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丽莎·麦卡西在影片《你能原谅我吗》中饰演李·伊瑟列尔 图片来源:Mary Cybulski/Allstar/Fox Searchlight Pictures
1993年,纽约传记作家兼记者李·伊瑟列尔(Lee Israel)因文学造假被联邦调查局逮捕,面临着法律的严惩。在此前两年的时间里,53岁的伊瑟列尔通过伪造20世纪中期已故名人的书信吸金不少,尽管算不上腰缠万贯,但也足以支付她拖欠已久的房租,并让她长期患病的爱宠得到治疗。伊瑟列尔先是从旧货商店购买制作巧妙的仿品,对它们进行加工润色,接着出售这些所谓“原创”的名人信件谋取非利,其中包括演员诺埃尔·考沃德(No?l Coward)、范妮·布莱斯(Fanny Brice,电影《滑稽女郎》人物原型)以及她最为喜爱的讽刺作家多萝西·帕克(Dorothy Parker)的书信。在这些伪造的信件中,伊瑟列尔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在她的笔下,布莱斯常常调侃自己的鼻子;帕克会为自己的醉酒行为道歉:“我肯定说了些不该说的话”;而考沃德总喜欢谈论玛琳·黛德丽(Marlene Dietrich),一边称她为“那个精明的德国老太太”,一边又毫不掩饰自己对她的喜爱。伊瑟列尔将这些信件出售给曼哈顿知名的独立书店,以此获得非法的现金收入。与此同时,她伪造的签名往往能够以假乱真,因此鲜有人会费心探究它们的出处。
最终,伊瑟列尔被判处6个月软禁,缓刑5年。尽管逃脱了牢狱之灾,她却从此名誉扫地,不仅在“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伪造者”名单中榜上无名,甚至没人愿意在作品中提到她。与托马斯·查特顿(Thomas Chatterton)或“希特勒日记”事件(一位商人谎称发现希特勒日记而向媒体索要高额连载费)相比,伊瑟列尔得到的关注寥寥无几,而这对于自尊心极强的她来说简直难以忍受。伊瑟列尔完全有理由为自己的作品感到骄傲,在伪造这些信件的过程中,她将自己沉浸在伪造对象的生活和写作状态里,在潜移默化中吸收对方的思想,经过充分润色后以崭新的样貌出现在世人面前。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伊瑟列尔伪造了400多封名人信件,这对她来说已不再仅仅是一份副业那么简单。
纽约传记作家兼记者李·伊瑟列尔
“我在伪造方面的成功,在某种程度上与当年作为传记作家的成功是一样的,”伊瑟列尔后来写道,“这几十年来,我和我的伪造对象有一种身份上的融合。事实上,说我能够‘通灵’也不为过。”在伪造信件的过程中,伊瑟列尔非常谨慎,她深知自己必须把握好内容尺度,既要夺人眼球,又不能太过牵强。在这些信件中,考沃德对朱莉·安德鲁斯(Julie Andrews)的龅牙进行过一番婉转的奚落,而海明威则对斯宾塞·屈塞(Spencer Tracy)出演《老人与海》颇为不满。面对自己的盗窃行为,伊瑟列尔毫无悔意:“我觉得这些书信不仅有趣,而且非常酷。”
2008年,在她的庭审风波过去15年后,伊瑟列尔出版了自传《你能原谅我吗?一名文学伪造者的回忆录》(Can You Ever Forgive Me? Memoirs of a Literary Forger),这也是她沉寂近25年后首部合法出版的作品。不过,读者可千万不要被这畏缩的标题所愚弄,“你能原谅我吗?”曾经出现在伊瑟列尔为帕克伪造的信件中,后者在信中的表现及其智慧,假装为自己在前一晚的酒后失态行为道歉。事实上,同伊瑟列尔一样,真实的帕克是绝对不会道歉的。伊瑟列尔并非希望借此获得世人原谅,恰恰相反,她不过想要吹擂自己高超的骗术而已。
多萝西·帕克也是伊瑟列尔伪造信件的对象 图片来源:Hulton Archive/Getty Images
