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诺贝尔文学奖将于10月10日——明天揭晓。今年有许多获奖预测,小编为大家介绍介绍12位优异的作家,他们有的广为人知,有的在国内并不知名。无论结果如何,他们都是值得了解与阅读的作家。
01
莉迪亚·戴维斯(Lydia Davis)
莉迪亚·戴维斯(英语:LydiaDavis,1947年7月15日-)出生于马萨诸塞州北安普顿一个文学之家,父亲罗伯特·戈勒姆·戴维斯在哈佛与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英语文学,母亲霍普·霍尔·戴维斯则是一名短篇小说家和活跃的女权主义者。莉迪亚·戴维斯是一位以短篇小说为主的美国作家,同时也是一名长篇小说作家、散文家。也是一位著名的法国文学译者,翻译过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和普鲁斯特的《在斯万家那边》,被称作“作家们的偶像”。代表作有《不能与不会》《故事的终结》《几乎没有记忆》等。
在作品风格上莉迪亚·戴维斯主要受到米歇尔·傅柯等法国哲学家与作家的影响,这使得她曾经发表数篇具有实验性质的中篇小说,另外也曾经尝试以日记或者书信的格式进行创作。其最为著名的小说为1976年出版的《第十三个女人和其他故事》(The Thirteenth Woman and Other Stories)。而近年来戴维斯的作品则偏向仅有3页至4页的短篇小说形式,而典型的故事内容往往是以女性第一人称的角度进行叙述,并且又著简洁但幽默的故事风格。她是诺贝尔文学奖的实力候选人。
02
萨塞尔·艾拉
塞萨尔·艾拉(César Aira),1949年出生于阿根廷,被誉为继博尔赫斯之后最富创新的拉美小说家之一,2015年入围国际布克奖,也是近年来诺贝尔文学奖的热门人选。这位奇异隐士般的神秘作家,已渐渐成为一个文学传奇:据说他每天都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咖啡馆写作,像爵士乐手那样完全即兴,决不修改;他只写不超过五万字的中篇小说,迄今已出版八十多部作品,其题材天马行空,从科幻到侦探到伪传记到书信体,几乎无所不包;而且,虽然他行事低调,认为“作家不应该像妓女那样四处兜售自己”,但还是赢得了一批像《2666》作者波拉尼奥、著名摇滚乐手兼作家帕蒂·史密斯之流的精英粉丝。他的代表作主要有《女俘爱玛》《野兔》《小和尚》等。
他的声望相当高。阿根廷国内很多人也希望除了球星梅西以外,再来这么一位文学巨星。
面对众人对他得诺奖的预言,他这么说的:
对我来说,这毫无意义,一旦获得了如此重要的文学奖项,就会变成公共人物,这可是个大麻烦,因为会失去眼下默默无闻的地位;那样一来,如果出门骑自行车,就会有人指指点点……不不不,太可怕了。我还是尽量保持现在的状态吧,我连电视都还没上过呢。不是因为我犯了法或者干坏事要隐姓埋名,而是我想继续低调地做好事呀。
03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Margaret Atwood)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Margaret Atwood,1939年-),加拿大著名小说家、诗人、文学评论家。
阿特伍德19岁开始发表自己的第一首诗作。她擅长将日常经验提升到一种形而上的层次,她的诗歌不仅具有女性特有的细腻而且富有深刻的洞察力,在加拿大和英美诗界都很有影响,先后获过多种重要的文学奖。
自从1969年,她出版了第一部长篇小说《可以吃的女人》之后,她的作品频频获奖,这也为她赢得了广泛的国际声誉。她创作的三部优秀长篇小说《女仆的故事》(1985)、《猫眼》(1988)、《别名格雷斯》(1996)曾三次获得布克奖提名,却未能如愿。天道酬勤,她的第十部小说《盲刺客》终于为她摘得了这项最高文学奖的桂冠。
作为作家,她拥有那么多不同的声音。”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细腻的女性视角、诗性气质与文学底蕴都为阿特伍德吸引了众多的读者,近年来,她也一直是诺贝尔文学奖的热门人选之一。
