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社会 文学 美术 音乐 影视 摄影 戏剧 舞蹈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人类PK病毒 关于瘟疫、病毒与人类

2020-02-18 10:53:46来源:北京文艺网    作者:

   
新冠病毒的爆发,使我们更深一步的认识到关于病毒、疾病及其对历史的影响,我们需要了解更多。

纪录片《下一次瘟疫爆发》 来源:WT字幕组


  新冠病毒的爆发,使我们更深一步的认识到关于病毒、疾病及其对历史的影响,我们需要了解更多。


  此书单有小说,有科普作品,有纪实文学,每一本书,都有自己的特色,通过作者的描述可以让我们更好的了解历史,更科学的了解瘟疫,理性地对待疾病,共同战胜瘟疫。

image.png


  《鼠疫》


  作者: (法)阿尔贝·加缪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原作名: La Peste


  译者: 刘方


  《鼠疫》是法国存在主义作家加缪的代表作,被认为是加缪深具影响力和社会意义的作品。描写北非一个叫奥兰的城市在突发鼠疫后以主人公里厄医生为代表的一大批人面对瘟疫奋力抗争的故事,淋漓尽致地表现出那些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拥有“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大无畏精神的真正勇者不绝望不颓丧,在荒诞中奋起反抗,在绝望中坚持真理和正义的伟大的自由人道主义精神。


  原文摘录:


  当一个鼠疫患者是很累人的。但是要不想当鼠疫患者,那就更累人了。正因为如此,大家都显得很疲乏。因为今天大家都有点传染上了鼠疫。但是,也正因为如此,有些不愿再当鼠疫患者的人觉得筋疲力竭,对他们说来,除了死亡之外,再也没有任何东西能使他们摆脱这种疲乏。


  —— 引自《鼠疫》


  假如我们中间有一个人偶尔试图在人前谈上几句心里话,流露出一些情绪,那么不管对方回答些什么,其结果十之八九都反而会刺伤他的心。他会发觉他和谈话对象之间没有共同的语言。一个讲的确实是他整整几天来思念和痛苦所凝成的语言,他想表达的是长期受到等待和激情煎熬的形象,而另一个认为他发的只是些老生常谈的牢骚,谈的是那种比比皆是的苦闷,人人都有的伤感。不管回答是善意还是而已,总和讲话者的意愿相违,隐刺还是闷声不响为妙。有些人耐不住沉默寡言的苦闷,但又不能和别人推心置腹,于是只得人云亦云,讲些老生常谈的话,聊聊一般的人情来往,社会动态,无非是每天的新闻而已。把最真实的痛苦通过庸俗的套语来表达,这已习以为常了。


  —— 引自第130页


image.png


  《大流感:历史上最致命瘟疫的史诗》


  作者: [美] 约翰·M·巴里


  出版社: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原作名: The Great Influenza: The Story of the Deadliest Pandemic in History


  译者: 钟扬 / 赵佳媛 / 刘念


  《大流感:历史上最致命瘟疫的史诗》主要内容:大流感指的是1918—1919年横扫世界的那次流感大流行,过去估计全球死亡人数约2000万,最新的权威估计数字为5000万-1亿。这个数字不仅高于历年来命丧艾滋病的人数总和,更远超中世纪黑死病所造成的死亡人数。


  原文摘录:


  所以1918年大流感的最后一条教训,即那些身居要职的权威人士必须降低可能离间整个社会的恐慌,可谓知易行难。如果社会将“人人为己”作为箴言,它就不再是一个文明社会了。当权者必须珍惜公众对他们的信任。正途就是不歪曲真相,不文过饰非,也不试图操纵任何人。林肯是第一个这么说,也做的最好的人。无论真相有多么恐怖,领导者都必须将其公之于众。只有这样,人们才能打破恐惧。


  ——引自第486页


  曾在五大湖工作过的一个护士日后被噩梦苦苦纠缠。病房只有42张床,担架上的人在地板上等着床上的人死去。每天早晨,救护车抵达,搬运担架的人把病号抬进来,再把尸体抬出去。她还记得在流行病的顶峰时期,护士不止一次把尚未断气的病人包进裹尸布里,并把脚牌挂在这些人左脚的大脚指上。这样确实节省了时间,而护士们照样累得筋疲力尽。脚牌就是货运标签,上面标着水手的姓名、军衔和籍贯。她记得“停尸房内的尸体像薪柴垛一样从地板一直堆到天花板”。在噩梦中她还在思忖:“停尸房尸体堆得如薪柴垛的底部的那个人会是什么感觉。”