在互联网尚未普及的1990年代,伪造文学纪念品贸易在市场贪欲和恶念的驱使下渐渐兴起,但也仅停留在技艺粗糙的小作坊生产而已。即使心存疑虑,还是有相当比例的商人们乐意花费50美元现金买下伊瑟列尔的作品,接着再以高出原价三倍的价钱把它们出售给考沃德、帕克或是丽莲·海尔曼(Lillian Hellman)和露易丝·布鲁克斯(Louise Brooks)的粉丝,以此获得高额利润。
伊瑟列尔认为,自己的行为并没有伤害任何人。更重要的是,当她的作品被社会所淘汰,这似乎成为了她能够继续以文笔谋生的唯一方式。“伊瑟列尔的困境,与出版行业对她的放弃紧密相关。她被自己最熟悉的圈子淘汰了。”玛丽埃尔·海勒(Marielle Heller)说。由海勒执导,梅丽莎·麦卡西(Melissa McCarthy)担纲主演的电影《你能原谅我吗》(Can You Ever Forgive Me?)将于下个月在英国上映。
换句话说,海勒认为伊瑟列尔的写作风格已不再时兴。后者曾经出版过三部传记作品,其中两部广受好评,还有一部登上了《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1972年,她为塔鲁拉·班克赫德(Tallulah Bankhead)所作的传记也被视为其职业生涯最佳作品。在为他人撰写传记时,伊瑟列尔往往会耐心查阅大量资料,竭力压抑自我与想象,对中心人物的刻画力求一丝不苟,不幸的是,这样的写作风格正在渐渐被社会淘汰。在她最后出版的作品中,基蒂·凯利(Kitty Kelley)热衷于描写杰奎琳·肯尼迪(Jackie Kennedy)和法兰克·辛纳屈(Frank Sinatra)的丑闻八卦,很明显,在当今社会,一部传记作品如果没有恶毒淫秽的丑闻,没有夺人眼球的叙事手法,那么即使行文巧妙优美,也不太可能被大众所接受。
伊瑟列尔早年所著传记作品
在新兴的商品化市场上,伊瑟列尔既不想也无力将自己打造成一名“品牌作家”。她不仅不善于宣传,生活也过得十分糟糕,几乎冒犯了身边所有的朋友,包括她的经纪人。电影开头的一幕非常精彩,(由梅丽莎·麦卡西饰演的)伊瑟列尔半醉半醒地出现在经纪人的派对上,偶然碰到了正滔滔不绝讲述着自己成功秘诀的惊悚小说家汤姆·克兰西(Tom Clancy),伊瑟列尔轻蔑地哼了一声,便跺着脚走了出去,同时她还不忘从衣帽间偷偷拿走了一件漂亮的外套。
影片中,伊瑟列尔的公寓位于纽约高档的河畔大道。1990年代早期,由于租金管制条例及合理的福利系统,许多作家和艺术家得以入住曼哈顿的上好地段,而导演更是竭力想要表现出纽约既宏伟又破旧的独特美学风格,“有些书店历经好几代人,如今仍然矗立在那里。这里的一砖一瓦都承载着整个20世纪的文学史。”海勒说。在影片拍摄过程中,剧组也到伊瑟列尔曾经放置伪造书信的地方进行了取景拍摄。
电影《你能原谅我吗》中的麦卡西和理查德·格兰特 图片来源:Allstar/Fox Searchlight
虽地处高档奢华的上西区,伊瑟列尔的公寓却混乱不堪,床底下甚至堆满了猫咪的粪便。这也表明,她的犯罪行为与其说是道德败坏,不如说是精神状态每况愈下的表现。这位曾经才华横溢的传记作家试图向经纪人兜售新书,不料却被后者无情拒绝,并且嘲讽地建议她“去寻找另外一种谋生方式”;与此同时她还与前女友断了联系,内心的孤独加上酗酒成性,最终导致她的性情越来越古怪,甚至为世人所厌恶。不仅如此,她还假装诺拉·依弗朗(Nora Ephron,散文家,编剧)频繁给知名出版社打电话,接通后便对着听筒破口大骂。最终,依弗朗的律师不得不给伊瑟列尔写信,要求她立即停止自己无理取闹的行为。
还有一次,一位书商拒绝购买伊瑟列尔辛苦运来的二手书,她认为对方有意羞辱自己,于是开始筹备复仇计划。当得知这位书商有一只价格昂贵的爱犬时,她便假装成邻居给前者打电话,尖叫着说他家所在的街区着火了,而他心爱的宠物就快烤焦了。随后这位可怜的书商便心急火燎地冲上出租车,飞奔到家后才发现这不过是一场无聊的恶作剧而已。
