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社会 文学 美术 音乐 影视 摄影 戏剧 舞蹈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何建明:危难时不缺席,是文学最宝贵的精神

2020-03-22 10:00:14来源:文学报    作者:金莹

   
“2020年1月15日,这一天是个非常平常的日子。”这是作家何建明文章里的一句话。当天晚上,他从苏州老家回到上海,路经长宁区的上海同仁医院,再回到浦东的常住酒店里。

  “2020年1月15日,这一天是个非常平常的日子。”这是作家何建明文章里的一句话。当天晚上,他从苏州老家回到上海,路经长宁区的上海同仁医院,再回到浦东的常住酒店里。


  事实上,对于当时的上海和何建明而言,1月15日是一个不平常的日子。正是在那天晚上,上海的“一号病人”,一位武汉籍的新冠肺炎病毒携带者在同仁医院被确诊,这是上海第一例输入性患者。


  “后来回想起来,我和这个病人几乎是擦肩而过。”在上海本地形势基本稳定之后,想起那天,何建明的后怕中多了几分坦然。这次几乎没有痕迹的擦肩而过后,原本行程表上安排得满满当当的他,被“留”在了上海。


  “也是从那一天开始,我和2400多万上海人一起度过和经历了这场从困惑迷茫、焦虑万分,到孤独恐惧、欲哭无泪,到树立信心、全力抗击和取得阶段性胜利的战‘疫’全过程。”他说。


  从1月15日开始,作为一名作家,作为一个感受到疫情冲击的普通人,何建明陆续写下自己在上海的所见所感所思,记录下一个个生动的城市“表情”:“申城战‘疫’现场”、“最无味的‘过年’里,他们全线出击”、“疫中小夜曲”、“黄浦江让我泪流满面”……近期,这部以《上海表情》为题的作品集将由作家出版社出版。


  一开始,何建明并没有特意想到要去写下这份充满个人印迹的“疫情记录”。“我以为自己已经没有当年的那种勇气了,而且新冠病毒对55岁以上的男性威胁最大。”他坦率地向记者说道。


  他提到的“当年”是17年前,北京遭遇“非典”,那时他48岁,年富力强、创作力旺盛。面对汹涌的疫情,他说了一句话:“民族危难之际,作家不能缺席。”他向时任中国作协党组书记金炳华提出到前线采访的申请,获批后迅速和作家高洪波等人亲赴一线采访。


  “当初,我为什么提出‘作家不能缺席’?”忆起当年,何建明有些感慨。2003年,他住在北京师范大学附近。平日里川流不息的街上静寂无声,从紧闭的窗户外传入屋内的,只有120救护车呼啸来去的声音。


  “当时的气氛非常恐怖,空气里弥漫着死亡的气息,窒息了人们的生命和思想,这种恐惧甚至超越直面死亡的恐怖。我就想,作为一个作家,作为一个执笔为戈的人,我可以做些什么。”他交出的,是当年在《文汇报》上连续发表的6个整版《北京保卫战》,是最早和比较完整的一部“现场战‘疫’报告”。


  “谁想17年过去,我们竟然又经历了一场比‘非典’还要大的疫情袭击!这多么不应该啊!可谁想得到呢?”何建明感叹。


  这一次,他选择独自“宅”在酒店,“一边颇有些惊恐地与大家一起观望武汉疫情发展、一边躲避病毒对自身的侵袭”。但疫情的发展和上海的战“疫”状态始终触动着他,太多经历的事令他无法平静。


  他戴上口罩出门观察,“我悄悄地走到大街上、走到黄浦江边、走到商场和码头,去亲眼观摩与感受此刻的上海,也收获了平时许许多多不可能获得的收获与感受。”他住的酒店在外滩附近,原来江边的绿道上总是人潮汹涌,还常有几个钓鱼的老年人。但那几天,街上、江边,一下子空了。“用上海话说,这个城市‘摒牢’了。我在上海没有看到慌乱,看到的是上海人自觉的行动。”


