征文体’让人诟病的,就是‘写作套路’——套路出来的东西,又一个说法叫流水线,如果这个成立,并形成一种风气,以后机器人小冰,成为‘征文体’的获得者与代言人,也并非没有可能。 ”
(编辑:夏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