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澎湃社论
鲁迅又被“退出”语文教材了。8月27日,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普通高中三科统编教材有关工作情况。记者注意到,鲁迅的《拿来主义》《纪念刘和珍君》等5篇文章入选。谣言可以休矣。
近年来,关于鲁迅的作品从语文教材中“大撤退”的传言屡屡出现。虽经多次辟谣,但每次新出现的传言又都会刺激一些人的神经,引发超出语文教学之外的解读。
每次教材重修,鲁迅作品的数量也许会出现增减,但增减原因都是技术性的,不能支撑过度联想。语文教材主编、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温儒敏2017年就曾表示,十多年来,教材结构在变动,例如高中,1.75学年是必修,1.25学年为选修,必修课总体减少了,鲁迅作品也相应减少一些,有的是放到了选修课中。
在所有教材中,语文教材在网上总是最受关注。这跟语文的社会性、话题性有关,毕竟数理化没什么可“聊”的,就像每年高考期间上热搜的都是语文作文题目。这种关注对语文教材的编写者是一种压力,而与公共舆论的互动有利于语文教材贴近时代、保持鲜活。比如这次袁隆平、青蒿素入选高中语文教材,就成为一大看点。
人们之所以在乎鲁迅作品在语文教材中的比重,主要是出于对鲁迅的热爱。但是不管你是关注鲁迅还是关注语文,都没有必要将两者机械绑定。关注语文,不必只盯着鲁迅;推崇鲁迅,也不必只盯着语文教材。
纪念鲁迅、阅读鲁迅、传播鲁迅有许多种方式,鲁迅全集、鲁迅选集和各种鲁迅研究著作都不难接触到。有些人一谈鲁迅就是教材里的那几篇尤其是那几句,反而暴露出死读书的狭隘。真实的鲁迅无论其人其文,都远非中小学教科书可以概括,孩子有孩子的读法,成年人也该有成年人的读法。
语文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便是反对死读书、鼓励读“闲书”,即所谓“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语文世界是汪洋大海,不论鲁迅还是其他大家,都是汇入其中的河流。语文教材编写得再好,都不如广泛阅读有助益。要让学生打开视野,家长应该首先打开视野。
这些年来,语文的重要性显然是被低估了。多少人离开校园才发现,写一篇词能达意的文章是那么难。关于语文,鲁迅之外,值得讨论的还有许多。
(编辑:张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