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社会 文学 美术 音乐 影视 摄影 戏剧 舞蹈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河洛图》创作谈:追寻平原的“神性”

2020-03-28 13:38:23来源:文艺报    作者:李佩甫

   

  记得童年里,姥姥每晚临睡前都会给我讲一些“瞎话儿”。她讲的“瞎话儿”大多来自于民间的神神鬼鬼的故事,且多是很吓人的。曾记得,在各样的“瞎话儿”里,姥姥也曾给我讲过民间的三大财神:沈万三、康百万、阮子兰。好像其中说到沈万三时,她说,沈万三虽家产万贯,楼瓦雪片,有花不完的钱,却“懒”死了。


  稍大一些我才知道,这些“瞎话儿”也不过是一些哄孩子的民间神话故事而已。当然,再后来,我明白,那个叫沈万三的“财神”,也并非是“懒”死的。


  可是,多年之后,当我来到巩义,看到那座城堡似的“康百万庄园”时,童年的记忆一下子点醒了我。河南还真有这样一个财神“康百万”呢!就此,我发现,大地是有神性的,人类的所有神话都是有根的。那是历史在时间或记忆中产生变异(或飞跃)的结果。在时间中,它由生活演化成传说,传说演化成故事,故事演化成寓言,寓言演化成神话……于是,这也就成了我对“康百万”感兴趣的最初动机。


  创作《河洛图》这部长篇,我前前后后大约花了十多年的时间。最初,我想当然地以为,在中原大地上,一般是不可能出现所谓“财神”的。历史上,这里战乱频繁,加上黄河连年泛滥,民不聊生。可以说,中原是灾难深重的一块土地,同时也是儒家文化浸润最深的土地,是块“绵羊地”。原本,我以为在这块土地上,除了“忍”和“韧”,再也没有什么了。特别是在过去的一些时间里,我所看到的、听到的、国内有些名号和影响的商帮,有晋商、徽商、浙商、闽商等等,却很少听说过豫商。可让我惊讶的是,一个活生生的“康百万”就在眼前,他竟然还是民间口口相传的“活财神”。那么,在中原大地上,一个家族连续富了十几代、且留下了一座城堡式的庄园,这个家族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呢?这块紧靠邙山河洛交汇之地、且诞生过大诗人杜甫的地域,它的神性何在?这正是我想要探究的,也是我创作《河洛图》的第二个原因。


  为此,我曾经东到山东临沂,西到山西太原、陕西泾阳去寻访一个地域、一个家族的秘密……我发现,在这里,黄河里的鱼与洛河里的鱼是不一样的。黄河水浊,浪急,那鱼终日在浊浪里翻滚,在漩涡里淘生。每到汛期,浊浪排天,水声如虎。况黄河几乎年年改道,朝不保夕,那鱼每每要经历几场生死搏杀才得以活命。况且,鱼们每年都要逆流而上,以命相抵,去跃那龙门!所以,黄河里的鱼头大脊黑,大多性烈。一条条亮着黛黑色的脊,跳荡腾挪中鱼尾甩着一片亮红,两腮如金,狡黠的鱼眼尤如黑夜里的两束红箭。而洛河水清,性也温和。一荡好水从陕西洛南一路走来,两岸土质偏硬,泥沙较少,却从未改道。所以,洛河里的鱼头小脊薄,鱼色偏淡,肚脐处白嫩如雪,两只鱼眼在清水里汪亮着一片羞涩,显得温文尔雅。水润鱼性,鱼就柔和,顺带三分的灵气和傻气。


  我发现,当年的秦人和豫人也是有差别的。两地一为中,一为西,原本都曾是首善之区、繁华之地,又同在朝代更替时,遭刀兵多次戕伐,坡上的草早已被鲜血染过,骨头也曾被砍断过多次。所以,两地人也都是以气做骨,那咽喉处自然就是命门了。不同的是,秦人终究是要喊出来的。秦人走出家门,八百里秦川,一荡荡峁峁梁梁,起起伏伏,塬与塬之间,看似不远,却又隔着深沟大壑,人心也就有了起伏,当硬则硬,当软则软,越是人烟稀少处,越要野野地吼上两嗓子,那是给自己壮胆呢。于是这里就成了一处歌地,一代一代人传下去,则为秦腔。而豫人呢,大多居一马平川,鸡犬相闻,人烟稠密。人多言杂,言多有失,则只好咽下去。那吼声在九曲回肠里闷着,一个个修成了金刚不坏的躯壳,内里却是柔软的。分明在等着一个牵“象”的人,而后就厮跟着走。因那吼久闷在心里,喊出来就炸了。一代代传下去,是为豫剧。


  比如,我发现,你无论走到任何一个城市,都有“山陕会馆”。那是晋商的群体历史,是一个商帮的历史。自然不是“神”。而“康百万”为什么就成了民间的“神”呢?在空空荡荡的庄园里,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刻在匾上的一句话:“以不尽之巧还造化”。这句话对于人类的现实和未来,都是具有警示意义的。什么是“造化”?那是天空、大地、阳光、绿水、青山、万物、生灵……人们哪,千万不要把你们的聪明才智用尽。切记,切记。


  在中原,“康百万”只是一个个案。我想研究这个个案。但解读一个民间“财神”是有相当大的难度的。我直观看到的只是一个二三百年前的“城堡”,空空荡荡的城堡和一些零零散散的传说。坦白说,我不知道那一块块古老的砖石会告诉我什么,当然,对300年来被民间称之为“活财神”的家族有很多的解读方式,这只是我的一家之言,是文学化了的解读方式。就此说,《河洛图》是一部我加入了个人的认知、超越了具象现实的再创作。


  我一直把“平原”当作我的写作领地。当然,这个“平原”已不是具象的某个地方,而是我心中的“平原”。它是深受儒家文化浸润的一块土地,是生我养我的地方。这里的一草一木都与我有很深的感情。我说过,我写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的生命状态,着重写一个特定地域的精神生态,研究的是一个特定地域的“生存法则”。《河洛图》所阐释的最重要的主题是:时间。在大时间的概念里,可以说,任何聪明和算计都是不起作用的。


  由此,《河洛图》的创作当是我追寻平原“神性”思维的一个过程。


  (编辑:李思)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