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社会 文学 美术 音乐 影视 摄影 戏剧 舞蹈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日本为什么会形成切腹文化?

2019-01-21 14:52:32来源:看理想    作者:

   
切腹,一个拥有近千年历史的词汇,已退化为一种“意象”,存在于网络空间。日本网民喜欢用它来抨击失政的政要、失职的官僚和企业家,以发泄心中的不满。

blob.png


  姜文的《让子弹飞》里,出现了两段关于切腹的情节,多少让人印象深刻。


  一处是六子切腹取粉,自证清白;另一处,黄四郎与张牧之暗自角力,黄四郎双手奉上短刀,请张牧之当他切腹的介错人,黄四郎这里扬言剖腹,同样是为了自证“清白”,张牧之却将短刀朝他一扔,回了句“我听说自裁用短刀,长刀归介错人”。


blob.png

  有意思的是,此两处情节选用这样一种残忍血腥又野蛮的解决方式,与切腹行为所独具的文化背景,似乎相辅相成。


  切腹,一项在日本流传近千年的自杀形式。对日本人而言,切腹从来不是一种单纯的自杀手段,一度被视作展示刚毅、勇气,极具光荣的一种死亡手法,带着一股“以死明志”的强烈意味。


  可是,为什么日本人非要选择如此痛苦、笨拙,场面也不堪的自杀方式?甚至赋予它许多重要的社会文化意义?要真正理解日本人的切腹行为,这一切还得从头说起。


  2014年仁川亚运会时,一名日本运动员偷窃韩国记者相机被曝光后,也曾引起网友的口诛笔伐,要求其切腹以挽回名誉。较为知名的切腹事件发生在1970年,作家三岛由纪夫在自卫队驻地鼓动军事政变失败后切腹自杀。


  切腹是日本特有的自杀文化,也被认为是种荣誉的死法。不过细想起来,切腹或是最低效、笨拙的自杀手段。


  腹部既没有大动脉,也没有要害器官,仅切开腹部很难立即致死。而且,随之而来的血腥和丑陋,更使其显得残酷和野蛮。这一违背人类常理的行为,何以能近千年间在日本反复上演,成为武士特有的行为样式,并扩大为一种社会文化呢?


  01


  切腹不是单纯的自杀


  曾担任国际联盟副事务长的新渡户稻造(1862-1933)关于切腹的解释最具影响。他在《武士道》一书中指出,切腹并非单纯的自杀,其目的是抵罪、悔过、免耻、赎友,或者证明自己忠实。


  切腹的残酷性和仪式性适宜展现武士的冷静和沉着,是属于武士的荣誉刑。


  那么,为何要选择腹部切开呢?他继续解释道,之所以特意选择身体这个部位切开,乃是基于以这里为灵魂和情感归宿之处的古代解剖学信念。


  切开腹部是为了展示自己的灵魂和情感,请世人来评判它们是污浊还是清白。这一貌似丑恶的死亡形式,体现的却是德行、伟大和安详。切腹的逻辑由此成立。


  blob.png
“切腹”再现(明治时代歌舞伎)


  新渡户的解释有一定道理,也有牵强之处,原因如下。


  第一,新渡户对切腹的阐释基于他对武士道的理解和说明。不过,他所论的武士道,并非江户时代的武士道,更非源平、镰仓、战国时代的武士道,而是“明治武士道”。《武士道》面世之时,武士作为一个社会阶层已消亡近30年,其行为方式和生活态度也已荡然无存。《武士道》一书乃是依据儒学框架、西欧“骑士道”思想,对这一逝去的传统加以美化的产物。


  第二,新渡户创作《武士道》,是为了谋求西方世界对日本的理解和认可。《武士道》原是1899年在美国出版的英文著作。该书最初设想的读者,是当时对日本知之甚少的欧美人。1890年起,日本逐步登上世界舞台,西方世界也对这一亚洲边陲的新兴小国产生极大兴趣。介绍日本的英文著作一时间畅销于世,《武士道》应运而生。


  新渡户认为,“武士道”包括正义、勇敢、仁爱、礼义、诚实、自重、忠心、克己。切腹,正是武士以死贯彻这些准则的展现。果真如此的话,日本武士简直就是儒家君子和西欧骑士的合体。可惜,这样的武士从未出现过,切腹的含义也并非如此。


