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社会 文学 美术 音乐 影视 摄影 戏剧 舞蹈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在“更像家”的思南读书会读懂人民城市

2020-10-04 10:51:53来源:文汇报      作者:许旸 

   
因疫情暂停200多天的思南读书会,昨天焕新回归,迎来了重启后的第一期活动《这里是上海——建筑可阅读》新书分享会。

image.png

  沪上思南读书会重启,思南文学之家焕然一新。 (主办方供图)


  因疫情暂停200多天的思南读书会,昨天焕新回归,迎来了重启后的第一期活动《这里是上海——建筑可阅读》新书分享会。国庆假期的这场阅读之约人气爆棚,预约、测体温、出示健康码,现场井然有序。不少读者感慨:回到重装升级的思南文学之家,就像在“迟来的春节”里久违的重逢。


  同济大学常务副校长、教授伍江,复旦大学教授李天纲,青年作家乔争月在思南百年建筑里展开对谈。 “业界有句名言:建筑是石头的史书。作为人类活动的重要场景和舞台,建筑记载着人类的生活、情感,城市建筑一旦被塑造出来,应该是有个性、会呼吸的生命体。一座座建筑不是冷冰冰的钢筋水泥,而是人们感情的寄托。某种程度上,阅读建筑、阅读城市,也是阅读历史。”伍江谈到一个现象,建筑文化不断升温,市面上有一批相关题材的图书面世,但人们对建筑的理解还有待提升;如果只看到最表层的“美”或“丑”,仅仅将眼光停留在“这是不是网红建筑、要不要拍照打卡”,就忽略了建筑背后的历史底蕴,更谈不上读懂一座城市。


  《这里是上海——建筑可阅读》前不久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作为这本书的编委会成员之一,伍江透露,他和其他学者经过几轮筛选后,书中最终沉淀了56处地标。“当然,还有不少‘遗珠’,我们也考虑出‘续集’。细心的读者会发现,有价值、有影响力的建筑,远不止是世俗意义上看起来漂亮的房子。城市建筑构成了完整的城市记忆,值得展示的不仅仅是最漂亮的建筑,也包括不太漂亮甚至不起眼的。正因过去的所有好坏记忆都无法回避,一旦我们失去这些漂亮或不太漂亮的建筑,城市记忆就会大打折扣。”


  “上海保留了完整的近代建筑风格,中西文化碰撞交融出了这座城市建筑的丰富性。”李天纲从三个层面提炼了上海建筑保护的共识——保护文脉,力求文脉不中断;永不拓宽的马路,留下人性化的尺度;建筑可阅读,打造有温度的人民城市。不过,他也遗憾地发现,国内的建筑设计理念有待更新,就像网友吐槽的:有些城市“千城一面”,“一张图纸造到底”,欠缺对城市的想象与热爱。


  当人与城有了良性的美好互动,城市会越来越宜居、人性化,个体也能在城市中有获得感。“城市更新,不仅要尽最大可能保留保存城市风貌和历史建筑,也要充分考虑民生功能、公共服务的留存拓展,让空间更有温度、更富活力。城市生活节奏不是越快越好,应该让更多人有机会在街道上漫步。一座人民城市,是开放的、便利的,更能让人有尊严地生存,拥有发自内心的认同感。”伍江说。


  恰如《这里是上海——建筑可阅读》书中所说,上海汇聚了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建筑,处处积淀着“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城市精神,彰显着“开放、创新、包容”的城市品格,承载着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交相辉映的文化特质。漫步品味一个个独具美感的建筑空间、一处处嵌入人民生活的文化地标,它们背后所呈现的恰恰是这座人民城市波澜壮阔的发展史、进步史、创新史。


  “在一片法国梧桐掩映下的思南公馆里,这个‘家’连接作家与读者。深厚的文学阅读传统,也让来自世界各地的作家对上海这座城市给予作家、读者、出版人的环境印象深刻。”上海市作协副主席、思南读书会总策划人孙甘露说。


  从2014年2月15日第一场读书会开始,思南读书会几乎每周六下午与读者相约,累计邀请1200多位学者、作者、出版人,参与读者近五万人,已成为上海的城市文化名片。


  (编辑:夏木)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