显然,伊瑟列尔并不是一个富有同情心的角色,海勒和编剧妮可·哈罗芬瑟(Nicole Holofcener)都意识到了这一点,并在电影中突出展现了她尖锐的性格。“没错,伊瑟列尔在回忆录中给读者留下了很不讨喜的印象,但是将自己的脆弱和缺陷暴露于聚光灯下,同样需要勇气。她在书中曾经提到,除非她把房间收拾干净,否则就连灭虫员都不愿走进她的公寓,在我看来,能把这样的故事分享出来的女人,是值得敬佩的。”哈罗芬瑟说。对于导演海勒而言,选择讲述一名不受欢迎的女性角色的生活有其重要意义,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的身上都或多或少拥有一些不太讨喜的特质。“一般来说,好莱坞对伊瑟列尔这类人物的故事并不感兴趣,”她说,“除非是为了惩罚她们。”而这也是海勒最不愿意看到的。
在伊瑟列尔的笔下,诺埃尔·考沃德总喜欢谈论玛琳·黛德丽 图片来源:Everett/REX/Shutterstock
对她而言,影片最重要的情节之一便是伊瑟列尔与搭档杰克·霍克(Jack Hock,由理查德·格兰特饰演)之间的情感纠葛。随着书商对她越来越心存疑虑,伊瑟列尔开始想办法售卖真正的信件。她频繁出入耶鲁、普林斯顿和哈佛大学的图书馆,将福克纳(William Faulkner)、玛格丽特·米切尔(Margaret Mitchell)、库尔特·威尔(Kurt Weill)和尤金·奥尼尔(Eugene O’Neill)的信件正本抄下来,回家制成仿品后便溜回图书馆将其与正本对调。霍克要做的,就是将这些信件卖给热情高涨的书商和拍卖行,后者一眼便能甄别真假,因此从不多做过问,也从不深究为什么一个毫不起眼的收藏家能够拥有这么多的文学珍品。
海勒的电影对文学的真实性提出了温和的质疑,探讨了世人对那些逝去的文化和生命留下的物质遗产的持续迷恋。在如今的数字化环境中,研究人员和学者一如既往地推崇原始文件的重要性,声称无论是扫描、照片或者传真都不能达到与之同样的效果。但目前还不清楚这究竟是什么原因。
伊瑟列尔认为,多数人根本分辨不出自己作品的真假,也就不存在哄骗一说。通过她的行为,原本入不敷出的书商可以赚取一笔可观的利润,而买家也为能与自己喜爱的作家有一次亲密接触的机会而感到兴奋,这不是很好吗?伊瑟列尔相信,自己能够提供比原作更好的东西:“这些(伪造)信件中的考沃德比真实的他更优秀,他不需要做自己,我会赋予他更多。”
正如任何一部突破题材界限的电影,《你能原谅我吗》的筹拍过程同样十分漫长,且麻烦不断。虽然伊瑟列尔将信件偷运出图书馆的危险场景能让观众心跳加速,但本质上这并非一部盗窃题材电影。影片的中心情感故事围绕着一对50多岁的同性恋者展开,他们之间并非传统的男欢女爱,而是柏拉图式的精神恋情。大部分时间里,伊瑟列尔和霍克都在激烈的争吵,两人之间的敌意远远超过传统伴侣之间的仇恨。与此同时,这也不是一部带有任何特定主题色彩的电影,在拍摄霍克因艾滋病奄奄一息的场景时,导演并没有将它当作情节组织的重要素材,而仅仅以黯淡冷酷的手法轻描淡写地带过。“有人问我这部电影的寓意是什么,我觉得很惊讶,”海勒说,“我不是在编故事,影片呈现的是真实的生活,混乱且复杂。”也许,这部电影想要传达的信息是:和男女主角一样,在这世上,我们每个人也许都曾在某个时刻感到十分孤独、绝望和无助。
2014年,伊瑟列尔在纽约病逝。“在撰写剧本的期间,我们一直通过邮件保持着交流,”哈罗芬瑟回忆道,“她很有礼貌,还给我提供了一些有用的建议。”尽管如此,当两人终于见面时,哈罗芬瑟仍然难以掩饰内心的不安,“我以为她会是一副酗酒成性的泼妇的样子。”事实上,那时的伊瑟列尔不过是一个虚弱不堪的老妇人而已,比哈罗芬瑟想象中更为内敛和克制。“我们只喝了一杯鸡尾酒,晚饭大概持续了一个小时。”由于饱受癌症折磨,伊瑟列尔在饭后便乘坐出租车离开了。尽管如此,她仍然在哈罗芬瑟心中留下了强烈的印象,“即使经过这么多年,她依然自视甚高。当得知我们正在拍摄一部以她为原型的电影时,她很高兴,却丝毫没有感到惊讶,似乎这是迟早都会发生的事。”
(编辑:王怡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