  ——引自 第五部:爆发


image.png


  《花冠病毒》


  作者:  毕淑敏


  出版社: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03年“非典”时期,作者受中国作家协会派遣,参加特别采访组,赶赴“非典”第一线。作者开始昼夜走访战斗在抗击“非典”一线的医生护士,小说中描写一个上千万人口的大城市,突发瘟疫、城市封锁、民众出逃、抢购成风……当然,更多的是英勇抗击。这一切所见所闻,结合自己的经历,酝酿沉淀了8年,凝聚成2012年出版的长篇小说《花冠病毒》。


  人类与病毒的血战还在继续,命运将把他们带向哪里?人们又该如何构建内在的心理能量,战胜强大的对手?


  原文摘录:


  害怕这个东西很奇怪,如果你不说出来,它就在暗地发酵,像赤潮一样疯狂蔓延。一旦你开口了,说出来了,它就成了过去时,你的注意力就转向了增长力量。如果你的同伴也害怕,你就觉得自己并不孤立。惺惺相惜的感觉,让人坚强。


  —— 引自章节:请想象肝肠寸断是什么样子


  年少时,没有力量和耐心,缓缓等待爱与被爱。期待一触即发呼天抢地的邂逅,喜欢山崩地裂九死一生的曲折。一旦失去,捶胸顿足。年龄大了才知道,那种经验多和灾难相连


  ——引自第18页


image.png


  《世纪的哭泣:艾滋病的故事》


  作者: [美]兰迪·希尔茨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原作名: And The Band Played On


  译者: 傅洁莹


  兰迪·希尔茨(Randy Shilts,1951—1994),1980年代初第一批意识到艾滋病问题的美国记者之一。


  在写作本书期间,他接受了艾滋病检测,并要求医生在他写完之前不要告诉他结果,以免影响他的客观判断。在把稿件交给出版商的当天,他被告知艾滋病病毒阳性,在服用抗艾滋病药物AZT几年后,1994年死于艾滋病并发症。


  本书在以大量事实刻画人类的懦弱、绝望、自私、贪婪的同时,也以精彩的细节呈现了人类在死亡危机时的勇气、进取、无私、悲悯。


  原文摘录:


  在疫情初期,联邦政府将艾滋病视为预算问题,地方公共卫生部门的官员则视其为政治问题;同性恋团体的领袖认为艾滋病是公共关系问题,而新闻媒体认为它是一个其他任何人都不感兴趣的同性恋问题。其结果是,几乎没有人真正去挑战艾滋病这个深重的医疗危机。


  ——引自 序言/ 1


  丹佛的一项研究表明,公共浴场的普通顾客一晚上通常有2.7个性接触者,当他走出浴场时,感染梅毒和淋病的机率达33%,因为那些在浴场走道闲逛的人中,大约每8个就有1个是上述疾病的无症状感染者。


  ——引自 第二部分 之前:1980 年


image.png


  《血疫:埃博拉的故事》


  作者: [美] 理查德·普雷斯顿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原作名: THE HOT ZONE


  译者: 姚向辉


  这本描写埃博拉病毒缘起的作品曾长踞畅销书榜首达61周。普雷斯顿因此获得了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颁发的防疫斗士奖,他也是有史以来唯一以非医师身份获奖的得主。


  原文摘录:


  从一定意义上说,地球正在启动对人类的免疫反应。它开始对人类这种寄生生物做出反应,人类的泛滥仿佛感染,混凝土的坏死点遍布全球,欧洲、日本和美国犹如癌症的烂肉,挤满了不停复制的灵长类动物,人类群落无限扩张和蔓延,很可能会给生物圈带来大灭绝。也许生物圈并不“喜欢”容纳五十亿人类。也可能是一百年间人类的极度增殖突然产生了海量肉类,这些肉存在于生物圈的每个角落,面对想要吞噬它的另一种生命体,很可能无法保护自己。大自然有自我平衡的手段。雨林有自己的防护手段。地球的免疫系统察觉了人类的活动,开始发挥作用。大自然在试图除掉人类这种寄生生物的感染。说不定艾滋病只是大自然的清除过程的第一步。