  02


  切腹的起源:显示勇气的个人行为


  民俗学家千叶德尔认为,切腹源于古代日本的农耕和狩猎礼仪,特别受到将动物心脏献祭给神灵的习俗影响。然而,以心脏献祭的做法并非限于日本。中国历史上也有剖腹之人(如唐代的安金藏)。切腹为何只在日本发展成了一种习俗呢?回答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了解武士的历史。


  江户时代的考据学家伊势贞丈认为,上古无切腹之事,第一位切腹的武士是源为朝。据《保元物语》记载,他在家中背柱剖腹未死,后切骨而死。由此,武士以切腹展现勇气的做法兴起。很久之后,才有主君令家臣切腹之事(《安斋随笔》)。


  《保元物语》记述了保元元年(1156年)围绕皇位继承爆发的内乱。对阵一方为崇德帝与其支持者平忠正、源为义等,另一方是后白河帝与其支持者平清盛、源义朝等。崇德和后白河是兄弟,忠正和清盛是叔侄,为义和义朝则是父子。战斗的结果,后白河一方胜利,弟弟流放了哥哥,侄子处死了叔叔,儿子砍了父亲的头。


  据说,源为朝身高两米多、体魄雄健、善使强弓。其行为蛮横强悍、目无法纪,好作乱犯上。保元之乱战败后,他手臂被扭折,流放至伊豆半岛。伤愈后,东山再起,独霸一方。十多年后,朝廷派五百名士兵乘船去抓捕他。鉴于败局已定,为朝一箭击沉一艘船后,背靠柱子剖腹自杀。


  1.jpg
源为朝(菊池容斋绘,明治时代)


  源为朝可谓当时最具代表性的武士之一。其荒暴的个性和放荡不羁的行为方式恰是当时“野武士”的真实写照。不过,在他那里,切腹尚属于显示勇气的个人行为。


  后来,切腹怎样发展为一种普遍的、象征武士特质的行为模式呢?要回答这个问题,还需要了解武士团的形成和构造。


  03


  即便自杀,也要轰轰烈烈


  在日语中,武士又称侍(さむらい)。さむらい源于さぶらふ(伺候)。武士原是伺候贵族、担任警戒的从者。十世纪起,武士作为一种身份被确立下来。当时的武士多来自“东国”(今关东地区)和“西国”(今九州、四国地区)等荒凉边远之地。他们以弓马骑射为业,依附于军事豪族(如源氏或平氏),与之结成虚拟的同族关系,成为其“家人”。


  武士团征战是为了得到赏赐以获取经济财富和政治地位。如果愿望不能被满足往往会发动叛乱。然而,新的叛乱构成了新的邀功请赏的机会。由此,以天皇为中心的“公家政权”就在一次次平叛——赏赐——平叛——赏赐的循环中衰落、解体,并被不断壮大的“武家政权”所取代。


  武士团作为“命运共同体”基于两种要素。从主观层面来讲,维系武士团内部团结的纽带是同生共死的深厚情谊。在接连不断的合战中,这种情谊被强化为“保护——效忠”的道德伦理。仅靠伦理还不足以维持武士团的运营。在客观层面,支撑武士团的是“御恩”与“奉公”的主从制度。所谓“奉公”,是指武士作为主君的“家人”,追随他作战。所谓“御恩”,是指主君保护“家人”的领地,并分配新领地给他们。这种以土地为媒介,由“御恩”与“奉公”组成的主从关系,构成了历代武家政权的基石。


  武士以战斗为业。杀人或者被杀,是其生活的主要内容。战败之时,与其被敌人俘获处死,不如自杀。即便自杀,也要死得轰轰烈烈,再一次展现刚强、勇敢和力量。


  切腹是无比残酷、疼痛之事,需要强大的精神力和意志力。武士以此捍卫自己的名誉,并向主家证明忠心。同时告诉对手,战败并非因为缺乏勇气和力量,仅是因为武运不济。


  讲述源平、镰仓时代武家故事的《平家物语》《太平纪》中记载的切腹多属这一类型。如反抗镰仓政权的村上义光,在守城陷落之际选择切腹,其后又将肠子拽出扔向敌人,口衔长刀前伏而死。又如镰仓政权崩溃前夕,以北条仲时为首的432名镰仓武士陷入重围之际,于古战场莲花寺集体切腹自杀。

