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评奖办公室今天公布了本届茅盾文学奖的获奖作品,《人世间》(梁晓声)、《牵风记》(徐怀中)、《北上》(徐则臣)、《主角》(陈彦)和《应物兄》(李洱)等五部作品摘得该奖。
《主角》作者、中国剧协驻会副主席陈彦在茅奖揭晓后接受了澎湃新闻采访。
《主角》陈彦 作家出版社 2018年1月
《主角》被认为是一部动人心魄的命运之书,一个以中国古典的审美方式讲述的寓意深远的“中国故事”。作者叙述了秦腔名伶忆秦娥近半个世纪人生的兴衰际遇、起废沉浮,及其与秦腔及大历史的起起落落之间的复杂关联。其间各色人等于转型时代的命运遭际跃然纸上,既发人深省,亦教人叹惋。2018年10月19日,《主角》曾获第三届施耐庵文学奖。
对于最终能够在234部参选作品中杀出重围,陈彦表示,“真没敢多想,毕竟茅盾文学奖规格很高,要求很严,作品能不能达到那种水平,是不敢太自信的。”
从专业编剧到团长、院长,陈彦在陕西戏曲研究院干了二十多年,长期研究秦腔、地方戏曲文化,对《主角》故事发生的历史舞台十分熟稔。在他看来,临时去采风、调研一下皮毛,是没办法写的,只有长期浸泡其中才能真正了解其生态。“我写的都是我所熟悉的生活。”
但是《主角》并不是简单地谈秦腔、谈舞台艺术。“应该说,《主角》是借秦腔这个千年历史文化遗存这个口子,来谈我自己对中国这四十年发展变迁的心得;借艺术舞台看更辽阔的社会舞台。既传递一种文化声音,同时在其中也能看到经济等其他的(声音),看到一种众声喧哗的时代进程。”同时,陈彦希望能够通过《主角》完成一种象征和隐喻。在生活中,每个人都既是主角又是配角。
陈彦
70后小说家、诗人陈仓将《主角》视为近年来十分罕见的真正的现实主义作品。“陈彦写的是人生之戏,也是时代之戏,他和其他作家不同之处,是他没有脱离现实,包括故事和语言,他和时代零距离,甚至是负距离,笔直接戳入了生活、命运,有痛感,有共鸣,最重要的是有悲悯。”
而在中国现代文学馆特邀研究员杨辉看来,《主角》是深度感应于时代,在百年中国历史巨变的合题阶段力图总体性地表征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社会变化的重要作品。
“一如柳青的《创业史》代表着1950年代时代命题的文学呈现,路遥《平凡的世界》代表着1980年代的时代精神,陈彦《主角》在承续柳青、路遥的现实主义传统的基础上有着奠基于时代的新的拓展。从新时代的总体意义上全景式地表现现实,融通中国古典传统、柳青以降的现实主义传统的具有多元统合意义的思想展开,以及吸纳古典思想和审美意趣以拓展现实主义的艺术表现力的种种经验,均可表明《主角》乃是继《创业史》《平凡的世界》之后,扎根于时代,体现新时代的新命题和新精神,从而在新的视域中书写‘总体性世界’新可能的重要作品。”杨辉如此评价道。
对此,陈彦也表示,自己的写作与陕西的风土人情、文学积淀是不可分割的。从文学的角度来说,陕西出了很多重量级作家,比如说柳青、路遥、陈忠实、贾平凹,“他们的厚重,使我深受启迪。”
新时期以来,小说叙事发生了经典性的转向,年轻写作者似乎都不太关注宏大的主题,转而从内在经营起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陈彦认为,所谓宏大叙事,也有各种不同的表现方式,有些看着切口不大,但是其叙事未必不宏阔,折射不宽广。
“但有时候一味博大,反而可能会变得很空洞,人物没有塑造好,细节也没有处理好,这也未必是个好小说。” 在陈彦的文学视域里,直接写浩浩汤汤的河流,不如用小支流去折射大河上下。
(编辑:夏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