04
村上春树
村上春树,(1949年1月12日-),生于日本京都伏见区,毕业于早稻田大学,日本后现代主义作家,被称作第一个纯正的“二战后时期作家”,并被誉为日本80年代的文学旗手。
村上春树29岁开始写作,第一部作品《且听风吟》即获得日本群像新人奖。此后发表的《一九七三年的弹子球》《寻羊冒险记》《世界末日与冷酷仙境》也都得到了许多读者的喜爱。1987年,村上春树出版长篇小说《挪威的森林》,它在日本畅销一万多册,国内简体版到2004年销售总量786万,引起了“村上现象”,村上春树的作品风格深受欧美作家的影响,基调轻盈,少有日本战后阴郁沉重的文字气息。
他作品在世界范围内具有广泛知名度,赢得了无数读者的喜爱,然而却被称为诺贝尔文学奖常年陪跑者,自2009年以来便被认为是诺奖的热门人选,也是今年最有可能获奖人选之一。
05
残雪
残雪(1953年5月30日-),本名邓小华,湖南耒阳人,出生于湖南长沙,中国女作家,被誉为先锋派文学的代表人物,中国哲学家邓晓芒的妹妹。
残雪的小说用变异的感觉展示了一个荒诞,变形,梦魇般的世界,阴郁,晦涩,恐惧,焦虑,窥探和变态的人物心理及人性丑恶的相互仇视与倾轧。她的作品不仅写出了人类生存的悲剧,而且写出了人的某种本质性的丑陋特点,另外由于作品在日本大量翻译,在日本也享有很高的声誉。代表作有:《黄泥街》《五香街》《灵魂的城堡》《赤脚医生》等,是一位不可错过的中国作家。残雪本人对于成为诺贝尔文学奖的热门候选人,也十分意外,但仍然倍感荣幸。
06
阎连科
阎连科(1958年8月24日-),河南嵩县人,中国当代作家,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其作品曾获国内外奖20余次,包括两次鲁迅文学奖,一次老舍文学奖。1998年发表的《日光流年》是他创作生涯第一个高峰。2003年发表长篇小说《受活》轰动文坛,成为他的代表作。2014年10月22日,阎连科在捷克首都布拉格被授予弗朗茨—卡夫卡文学奖,成为获得该奖项的首位中国作家。
2015年3月27日,阎连科凭代表作《受活》获得由日本读者评选的Twitter文学奖,这是亚洲作家首次获得该奖项。2016年7月19日,阎连科作品《日熄》获第六届世界华文长篇小说奖“红楼梦奖”首奖。2019年1月15日,被国务院批准为2018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员。
阎连科擅长虚构各种超现实的荒诞故事,情节荒唐夸张,带有滑稽剧色彩,强烈的黑色幽默往往令读者哭笑不得。阎连科说:“并非我的作品荒诞,而是生活本身荒诞。在他海量的小说作品里,几乎都弥漫着孤独和绝望的气息,在这样的背景下他笔下的主人公与命运展开了漫长而艰苦卓绝的斗争。
07
玛丽莲・罗宾逊(Marilynne Robinson)
玛丽莲·罗宾逊(Marilynne Robinson,1943 —)是美国当代著名女作家,出生在爱达荷州的科达伦镇,1966年毕业于布朗大学,主修宗教与文学创作。1980年,玛丽莲·罗宾逊发表了她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管家》。它一经出版立即引起轰动,获得笔会/海明威奖,入围普利策奖决选名单,成为美国文学经典。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多丽丝•莱辛在评价《管家》时所说:“我发现自己读得很慢,然后越读越缓慢——这不是一本急着要读完的书,因为它每个句子都让人心旷神怡。”
玛丽莲·罗宾逊对于中国读者而言,还相对陌生。更多时候,她与前一任美国总统奥巴马相提并论,因为她不仅是奥巴马最喜爱的作家,更与总统做过一次深度长谈。2012年,她被授予美国国家人文奖章。
08
约恩·福瑟
约恩·福瑟,挪威当代作家。约恩·福瑟出生于1959年挪威西海岸文化名城卑尔根以南的小镇豪格松德。从1983年起开始出版作品。其作品已被译成四十多种文字。
福瑟也是全世界作品被搬演最多的剧作家之一,大约已有1000台以他的作品为蓝本的话剧在全球各地上演。
2010年,他凭借剧本《名字》获得了世界上最重要的戏剧奖项——“易卜生奖”。评委会的授奖词中这样写道:“约恩·福瑟是当代戏剧界最顶尖的名字之一。他创造了一个自成一格的戏剧世界。他是一个宇宙、一片大陆,自他居住的西挪威延伸至亚洲、南美、东欧和世界其他区域。”