  1.jpg
北条仲时


  当然,并非所有战败的武士都会切腹。在漫长的武家历史中,有过无数矢尽弓折、切腹效忠的场景,也有太多背叛、阴谋、内讧和自相残杀的故事。


  武士本是烧杀抢掠之人,他们拥有在战场上锻造出的独特道德观,有时体现为忠诚,有时则体现为背叛。


  04


  江户时代,切腹变成了“表演


  战国时代前,发生在战场上的切腹,多是武士以死明志的自我选择,展现的是强烈的名誉感和自负心。至战国时代,有败军之将以切腹换取对手宽恕家臣,也有主君命令家臣切腹。江户时代,切腹丧失了其本来的意义,变成一项徒具其名的表演。


  1615年5月,德川政府攻灭丰臣家残余势力。7月,改年号为元和,史称“元和偃武”。这宣告了近150年乱世的终结,日本进入长达两个半世纪的和平时期。在无仗可打的漫长和平期中,源平的子孙们失去用武之地。为继续获取被支配者的敬畏、尊重和服从,他们开始了“自我神圣化”的演出。


  江户时代,家格决定了一切,武士被要求严格按照家格生活。衣着、交往、出行和房舍规模等每个细节都在展示他们拥有的身份。由此,维护家格和名誉成为武士生活的重心。不名誉不仅会损害自己的家格,还会构成对整个体制的威胁。


blob.png


  1663年,德川政府颁布《殉死禁止令》,禁止武士擅自切腹。切腹成为经政府许可后才能实行的荣誉刑罚,其具体做法如下。


  切腹举行时需检视官在场。先于庭院中画出一丈(一丈约1.8米)四方之地,铺上沙子。沙子上放置两层草席,然后覆上白棉布和红毛毡。切腹者沐浴后梳髻,穿浅黄无纹衣,饮别离酒后端坐其上。正副两名介错人面朝切腹者,自报姓名后行礼。正介错人拔刀,立于切腹者背后。副介错人协助切腹者脱掉上衣,并以咳嗽为号,令牢役端出木刀(或者扇子或短刀)。木刀放在方木盘之上,以和纸包裹、少露刀尖,置于切腹者前方三尺之处。副介错人令切腹者取木盘。切腹者伸手之际,正介错人挥刀,切腹者人头落地。副介错人提头向检视官展示,事毕。


  该流程中有两点值得注意。第一,切腹的工具往往是木刀或扇子。第二,即便使用短刀,切腹者尚未取刀之时,大多已身首异处。由此来看,切腹与斩首并无二异。至此,切腹的主要意义在于展示礼仪,并成为武士挽回荣誉的最后演出。

  blob.png
赤穗四十七浪人首领大石良雄切腹图


  05


  幕末至明治,用切腹向外国人示威


  1853年后,日本遭遇来自西方列强的强烈冲击。鉴于国力悬殊,中央政府努力回避与列强冲突。下级武士却群情汹汹,屡次袭击外国人。迫于压力,政府往往命令袭击者事后以命相抵。此时,以“古法”切腹,向外国人示威的做法兴起。其中,以1868年发生的“神户事件”和“堺事件”最为有名。


  所谓“神户事件”,是指冈山藩兵通过神户时,因法国水兵横穿队列引发的冲突事件。在藩兵眼中,横穿行军队列是难以容忍的无礼行径。两名法国人在事件中受轻伤。事后,藩兵队长泷善三郎以短刀切腹谢罪,震惊当场检视的7名外国人。这次切腹经过,被英国外交官Algernon Mitford写成报道,发表于《伦敦新闻画报》。其后又被新渡户在《武士道》中长篇引用,成为史上最著名的切腹场景。


  同一时期,驻守在大阪附近堺的土佐藩兵与上岸游玩的法国水兵发生冲突,导致11名法国兵被杀。事后,20名土佐藩兵被判在法国军舰舰长和士兵面前切腹。据说,有人切腹后猛然掏出了肠子,朝法国士兵大喊。舰长被眼前的场景惊呆了,终于在第十一个人切腹后,叫停了这场血腥的仪式。以这两个事件为契机,“切腹的日本人”的形象开始国际化。


  blob.png
法国《插图》杂志报道的泷善三郎切腹图(1868年5月30日)


  然而,仅仅6年后,切腹作为武士的刑罚被废除。同一时期被废除的还有武士的身份特权(四民平等)、世袭家禄(秩禄处分)、佩刀权利(废刀令)和对军事的垄断(征兵制)。明治维新是武士主导的变革,其结果却导致了武士阶层的灭亡。


