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湖胜地,余干水乡。干者,岸也。《诗经·伐檀》有曰: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之干”便为河岸。余干也正因在信江(余水)之岸而得名。美丽辽阔的鄱阳湖东南岸,坐落着余干这样一个候鸟的天堂,没来之前,还真不曾得知。这个已有2230多年历史的古县,人口过百万,水域面积达到640平方公里,是环鄱阳湖地区水域面积最大的县份,有湿地面积95.6万亩,鸟类230种,其中冬季候鸟121种,白鹤,东方白鹳,天鹅,鸿雁……等等珍稀濒危鸟类应有尽有。难怪有诗云“鄱阳鸟,知多少?飞时遮尽云和月,落时不见湖边草”。每年10月过后,鄱阳湖进入枯水期,候鸟迁徙高峰到来,鄱阳湖周边一带迎来最佳观鸟期。汤汤大水褪去,水落滩出,沼泽密布,奇珍异鸟济济一堂,在繁茂水草丛里纵情欢歌,起舞翻浪。此时的鄱阳湖,浩渺宽阔,天地间无人,只有百鸟朝凤,惟听百鹤齐鸣。
来鄱阳湖区,当初只为看鸟。先前,春天的时候,我的鲁院江西籍同学、作家凌翼写了一篇长篇报告文学《让候鸟飞吧》,发表在《人民文学》第4 期上,记录的就是江西鄱阳湖候鸟救治医院院长李春如的故事。截止到2018年他已经救治5万多只候鸟,并为每只候鸟建立了病例档案。他的事迹令人感动,文中描述的鄱阳湖候鸟天堂风光,也着实令人神往。
深秋季节,乘车行余干大地,但见漫漫秋水,从信江迤逦而来。瑟瑟秋风,拍打湖面,烟波浩渺,秘云低垂。极目远眺,鸟儿似乎就在水中,在岛上:一排排瘦骨伶仃鹤腿排成柴火棍的阵仗,在踮着脚尖儿跳芭蕾;几只比大熊猫还要珍稀的黑鹳物种,扯着尖利的红嘴抢吃小鱼小虾;大片的鹬呼扇着巨大的黑白翅膀,在空中列阵俯冲翻浪……正沉迷于想象中并按图索骥之时,身旁同伴指点远处一些盘旋着忽起忽落小黑点,那是又一群飞禽呼啸而起盘旋而落。车轮驶过,近处是水边枯草与芦苇在风中摇曳,车厢另一侧是一望无际的绿意在田野里葱茏。似乎听见历史深处有宋人王十朋击节赞叹声传来:“干越亭前晚风起,吹入鄱湖三百里。晚来一雨洗新秋,身在江东图画里。”那是余干人对梦里水乡最悠久与深刻的记忆。
车子停在一个叫作江豚湾的地方。下得车来走进水边观瞧,但见一块巨大的山石上刻三个鲜红大字“江豚湾”,岸边有水泥垒砌的观赏平台。陪同者介绍说这里是余干2017年挂牌划出的江豚保护区。因此处是三江交汇处,水质好,水流缓,水草丰美,生态环境保持上佳,引得占鄱阳湖江豚总数一半的“水中熊猫”都喜欢在这里聚集出没。现在鄱阳湖内仅剩的长江江豚也就400多头。余干人立志保护好江豚,保护好自然环境,保护好自己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众人听罢,都唏嘘着这江豚的数目之稀,一个个都瞪大眼睛,痴痴盯着远处开阔水面,不想错过这比看候鸟还要精贵的看江豚机会。恍惚之中,却在湖心涟漪泛花处,似有一艘艘鱼雷艇样黢黑光滑背脊呼呼滑过,一个个嘴角迷人上翘的小江豚子欢腾雀跃笑出水面来。待要定睛看时,却又倏忽即逝,转眼钻入水中不见了。
靠湖吃湖,靠水吃水。世世代代生活在鄱阳湖边的渔家儿女仰仗母亲河,更珍惜母亲河。为了防止鱼类资源枯竭,遏止过度捕捞,从明朝万历年间起,鄱湖区就有“禁渔”与“开港”的习俗。湖水禁渔将养三个月后,等到农历十二月中下旬再重新开放。2017年余干县开掘这一传统历史文化资源,将“开港”列入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精心编排打造了2017年中国·鄱阳湖开湖民俗文化旅游节。在节日上他们将传统的开港仪式:“备三牲,拜菩萨,祭湖神,买美酒,授渔旗,放爆竹,放铳枪,驾渔船,捕张网”,变为现代的“迎神拜鼋、祭湖祈福、载歌载舞、千船竟发、出港放歌、江豚湾揭牌”等新的开湖仪式,祈求四季平安、人旺年丰。首届鄱阳湖开湖节搞得轰轰烈烈,热热闹闹,与腾讯合作网上全程直播,吸引了100余万人在线观看,很快在海内外获得反响,成为宣传余干文化旅游的新名片。仅有节日还不够,还需有相应的文化传说故事与之相配套解说。余干人细心挖掘古老资源,派专人收集整理相关的渔歌、渔谚、渔鼓等渔耕文化民俗段子加工改造以利于传播,让湖区人民入心入脑发自肺腑的对自然感恩,与大地家园和谐相处。随着2018年第二届开湖节的成功举办,余干人更加自信满满。
“渔人湖上阵鱼丽,结队连舟十里围”,这是明代人吴守为记录当年开港盛景的诗句,如今这一场景再现于赣鄱大地。说到底,有了一方湖水滋养的地方就是气韵足,有生机。即使鸟儿不飞,鱼儿不跳,余干也是灵动的,也是诗意的。这些灵动和诗意不仅仅是源于天时地利,更是在于人为,在于余干人对自己家乡土地的精心呵护,在于千百年来余干人民与大自然的和谐共处。
(编辑:李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