近几年,约恩·福瑟一直是诺贝尔文学奖的夺奖热门人物。
09
奥尔加·托卡尔丘克
1962年出生,1985年毕业于华沙大学心理学系,后在波兰西南边城瓦乌布日赫的心理健康咨询所工作。
1987年凭借诗集《镜子里的城市》在波兰文坛展露头角。之后接连出版长篇小说,《太古和其他的时间》是托卡尔丘克神秘主题作品的代表作,被波兰文学界誉为“波兰当今神秘主义小说的巅峰之作”,
2018年5月,凭借小说《奔》(英文译名为Flights)荣膺国际布克奖,再次引发全球关注。托卡尔丘克饮誉波兰文学界多年,曾两度荣获波兰最高文学奖项“尼刻”文学奖,近年来亦成为诺贝尔文学奖的热门人选之一。
托卡尔丘克的创作充满了对神秘和未知的探索,善于在作品中构筑神秘世界,通过神话、传说和想象描写各种鬼怪神灵,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神话。
恩古吉1938年1月5日出生肯尼亚的利穆鲁,曾是虔诚的基督徒,大学后放弃基督教,并改掉英语名字,改名为恩古吉·瓦·提安哥。1962年,恩古吉发表剧本《黑隐士》(The Black Hermit),劝说知识分子放弃与世隔绝的隐士生活、投身社会改革,从此登上文坛。他以部族冲突和殖民统治为背景,写出了《孩子,你别哭》、《大河两岸》《一粒麦种》。
1977年,恩古吉的剧本《我想结婚就结婚》对肯尼亚政权进行了尖锐批评,上演后遭禁,恩古吉也因此被迫害并遭囚禁一年。他在狱中日记(1981)中反思,认为要用非洲母语写真正的非洲文学,而不是“在非洲的欧洲文学”。因而改为用本地的语言吉库尤语写作。《十字架上的恶魔》是他在监狱中用手纸写成的,也是恩古吉第一次用吉库尤语发表的小说。1982年,他流亡至伦敦,后在美国的纽约大学和耶鲁大学任教。他的小说《乌鸦奇才》,影射肯尼亚莫伊政权。
恩古吉的其它作品还有《回归颂》、《血花瓣》、《母亲,为我歌唱》、《笔尖、枪尖与梦想》、《战时之梦》等。
11
阿多尼斯(Adonis)
阿里·艾哈迈德·赛义德,叙利亚著名诗人,笔名阿多尼斯。出生于拉塔基亚一个阿拉维派家庭,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创作诗歌。现在他是巴黎大学的一名教授,代表作《我的孤独是一座花园》《我们身上爱的森林》《在意义天际的写作》等。
诗人阿多尼斯,是屈指可数的能在穷途中冲刺而出的斗士。与阿拉伯传统世界对他的不信任相比,他算是在西方世界获得最多殊荣的东方诗人,也是多年诺贝尔文学奖的热门人选。在伊斯兰极端主义甚嚣尘上的今年,全球都必须正视当代阿拉伯文化中的积极因素。
阿多尼斯是一位反思者。从诗歌的角度而言,技术上,他给予传统警句以现代的暧昧分裂,是直承现代主义的怀疑精神与不确定论的,而恰恰因为其传统警句的面目,他能吸引那些对现代主义诗歌带抗拒心的读者——— 在中国,他竟也吸引了数以十万计的读者——— 继而动摇他们对警句的依赖性,因为阿多尼斯本质上否定警句的封闭教导意义。另一层面他致力于苏菲主义与超现实主义的融合,从两个文化的异端当中找到了共通点,这也是诗歌制造的捷径。
12
彼得·汉德克(Peter Handke )
彼得•汉德克,奥地利先锋剧作家。1942生于纳粹德国占领下的奥地利格里芬,1960年入格拉茨大学学法律,并参加了青年作家团体“格拉茨人社”,艾尔弗丽德•耶利内克当时亦在其中。著有剧作《大黄蜂》(1966)《别后短信》(1972)《黑夜,我离开无声之家》(1999)。他的《卡斯帕》已成德语戏剧中被排演次数最多的作品之一,在现代戏剧史上的地位堪比贝克特的《等待戈多》。
他创立了颠覆性的“说话剧”,消除了布莱希特极力保持的演员与观众、戏剧与现实之间的距离——即“陌生化”或“间离”,获得2009年度的弗朗茨卡夫卡奖。大家熟知的电影《柏林苍穹下》也由他编剧。
他导演的电影《左撇子女人》曾获戛纳电影节最佳影片提名。这位“活着的经典”每一年都是诺奖热门候选人。
本文系北京文艺网综合整理,图为网络资料图,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辑:夏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