  但整个城市自觉按下暂停键后造成的巨大寂静,无声地奔袭人心。黄浦江上来来往往的船只消失了,江上的鸣笛声消失了。沉默与惊惧、害怕、怀疑一同,无声地回荡盘旋在人心之上。“时间久了,人们会不会有这样的疑惑:黄浦江还在流动吗?会不会有一天不再流淌?”何建明问自己。


  站在酒店的房间里,他看到,黄浦江依旧奔流不息,两岸的灯火依旧如星如烛,照亮整座城市的夜空。“设想一下,如果这个城市里一下子没有灯光了,是不会很让人感觉到恐怖?但是,当这座城市的街上没有人的时候,我看到上海所有的楼房、所有的灯光都没有变,安静有序,这一点是了不得的,上海人做到了。”


  1月24日下午,也就是上海“一级响应”启动后的第一天,何建明决定出门进行一次“冒险”,去看看上海“一级响应”的实施情况。戴上口罩,他在陆家嘴附近转了一圈,几个大商场都暂时歇业,超市人流虽不见少,大家都在忙着“囤货”,绝大多数人戴着口罩,工作人员组织没戴口罩的顾客另排一队,现金结账前先用洗手液消毒……目力所及,让他发出感叹:上海人就是仔细,上海的保护网蛮“结实”的。


  也是在一次次的观察和记录中,何建明意识到,城市是有表情的,那些点亮黑夜的璀璨灯光,满满当当的超市货架,严密的防护措施,人们目光所不能及处不曾停歇的物流、安防、医护……这一切让他真真切切地感觉到,自己的身边依然站立着无数的普通人,他们是一个个活生生的存在。


  “有他们存在,我踏实了。”他说。“我对自己说,我必须用自己的笔去写点什么。我写的,就是我看到的上海,我能感觉到的上海。”


  何建明说,上海表情,既是这座伟大城市和2400多万人民的疫中表情,也是这座伟大城市和2400多万人民战疫的表情,同样也是他在其中的一些悲喜之情。“它是真实的,有时是悲怆的,更多的是痛苦与感动交织的复杂情感。把它写出来,权当我对这座城市的一份礼赞与感恩。也希望它是对其他城市的一份礼物,因为上海确实有不少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从上海的表情中,我们能够了解‘上海为什么是上海’、‘上海为什么能’的基本道理。”


  “作为一个现代人,我们生活在什么样的城市和这个城市有什么样的水准,其实已经关联到我们的生命长短与生命质量问题。庆幸的是,整个大疫时间里我都被一个伟大的城市庇护着。”何建明说。


  这次突如其来的疫情,让他忽然意识到“城市”的重要。“这次疫情给了我一个提示:现在的形势已经不是农村包围城市,而是城市全面影响乡村。在文学的未来里,如何书写城市将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而这一次,他在上海,他写上海。在完成《上海表情》后,何建明还在继续有关此次疫情的写作。在接受记者采访的第二天,他便深入上海的各个角落,指挥部、社区、机场,医院,为读者真实还原疫情期间的“上海时间”。他计划用二十天时间完成这部报告文学新作《第一时间——写在春天的上海报告》(暂名),全面呈现这座有着2400多万人口的城市是如何打赢这场阻击战的,总结并传播上海的成功经验,让后来者可以有所借鉴和学习。


  为什么要在这么短的时间完成这部报告文学作品?“灾难文学不能只有简单的反思,真实的及时的书写也有其重要意义。”何建明说,“我也可以用一年的时间来写,也可以过十年甚至五十年再写。但是对我来说,今天的使命就是马上出击,先占领阵地。对我来说,当下的感受是最准确的。沉淀之后再回过头的书写,可能会失去了当时的浓度。更何况,我们还没有准确地写好当下。”


  “我写作的主导点,更多不是考虑文学性,而是考虑服从这个时代的需要。”他坦率地表示,“除了沉淀的写作之外,我们更多的人生活在当下,为什么不抓住当下?在相对遥远的未来综合别人的经验来完善自己的作品,有可能成功,也有可能失败。我们为什么不能在当下以我们最好的情感和智慧来进行书写?没有对当下社会的准确把握和对人性的剖析,我们怎么可能在遥远的未来对今天的世界做出准确的判断?”


