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社会 文学 美术 音乐 影视 摄影 戏剧 舞蹈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荧屏之外的王立群:我的底色还是一个学者

2019-07-06 08:37:28来源:中新网     作者:上官云 

   
王立群今年74岁了。距离当年在《百家讲坛》走红,已经过去了十余年时间。这几年,他不怎么接受专访,寥寥数篇文字,很难让人看到一个节目之外的王立群。 ​

image.png


  王立群今年74岁了。距离当年在《百家讲坛》走红,已经过去了十余年时间。这几年,他不怎么接受专访,寥寥数篇文字,很难让人看到一个节目之外的王立群。


  体验过“上电视”带来的名气,但王立群依然近乎执拗地保持着一个老派学者的作风。除了必要的活动,已年过古稀的他几乎不再外出,只把精力放在学术研究和写书上。他坚定地认为,只要能讲出别人没有的东西,写到书里,将来总会有人看。


  宋诗高冷?不,也可以很日常


  《人间烟火皆是诗》是王立群今年的新书。但介绍的不是耳熟能详的唐诗,而是充满生活气息的宋诗。


  论及古代诗歌,唐诗无疑是一颗璀璨的明珠。比较起来,宋诗的光芒要暗淡许多,在市民经济不断发展的宋朝,更富娱乐性的宋词才是“案头必备”。


  “宋诗的数目很庞大,几乎必然导致宋诗会写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王立群说,我们对宋诗的认识可能有一些偏颇,“起码在生活化方面,宋诗要比唐诗做得多”。


  陆游客居京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王安石闲居金陵,“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杨万里午休起来,“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日常睡起无心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即便是在后世印象中,一脸严肃的道学家朱熹,也写过大量生活化诗句。在他的文集中,80%都是诗歌。


  “宋诗的日常性、世俗性,促成了宋诗文化性、理趣性的生成。宋人把读书看成生活的一部分,把生活活出了趣味。”王立群说。


  出名之后:“不接受商业代言”是底线


  如今的王立群,往往会被打上学者、作家的标签。他是热门文化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的评委,出版许多专著,当年则因为在《百家讲坛》讲《史记》,知名度飙升。


  有人提出过问题:讲历史和讲诗词能是一回事儿吗?王立群解释,二者本来就是一体的,“我在河南大学文学院教书时,讲诗词就是我的本职工作。而《史记》也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当然会课堂上讲,而且会讲几周时间”。


  他跟记者开着玩笑:“你看《百家讲坛》上,历史讲得成功的,往往是中文系的老师。他们得分析人物形象,讲得不生动学生就不爱听,所以风格会更活泼一些。”


  在学生们中间,王立群的口才几乎是公认得好。对他来说,站在大学课堂上和站在录制现场的讲台上,没什么区别,就是换了个教学地点。“风格”这种事儿,装不出来。


  那些年的《百家讲坛》也算得上是现象级的文化节目。易中天、王立群、阎崇年等一批学者都火了,各种采访、节目邀约纷至沓来。“名人效应”的第一个连锁反应就是“忙”。


  “讲座可以去,录点能传播知识的节目也行,但我的底线是不能接受商业代言。”出名后,王立群可以很随和的跟粉丝们合影,但遇到商业活动就没那么好说话了,“毕竟我的底色是学者,专心做研究是第一位”。


  《中国诗词大会》点评犀利的学者


  随着时间流逝,《百家讲坛》带来的热度在慢慢散去,但很快,《中国诗词大会》的热播又让王立群成了几乎明星一般的存在,独具特色的“王式点评”总令人津津乐道。


  整个节目的录制对体力是个考验。担任评委时,他已经是70岁左右的老人,每期节目的录制长达八个小时,从晚上八点到凌晨四点半,有时候则是从晚上十点到凌晨六点。


  “董卿和其他几位嘉宾都是‘70后’,就我一个大龄的‘70后’。”一场录制下来,王立群常常会觉得十分疲惫,但每次都会精神抖擞坐在摄像机前,“熬夜对人身体伤害很大,但能有这么好的机会传播古诗词,也只好拼啦!”


  在他心里,真正的压力还不是来自劳累,而是“点评”这回事,“那些大家都能查到的不讲。要讲就讲古人没说过、今人也没说过的内容。讲别人都知道的,不算本事”。


  这并不是个轻松的活计。以第四季诗词大会来说,经过改良后,第一轮每个选手六道题,总计二十四首诗。再加上每次不乏重复内容,要点评出新意,对学识绝对是个考验。


  王立群曾点评过韩愈的一首诗《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他讲到了“草色遥看近却无”,“一年之美在于春,春天之美在早春,早春之美在草色,草色之美在烟雨朦胧若有若无之时。这是名句的高妙之处”。后来,这段精彩点评被毫无剪辑地保留下来了。


  “你要把新的东西告诉大家,你也不能胡说八道。点评确实责任重大。”王立群感叹。


  “时间要花在更有意义的事情上”


  2011年前后,王立群退休后搬来北京常住。北京的房子很小,开封那个引以为傲的大书房没能一起迁徙——有人夸他书房一整面墙都是书,他特别自豪地纠正,“谁说的?书多得四面墙都放不下”。


  “家里就是书多。我们就是读书、教书、写书、讲书。”现在,王立群大部分时间花在一个社科基金重大研究项目《文选汇校汇注》上,最终成书规模是三千万字。他婉言谢绝了许多节目邀约和采访,“做研究是我的主业”。


  王立群说自己已经变得有些“宅”,除了必要的活动参加一下,剩余的大部分时间都是足不出户,待在家里看看书、写写东西。


  “有很多社交要砍掉。你的时间就这么多,得花在更有意义、更有价值的事情上。”他不避讳衰老的来临,“生命总会走到尽头,等我八十多岁的时候,可用的时间会更短,所以现在就得利用好啊”。


  他计划着再出一本书,把在《中国诗词大会》中没能呈现出来的点评收录进去,“因为剪辑需要,有些内容没体现,我想告诉大家,古典诗词有多美”。


  体验过电视节目带来的名气,但王立群还是把工作重心放在学术上,“对我来说最有价值、有意义的事情就是写书做研究,如果你能提供许多古人今人都没有谈到的东西,那么,只要它能保存下来,将来总会有人看”。


  (编辑:夏木)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