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社会 文学 美术 音乐 影视 摄影 戏剧 舞蹈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萨特与20世纪存在主义运动——他人就是地狱

2019-03-18 09:41:59来源:    作者:

   

  世人对存在主义者的印象是,住在咖啡馆,烟瘾很大,戴着贝雷帽,非常聪明。这样的形象就是萨特。他在作品中研究的主题(尤其是个人存在、人类自由以及缺乏客观价值的重要性)都属于存在主义。


  萨特出生在家境良好的中产阶级家庭里。但是,他童年过得并不开心。他是由外祖父卡尔·史怀哲抚养长大的——卡尔非常严厉、霸道。萨特才1岁时,父亲就去世了。萨特相貌平平,身材矮小,眼睛患过疾病,导致他总是像在斜视。他儿时的玩伴很少,大部分时候都在外祖父的图书室里看书、写字。萨特和母亲之间的关系很特殊,她非常纵容萨特,给他穿华丽的服饰,让他的头发留长,一直到后来遭到外祖父的强烈反对。


  然而,尽管萨特儿时生活艰难,早就有迹象表明他非常聪明。用他的原话说,自己就是个神童(虽然不太会拼写单词)。当然,我们现在知道这个神童后来成为了20世纪最知名的知识分子之一。萨特取得的成就非常广泛。他不但是位了不起的哲学家,而且还是位一流的小说家、剧作家、传记作者。1964年,他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却被他婉拒了,称自己不想“被改造成公共机构式的人”。


  存在与虚无


  有人可能会问,萨特的童年经历是否决定了他成年后的生活?因为萨特是完美至上的自由哲学家,他认为人们并非注定会过上过往经历所决定的生活,至少不会这么简单。世人普遍认为萨特属于激进的人道主义者,关注个人选择自身生活以及所支持道德观的需求。然而,尽管这一观点有一定道理,真正的萨特哲学却要比上面想象的更奇特。


  这里的奇特之处还表现在萨特将意识与人类主体概念化的方式。他在重要的存在主义著作《存在与虚无》(1943)中将存在划分为两大主要领域:作为意识的自为存在,意识以外的自在存在。他指出,自为存在的特征是虚无。也就是说,虚无处于存在的核心。他这样说是什么意思呢?简单来说,他是指不存在人的本质。意识永远与既定的事物顺序相分离。它是一种纯净、虚无的可能性,自由就存在于意识中。


  这一观点相对比较复杂。可以从萨特对否定概念的处理入手来理解这方面内容。这涉及想象力。一系列想法表明,自为可以采取直接对象。或许最重要的是自为超越既定现实并实现未来各种可能的能力——想象可能出现的情形。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自为的自由在于永久的可能性,即事物很可能会是别的样子。人类发现这种自由并不容易接受。认识到未来总是存在可疑之处后,就会感到痛苦。萨特指出,人们为了逃避痛苦,便采取了言而无信的策略。也就是说,他们在努力否认必然享有的自由。


  言而无信


  有几个非常著名的例子可以说明这一点。萨特请大家想象一对男女之间的交往,女的知道男的想诱惑自己。男的拉着女的的手,而女的假装没有注意到他的想法,并没有考虑要接受还是拒绝他,只是任由他拉着自己的手,并不主动。这样一来,她似乎通过否定主观性,避免了选择的需要。第二个例子主要涉及过分热心的咖啡店服务生。他对客人的关心有些过度了。萨特认为,服务生这样做是为了完全融入服务角色,从而让外人认为他的一切言行都是由“服务生”的身份来决定的。当然,萨特认为,现实完全不同。服务生选择了这份职业,而且每次都会做出同样的选择,因为其他人并不具有他所追求的服务生身份。


  人们在考虑道德问题时也会出现言而无信的现象。举个例子,人们在道德问题上态度严厉,想以此逃避自由。也就是说,他们可能会让自身行为完全受制于道德准则:“我很想帮你,却不能这样做,因为这样做是错的。”当然,萨特认为,这样做太强调合理化了。他在著名的《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一书中提到了一个年轻男子。这名男子不知道自己是应该加入自由法国军队,去抵制德国人,还是应该留在家里照顾母亲。他表示在这种情况下很难找到明确的行动指南。比如,基督教伦理并没有告诉信徒该如何在为国而战这一一般目标和照顾个人生活这一具体目标之间做出选择。萨特总结说,很可能个人做出的道德选择属于自己,而且只属于他们,因此他们需要对其负全部责任。人们只能在充分认识自由选择的基础上做出实际选择。


  然而,虽然自为必定是自由的,但是这并不是说人们是在凭空做选择,而是会根据具体情形(举个例子,有个小偷持有刀具)以及现实生活进行决策。真实性在这里指的是在某个时间点无法改变的个体特征——比如年龄、性别以及遗传倾向。选择具有一定的背景,因此意识自由并非指人们随时都可以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人类自由与自我


  在这个问题上,自我发挥的作用以及它与人类自由之间的关系(萨特的《论自我的超越性》一书中首次对自我正式进行了讨论)比较有趣。萨特否认个体具有基本自我。的确,人们之所以认为他的哲学思想属于存在主义学派,是因为他声称存在先于本质。人首先存在,随后出现的自我是基于经历和行为的重新构建。一般而言,自我可以改变,也可以重现。然而,事实上,选择与自我基础计划不相称的行动方案并不容易。因此,自我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属于自为的自由。


  本书在探讨萨特的这些观点时,主要关注的是他所提出的自由观的哲学基础。因此,他的哲学思想看似几乎完全与个体有关。这属于一种误解。我们完全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审视萨特的作品(比如,他晚期的作品《辩证理性批判》),然后呈现出完全不同的画面。萨特对左翼政治的投入、对社会团体动力学的兴趣,以及他所生活的年代(充满了政治与社会动荡),都意味着他必将超越早期著作的关注焦点。事实上,到了20世纪60年代,随着结构主义在欧洲大陆的普及,以及后结构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出现,萨特早期的存在主义哲学几乎变得声名狼藉。


  然而,学术界的时尚始终在不断变化。目前,世人又重新对萨特的著作产生了兴趣。当然,萨特一直都深得法国人民的人心,一直到他1980年去世。他的葬礼在巴黎举行,有两万多人去参加了葬礼。当时人非常多,等萨特的伴侣西蒙娜·德·波伏瓦到达墓地时被团团围住了。25年后,仍然会有人去他的墓地表达敬意。伴侣波伏瓦去世后和他合葬于此。


  作者:【英】杰瑞米·斯坦格鲁【美】詹姆斯·加维


  译者:钱峰


  (编辑:李思)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