  ——引自第279页


  大自然似乎在逼近我们,高高举起屠刀,却忽然扭过脸去,露出微笑。这是个蒙娜丽莎的微笑,谁也不明白其中的含义。


  ——引自 第三部溃败193


image.png


  《枪炮、细菌与钢铁》


  作者:  [美] 贾雷德·戴蒙德


  出版社: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副标题: 人类社会的命运


  原作名: Guns, Germs and Steel: The Fates of Human Societies


  译者: 谢延光


  《枪炮、病菌与钢铁》一书是理解人类社会的一个重大进展,它记录了现代世界及其诸多不平等所以形成的原因。


  原文摘录:


  不同民族之间相互作用的历史,就是通过征服、流行病和灭绝种族的大屠杀来形成现代世界的。这些冲突产生了回响,而这些回响在经过许多世纪后仍然没有消失,并且在今天世界上的某些最混乱的地区仍在活跃地继续。


  ——引自第5页


  我们疾病的许多症状,实际上不过是某种非常聪明的病菌在改变我们的身体或行为以便使我们帮助传播病菌时所表现出来的一些方式而已。


  ——引自第203页


image.png


  《瘟疫与人》


  作者: (美) 威廉·麦克尼尔


  出版社: 中信出版集团


  出品方: 见识城邦


  原作名: Plagues and Peoples


  译者: 余新忠 / 毕会成


  疫病是人类历史的基本参数和决定因素之一。一代历史学家威廉·麦克尼尔从疫病史的角度,以编年的手法,从史前时代写至上世纪前半叶,详实探讨传染病如何肆虐欧洲、亚洲、非洲等文明发源地,而这些疾病又如何塑造不同文明的特色。他率先将历史学与病理学结合,重新解释人类的行为;他将传染病置于历史的重心...


  原文摘录:


  早在穆罕默德时代,疫病已为阿拉伯半岛所熟悉,在被伊斯兰博学之士视为生活指南的传统中,先知关于如何应对瘟疫的亲口训诫备受重视。关键句子可以翻译如下:“当你知道某地有疫病,就不要去那;但如果它就发生于你所在的地区,也不要离开。”


  ——引自 鼠疫对欧洲以外地区的影响


  然而,农业对生态平衡的破坏,还有另一方面:缩短食物链,增加驯养和种植的动植物的数量,也为寄生物造就了潜在的更集中的食物源。


  ——引自 第二章 历史的突破


image.png


  《我们为什么还没有死掉——免疫系统漫游指南》


  作者: [澳]伊丹·本-巴拉克 (Idan Ben-Barak)


  出版社: 重庆大学出版社


  原作名: Why Aren't We Dead Yet? The Curious Person's Guide to the Immune System


  译者: 傅贺 / 倪加加(校)


  一本书了解免疫系统,活着本身便是奇迹。如何跟数百万细菌战斗?免疫系统是从哪里来的?怎样面对免疫系统的天然缺陷?免疫系统损坏就无法重建吗?


  原文摘录:


  你也许听说过,所谓的“癌症”并不是一种疾病。在“癌症”的名下其实是许多不同的疾病,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点:细胞的生长和分裂不受调控。几乎人体内的所有细胞类型(个别例外,比如心肌细胞)都可能会出现这种情况。我们还没有死掉的一个原因是,大多数时候,细胞都能把持住自己。如果把持不住了,也会有临近的细胞(包括免疫细胞)来帮忙。免疫系统监视着全身的细胞,提前发现问题,清理可疑细胞。


  要知道,分裂是细胞正常的生理表现之一。现在不妨仔细观察一下你的手背,想一想手背上皮肤细胞的奇特命运。从细胞的角度来看,在几十亿年前,出现了个活细胞,它不断地分裂,这个过程进行了无数次。在过去几十亿年的某个时刻,它跟一些兄弟姐妹细胞形成了松散的联合体,这个联合体不断生长,细胞愈发密集,直到每一个细胞都有了特化的功能。这一颗细胞的特殊功能是繁殖,于是,它就赢得了幸存大奖:只有少数细胞能够产生下一代,它就是其中之一。于是它继续繁殖,每一次繁殖的时候,在每一个新的个体里,它的兄弟姐妹细胞都会形成身体(并随后死去),而它又再次被委任以繁殖的功能。


  ——引自 第五章 癌症


image.png


  《荒诞医学史》


  作者: 莉迪亚·康 / 内特·彼得森


  出版社: 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品方: 凤凰联动


  译者: 王秀莉 / 赵一杰


  宝宝夜夜啼哭不止,医生建议妈妈给孩子喂点鸦片;小提琴演奏家帕格尼尼罹患梅毒,医生建议他做个水银Spa;高烧40℃,医生建议来套砒霜套餐……


  作为一本讲述西方医学史上疾病荒谬治疗方法的著作,《荒诞医学史》采用故事性的叙述方法,将西方医学史上荒诞不羁的疾病治疗方式娓娓道来。


  原文摘录:


  利斯顿是一个传奇人物,在19世纪40年代苏格兰的一个手术场里既是医生,又是“演员”。他的截肢手术有很多医学生在旁听席上观看,几乎可以说座无虚席。利斯顿有时候会把刀叼在牙中间,冲围观者叫道:“给我计时,先生们,给我计时!”


