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7日,央视《新闻联播》主播海霞邀约工地诗人李小刚共同朗诵诗人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上了热搜榜,引发网友热议。有评论家称这是“国脸”与“草根”的结合,他们有关阅读与朗诵的切磋,是游走在城市的边缘人和身处大都市的知识精英共同追求与享有的“精神世界”。
近日,李小刚在接受北京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能被那么多人关注,是因为建筑工地那种枯燥嘈杂的环境与朗诵诗词时那种优美安宁的意境形成强烈的反差效应,“人们会很惊诧,建筑工人竟然也会朗诵诗词,这其实没啥可大惊小怪的”。
“草根”出名
拿砖头当书的视频火了
与海霞共读《再别康桥》
北青报记者注意到,早前李小刚在建筑工地上手捧砖头充当书,朗诵《再别康桥》的短视频在社交媒体上传播火爆。随即便有了央视主播海霞期待有机会与他交流朗诵心得的盛情邀约。
9月27日,李小刚走进央视,千里赴诗约。9月28日,李小刚与海霞见面片段以话题“海霞和工地诗人的朗诵邀约实现了”登上热搜预热榜达7个小时,话题阅读量超过1亿。
在网上流传的这段视频中,海霞正跟李小刚交流《再别康桥》的语境。海霞说,“你想象一个场景,你早上要去工地,这个活儿特别早,孩子还在睡觉,这个时候的‘轻轻’是什么?不是‘轻轻的’,而是发自你心底里面的,‘轻轻的,我走了……’”李小刚随即按照海霞所假设的这个场景语境,富有深情地朗诵,“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海霞对于李小刚的表现拍手称赞,“哇,非常好!”
值得一提的是,李小刚称自己从小在陕西榆林长大,前后鼻音不分是陕北方言的通病。对此,海霞向他传授了一段绕口令《冷冻豆腐》,以改善前后鼻音区分难的问题。
对于海霞邀约李小刚读诗一事,自媒体大V潘乱发朋友圈评价说,“范雨素是家政女工,吴桂春是在东莞打了17年工的农民工,李小刚是在神木工地开挖掘机的工人。大家的关切其实不是他们作为普通劳动者的生活,而是他们在做与吃饭无关的事情。工地诗人上央视,其实是边缘与中心的关系。阅读、朗诵、写作是人类的精神欲望,而有一群人苟且度日心怀远方,这时边缘和中心都有共同追求的共同享有的精神世界。只是他们恰巧开在尘埃里。因为文学和理想相当于是几代中国人的初恋。”
童年回忆
喜欢模仿赵忠祥读课文
可惜因为偏科最终辍学
那么,工地诗人网络走红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故事呢?李小刚接受北青报记者采访时讲道,1986年,他出生在榆林神木县的一个山沟沟里,祖上曾当过官,留有一个大院。儿时的李小刚,在这院子里玩耍,喜欢看电视和文艺表演,还爱读武侠小说、古典名著《西游记》等。
“那时我对语文课有着很强烈的兴趣,赵忠祥老师主持的《动物世界》我每期必看,我还模仿他的声音朗读课文。这一爱好被我的语文老师发现,他给了我莫大的鼓励,每个星期我都会在校园广播室朗诵美文,后来我就渐渐地热爱上文学,也爱写东西。”李小刚说,但由于严重偏科,数学常常考试不及格,使得他的综合学习成绩在全班倒数,严重影响到他对上学的兴趣,初中未读完他就辍学在家务农。
打工生活
工地上的工友有各种爱好
有人爱画画他爱朗诵诗词
后来,李小刚开始在外打工挣钱,从一年几千元钱慢慢涨到一两万元钱。再后来,他学会了驾驶轧路机、装载机,在建筑工地上承揽一些小活儿,现在一年能挣五六万元。
枯燥嘈杂的环境并未消磨李小刚对诗歌朗诵的热情。他常常坐在黄土高坡上,朗诵刘邦的《大风歌》、曹操的《观沧海》、诸葛亮的《出师表》、吕蒙正的《寒窑赋》、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岳飞的《满江红》等诗词歌赋。“他们的这些作品流传数千年,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尤其是曹操的《观沧海》,大气磅礴。朗读这样的古诗名句,也会让你的人生格局变大。”李小刚坦言,他会反复揣摩这些诗词的哲理与意境。
对于拿砖头当书朗诵诗词会否有工友觉得他有点儿神经,李小刚表示,“这个其实真没什么大惊小怪,这本身就是我的一个兴趣爱好。我们工地上还有人喜欢唱歌,还有吹笛子、画画、写毛笔字的,他们都有着自己的爱好和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
在他看来,艺术来源于生活,枯燥无味的工地生活则更需要精神食粮来调剂,来丰富色彩。他也乐意分享,时不时地通过社交媒体发布他朗诵诗歌的短视频,吸引了成千上万的粉丝对他的关注,其中就有一些志同道合的朗诵者。“从一个人自娱自乐,到有共同爱好的人互相吸引着一起玩。通过朗诵诗词,让我们对现实生活有了更深的感悟与理解。”
(编辑:夏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