  书写自己身处的城市在疫情中的“表情”,让他的创作热情再次不可遏制地喷发。“危难的时候,作家不能缺席,这是一种态度,也是文学最宝贵的精神。这一次,作家要问一问自己,你在做什么?你能做什么?你能做到什么份上?你比别人做得多还是少?这就考验了一个文化人的胸襟,思想的深度、浓度,和他的态度。我们要拿出自己最真实的情感,来记录现实的一部分。”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上海表情》是何建明对这座城市的衷心赞美。而在各种有关疫情书写讨论中,也有许多人提出疑问:向来被期待以批评姿态出现的报告文学,是否应该赞美?


  在何建明看来,简单的批判和赞美,都不是文学的最高目的。“疫情与战争很像。人性和国性都会在此得到充分的露骨的表现。它如镜子一般,你只要稍稍注意,万千景象尽显原形。人性有高美之处,也有丑恶之处,有宏伟之处,也有细微之处,有强大之处,也有脆弱之处。在我看来,所有的在灾难中暴露出的弱点,从人性的角度来说都是可以理解的。对于文学来说,更重要的,是要通过这件事情让人们有所改变,成熟起来,不再犯以前犯过的错误。国家、政府、人民,都在这场疫情中经历了从不成熟到成熟、到能够得心应手地处理各种复杂与困难局面的成长过程。我们应该多一点宽容和理解,多一点自我检讨与自觉成熟的空间。这样,我们才真正可能少犯、不犯重复性错误,少走那些造成特别巨大损失的弯路。”


  在何建明看来,从启动“一级响应”到2月底,上海无论在防控和医治患者方面,皆可用眼下时尚的词语——“硬核”二字来形容。“2400多万人中被感染者仅有三百多例,这在如此大疫情之中难道不是奇迹吗?在乌云密布、黑云阵阵的疫情中,如此‘硬核’地保卫了这个美丽而伟大的城市、如此‘硬核’地让2400余万包括我在内的这个庚子年春节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平安健康地、没有受伤害地活了下来,难道不值得赞美和感恩吗?”


  “社会和人是离不开爱的。一个城市更得有爱。有爱的城市,才可能保持永恒的光艳;有爱的城市,才可能充满活力与生机;有爱的城市,才可能不断创造更强大的防御和抵御各种风险与危机;有爱的城市才可能让我们每一个生命绽放得更加灿烂。”在以“城市有爱,生命才会灿烂”为题的章节中,他这样写道。


  “已经有很多年了,我一直持这样一种观点:对于灾难、战争和特大事故,必须用严肃、准确的笔去客观认真地记录,用清醒、批判的目光去审视与鞭鞑其中的丑恶、无能,以及无视民众生命与安危的所作所为,我们必须用了严厉和辛辣的笔去揭露与批判。武汉疫情中后期中全国医务工作者前赴后继、英勇抗击,武汉人民积极配合中央和省市统一指挥下的自觉行动,全国各省市区、人民军队奋力支持和钟南山式的一批专家们的杰出贡献,更值得歌颂。歌颂战争与灾难中的人性与道德的崇高者,并不是遮掩和漠视任何其他的丑恶与错误,而是为了让善良、正义、公平和真理,闪烁更强大的光芒与力量。”何建明说,“这一次,上海疫情之口收得如此之小、面对危及人民生命和伤及城市本体的整个战‘疫’中的‘上海方案’,其本身就是人类文明和现代城市史中的一部具有经典意义的诗篇,我们无须解释为什么要赞美它。看看重新恢复生机与繁荣的上海欢快美丽的景象,我自然愿意把‘疫’中的‘上海表情’以一个‘疫中人’、‘城中人’的目光,来向读者呈现。”


  (编辑:夏木)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