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看望了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的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参加联组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讲话以“培根铸魂”概括文化文艺工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重要意义,并提出坚持与时代同步伐、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坚持以明德引领风尚的具体要求。对于横跨文化艺术、社会科学两个领域的文艺理论工作而言,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文艺理论工作是“跨界的”——一条腿跨在文艺工作门内,理论提炼于文艺实践,且反哺文艺实践;另一条腿跨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门内,与哲学、美学甚至社会学、政治学等学科相互交融。文艺理论工作者能否自觉将文艺思维与社科思维、实践思维与理论思维、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现实关切与历史意识、文艺创作规律与学术研究规律有机融合,决定着新时代中国文艺理论的基本面貌和学术品格。广大文艺理论工作者要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为指导,锚定新时代中国文艺理论的方位、功能与使命。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提炼文论中国话语
文艺理论是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为指导,继承创新中国古代文艺批评理论优秀遗产,批判借鉴现代西方文艺理论,推动新时代文艺理论话语创新,提炼“标识性概念”,彰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对于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一方面,结合中国国情和时代条件,传承和发扬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立场、观点、方法;另一方面,对于百年来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的历程、事件、经验要有全局性、贯通性的谱系研究,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文艺工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重要论述要进行深入阐释贯彻。中国古代传统文论在新时代文艺理论建构中的角色以及如何发挥作用的问题仍有待探索。将中国古代文论作为视阈和方法、将中华美学精神作为思想资源来观照当代文艺创作的研究还不够,这里有学科分界、知识结构、路径惯性等一系列障碍需要破除。传统文论要发挥对文化艺术的建设性作用,应当走出古代文论的既有分工,走进文学研究、文论建构、文艺批评各个领域,以视阈融合带来古今思想碰撞。面对西方文论资源,要辩证吸收其有益成分,哲学社会科学具有鲜明意识形态属性,体现不同世界观和价值观,不能用西方研究范式生硬阐释中国问题,大量堆砌概念,将简单问题复杂化。
中国文艺理论界不缺乏思想及思想的能力,需要自觉将思想成果高度凝练并加以命名、加以概念化。这种命名不是想当然,而是一种科学准确的提炼。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明确指出,“要善于提炼标识性概念”。标识性概念背后必然有坚实实践根基和长期理论积淀,也必然深植于新时代、新思考、新表述、新范式。某个概念、某种学说在酝酿期和创始期可能有各种瑕疵甚至受到争议,这并不可怕,理论并非生来完美,一种理论要想立得住、叫得响、传得开,需要在对话和争鸣氛围中不断修正、补充、发展以臻于完善。
总结文艺实践,对创作发挥前瞻引领作用
文艺理论应该关注和导航新时代文艺创作实践。理论归根结底是实践的产物,文艺理论工作者的研究对象包括但不限于中外文论,更不能自限于书斋、固化为凌虚高蹈的知识形态,它必须及物。理论要想彻底,它也必须及人。这里的及物、及人如何体现?还是要努力打通理论与现实之间的通道,从大力反映和深刻观照现实入手,积极触碰和感知新时代活生生的创作生态、文艺思潮和现象、作家作品个案、典型人物形象等。当下一些文艺理论工作者可能存有一种微妙心态,即文艺理论研究无需过于关注瞬息万变的文艺实践,或者也可能因为专业领域、知识结构、话语方式的差异,一些文艺理论工作者有意无意与当代文艺实践相隔膜,以期捍卫理论抽象性和纯粹性。事实上,文艺理论只有勇于放弃封闭和空转姿态,关注和梳理文艺创作实践基本状况,摸清并紧盯焦点问题,切实回应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要,才能谈得上对自身的超越、扬弃、发展、创造,才能实现对“照着讲”的突破,才能将“接着讲”做深做实。
文艺理论还应该以敏锐嗅觉大胆走在时代前面、走在创作前面,富有前瞻性地去领跑文艺实践,而不是一味跟跑。当下,网络文学、非虚构文学、人工智能创作、融媒体文艺等已经全面开花或蓄势待发,但相关理论储备明显不足,创作新变与理论不足形成鲜明对比。文艺理论工作者必须做好充分准备,以强烈紧迫感和使命感对各种新的文艺现象、文艺类型进行跟踪、阐释、研判和引领,这是对文艺理论建设的挑战,也是文艺理论能否发挥导航仪功能新的试金石。
介入批评过程,提升批评解释力和公信力
文艺理论应该引领和矫正文艺批评实践。在文艺理论与文艺创作之间,文艺批评恰好扮演一种中介性角色。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对文艺批评工作予以强调,为文艺理论工作提供了重要遵循。文艺理论不仅要引领创作,也要引领批评。理论对批评的领航,可以有效矫正文艺批评界的某些弊病。当前文艺批评生态的确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一些批评虽力求客观,却因为理论视野狭窄、理论功底不够而存在重情感轻逻辑、重印象轻学理的问题。基于这些问题,文艺理论家介入文艺批评很有必要,文艺批评也是特别能体现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现实品格和战斗精神的重要领域。从古至今,理论家介入文艺批评有很多成功案例和经验,马克思、恩格斯等无不如此,有深厚理论功底作为支撑的批评文章往往要言不烦、切中肯綮。从这个角度讲,我们呼唤文艺理论工作者以理论思维诠释文化艺术问题,以理论及物、及人,找到理论与现实的通关之道。这里要申明的是,文艺理论的原典研究是根基,原典研究与有现实针对性的文艺批评不但不排斥,反而能相互补益,理论的阐释、分析、应用与理论自身建构同等重要。反过来说,专事文艺批评的批评家在保持独立批评品格的前提下,应该多和理论家互动,从理论家那里汲取思想资源,提升理论素养。文艺批评需要思想穿透力和敏锐洞见,这些从何而来?就应从理论习得中来。理论与批评有机融合,对提升理论的现实干预力和阐释力,对提升批评的学理品格和公信力都大有裨益。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文化文艺工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就属于培根铸魂的工作,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必须放眼新时代,放眼党和国家全局,放眼整个世界,以更广阔的视阈对文艺理论功能和价值进行判定。文艺理论不是关起门来自说自话的玄学,而是引导文艺健康发展、关乎文艺持续繁荣的基础性环节,必须从“培根铸魂”的高度,从化育人心的高度,从牢固树立“四个自信”的高度,从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与增强国际话语权、发言权的高度,从基于价值共识的中西方文明交流互鉴以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认识和践行新时代中国文艺理论的功能和使命。新时代文艺理论工作任务重大,使命艰巨,也必将大有可为。广大文艺理论工作者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文艺和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指导,时刻保持与理论经典对话、与时代精神对话、与创作实践对话的治学姿态和精神状态,有力促进新时代文艺理论和文艺创作从高原走向高峰。
(作者单位:教育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教育部社科中心)
(编辑:张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