  感到被侮辱的武士掀起叛乱,但都归于失败。1877年,西乡隆盛以切腹形式自戕,标志统治日本历史近千年的武士阶层彻底消失。


  明治国家的设计师,起初卯足了劲要推进文明开化,与旧日本诀别,向西方看齐。不过1890年代起,国家主义、民族主义抬头,欧化主义式微。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之后,军国主义高涨。


  1905年,东京大学教授井上哲次郎等编撰出版《武士道丛书》,鼓吹效忠天皇、灭私奉公、为国献身的“武士道”精神。1906年,一度被视为禁书、从未公开出版过的《叶隐闻书》出版。该书以倡导“所谓武士道,就是看透死亡”闻名。1912年,乃木希典切腹为明治天皇“殉死”,引发轰动。


  blob.png
《叶隐闻书》,李冬君译,理想国出品


  由此,“武士道”被解释为“皇道的武士道”或“国家主义的武士道”。虽然历史上,武士总喜欢欺负天皇,并仅效忠于自己的主人。


  06


  昭和时代“向死而生”的切腹


  进入昭和时代后,在军国主义思潮的裹挟下,“被敌人生擒”成为军人最可耻的下场,并会为自己的家族带来灾难。战败时,切腹自尽成为捍卫荣誉、向天皇尽忠的最高体现。


  1941年1月,时任陆军大臣的东条英机颁布《战阵训》规定:帝国军人不受生擒被俘之辱。这导致日本在战败前夕,大量出现“玉碎”(守军全部阵亡)、战场自决和民众集体自杀的现象。


  然而,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后,煽动青年为国捐躯的日本陆海军元老和高级将官,除少数切腹自决外,都厚着脸皮向盟军投降了。约三周后,颁布《战阵训》的东条英机得知自己即将被逮捕时,朝胸口开了一枪,还打偏了。东条的自杀未遂,引发社会上的极大不满:入伍四十年,杀不了别人还杀不了自己吗?为什么不切腹?对此,东条曾辩解称:“虽然考虑过切腹……虽然知道切腹的方法······但怕万一切错了,还会被救活……”想必他是怕痛吧。


  blob.png
在美军医院输血的东条英机


  上世纪60年代,得益于经济的高速增长,日本人的物质生活极大丰富,平均寿命越来越长,但精神生活却愈来愈贫乏。


  在这种情况下,切腹,作为一种“向死而生”的行动哲学,深深地吸引了三岛由纪夫。


  死是无从逃脱的,而现代人常常会忘却这一点。三岛无法满足于西方的“生之哲学”(人应该如何生活),也无法满足于佛教的“永生之学”(轮回转生或涅槃)。三岛认为,切腹所代表的“自我决断”的死亡形式,正是疗治无生命力、空洞虚无、自私而世故的现代人精神疾患的一剂猛药。


  1970年11月25日,三岛鼓动自卫队政变失败后切腹自杀。三岛关于死的思考或是严肃的,不过其政治态度和行为却是滑稽的。


  blob.png
三岛由纪夫(篠山纪信摄)


  07


  如今的切腹,已经退化为意象


  在现代日本社会,作为自杀手段的切腹几乎已消失。作为一种自虐形式,即通过肉体痛苦追求精神快感的做法,偶尔还会出现在一些猎奇性的报道之中。


  切腹,一个拥有近千年历史的词汇,已退化为一种“意象”,存在于网络空间。日本网民喜欢用它来抨击失政的政要、失职的官僚和企业家,以发泄心中的不满。


  3月2日,《朝日新闻》刊文指出,“低价出售国有土地给森友学园”问题曝光后,财务省涉嫌篡改了相关审批文件。9日,一名负责交易的职员自杀。同日,该事件的直接负责人、前国税厅厅长佐川宣寿宣布辞职。


  种种迹象指向更高层:财务大臣麻生太郎和首相安倍晋三。不过,佐川却一口咬定,不曾收到来自麻生或安倍的授意。然而,以佐川为首的官僚机构尽量揣摩安倍的态度,做出将国有土地低价出售给其“亲信”的决定却是显而易见的。日本网友对这种秘而不宣、钻法律空子的政、官、商勾结互惠的做法感到即气愤又无奈。他们纷纷在评论区留言:佐川切腹吧,事情就此了结。


  他们气愤的是,佐川等人低价出售国有资产并公然说谎,理应“切腹”。他们无奈的是,就算佐川“切腹”了,安倍和麻生可能还是毫发无损。


  而且,根本没有人会切腹。


  (编辑:王怡婷)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