  他们真的给他计时。利斯顿的速度很快。他的截肢手术从最开始切开,到伤口闭合,所用时间通常不到3分钟。他的速度太快了,以至于有一次他竟意外切掉了病人的睾丸。这真是一次免费的阉割手术,而且是从根上切断!还有一次,他偶然切掉了他助理的手指(助理通常将病人的腿固定住不动),而且在手术过程中,用动的刀子划到了一个围观者的外套,这个围观者因为恐惧而倒地身亡。不幸的是,那个病人也死了。可怜的助理后来也因为手指被截断而死于坏疸。因此,利斯顿是一个可以骄傲地宣称在一场手术中造成300%死亡率的医生。


  ——引自 “给我计时,先生!”截肢表演赛


image.png


  《人体的故事:进化、健康与疾病》


  作者:  [美] 丹尼尔·利伯曼


  出版社: 浙江人民出版社


  原作名: The Story of the Human Body


  译者: 蔡晓峰


  作为哈佛大学进化生物学教授,作者丹尼尔·利伯曼在书中汇集了多年来针对人体进化展开的深入研究,详细讲述了人类如何一步步落入了当前失配性疾病频发的泥沼。而进化无疑是帮助我们寻找病因、预防并治疗失配性疾病的一剂良方,得以让我们重新思考人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原文摘录:


  行走时,腿部在迈开步子时如同倒置的钟摆,在每一步的前半部分将重心向上抬起,直到后半步才落下。奔跑时,腿部更像一个弹簧,在每一步的前半部分,重心下落时腿部伸长,后半步时腿部弹回,帮助身体腾空跃起。


  ——引自 南方古猿


  正如我们看到的那样,最早的两足动物用双足站立并不是为了解放双手;相反,他们转变为直立行走的原因可能是为了更有效率的采集食物并减少行走时的能量消耗,前提是如果最后的祖先是用指背行走的话。从这方面来看,两足行走可能是在非洲气候变冷时,热爱果实的猿类为了在较开放的栖息地更好地生存而采取的一种权宜性适应。此外,习惯性两足行走的进化并不需要身体立即发生急剧的转变。


  ——引自 直立猿


image.png


  《病毒来袭:如何应对下一场流行病的暴发》


  作者: [美] 内森·沃尔夫(Nathan Wolfe)


  出版社: 浙江人民出版社


  原作名: The Viral Storm : the Dawn of a New Pandemic Age


  译者: 沈捷


  本书从物种进化的角度整体观测人与病毒的关系,尤其是病毒在动物和人之间的传播,包括艾滋病的灵长类动物起源;审视当今社会经济全球化、人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的变迁对新发再发传染病流行的影响。作者适时地提出公众对加强公共卫生能够做出贡献,每个人都可以从小做起。书中作者还指出媒体报道对公共卫生事件的重要影响。媒体报道可保障公众的知情权,也能告知公众采取必要的自我防护。


  原文摘录:


  它们是最精明的杀手,手段极其凶狠又极其隐蔽,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它们是最低调的阴谋家,参与过王朝的覆灭,参与过殖民地的掠夺,而那些被覆灭的和被杀戮的,甚至可能不知道它们曾经来过。它们曾几度横扫欧洲,所过之处,市镇渐无人烟,红颜化作枯骨。它们高高在上的时候,没有怜悯、没有救赎,连最卑鄙的杀人犯和最崇高的慈善家都在它们的利刃之下惴惴不安,病入膏肓的患者和经验满满的医生都对它们束手无策。


  ——引自 第一部分.乌云密布的文明史


  近400年来的医学技术革新,已经为人际间的微生物连接提供了各种新方式。输液、移植和注射虽然是维持人类健康的一些最关键的技术手段,但也从根本上造成了流行病的传播和兴起。


  ——引自 07  医学技术让我们更“亲密”


  (编辑:李思)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