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社会 文学 美术 音乐 影视 摄影 戏剧 舞蹈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重生门》杨嘉利的“爱与善良”

2019-01-20 13:21:59来源:华西都市报      作者:张杰

   
读《重生门》首先最深的感受是,“世上还是好人多”真的不是一句空话。我们可以读出善良,读到爱的传递,读到从20多年前开始的成都传媒文化圈的友爱气氛。

image.png


  因幼年高烧严重损伤小脑神经,落下终生残疾,手脚不便,口齿不清,写字非常艰难。他被学校拒之门外,13岁才开始在家人的教导下识字自学。然而,凭着自己的毅力、执著、才华,他当上了记者,加入了作协,出版诗集、散文集,成了作家。这个励志故事主角就是成都人杨嘉利。


  18岁他在《晨报》上发表第一首诗,24岁因诗集《青春雨季》获得成都市当时最高文学奖--金芙蓉文学奖,成为这项文学奖自设立以来最年轻的获奖者。26岁他加入四川省作协。他还以通讯员、特邀记者的身份,过去20多年内为成都多家报社写稿。27岁时他以作品《总得给下一代留点什么》获四川新闻奖。


  2016年初,46岁的杨嘉利被《四川经济日报》聘为正式员工,并鼓励他继续文学创作。2017年,杨嘉利出版了他第二本个人诗集《彼岸花》,于2018年5月成功入围第七届鲁迅文学奖参评作品目录。2018年末,他的散文集《重生门》出版。


  《重生门》中,杨嘉利写了他与66位真名实姓的朋友交往的故事。其中大部分是四川各大报刊的编辑记者。这些人以各自不同的方式,与杨嘉利有着不同的交集。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帮助杨嘉利,给杨嘉利不同方式的关爱。


  比如上世纪90年代,了解到杨嘉利完全靠写作为生,稿费微薄,《蜀报》副总编杨力便鼓励杨嘉利写新闻稿。24岁的文学青年杨嘉利开始了新闻采写生涯。因为双手残疾,杨嘉利无法做到像其他记者那样很流畅地进行记录。媒体人李银昭便把自己自费购买的一台采访机送给杨嘉利。这台采访机,帮了杨嘉利很大忙。曾在《星星》诗刊工作的孙建军,一直指导、鼓励杨嘉利写诗,还推荐他认识其他报刊的编辑;华西都市报社原特稿部主任许佳多年悉心指导他采写特稿,还让他将自己的成长过程写成《感恩之旅》在报上连载……


  在《重生门》中,杨嘉利反复表达他的感恩。正是因为这些人和事带来的温暖和爱,给了他生活下去的勇气、力量。杨嘉利并不仅仅是爱的接受者,他本人也是爱的给予者。12月16日,由四川省社科院、省作协、省残联、四川经济日报社等共同举办的杨嘉利作品研讨会在成都举行。著名学者、四川省社科院党委书记李后强主持了这场研讨会。李后强当场宣布要聘请杨嘉利担任特约研究员。也是在这场研讨会上,很多人都讲述了杨嘉利是一位爱心传递者。比如被杨嘉利写进《重生门》中的张陶,曾经因家庭困难面临辍学。杨嘉利毅然对他伸出援手——这一份情,张陶一记就是十几年,而今他们成为了最好的兄弟。曾用双肘握笔答卷考上西南石油学院的无臂青年熊仁汀,大学毕业后择业受阻,杨嘉利为了支持他创业,拿出了多年的积蓄。


  读《重生门》首先最深的感受是,“世上还是好人多”真的不是一句空话。我们可以读出善良,读到爱的传递,读到从20多年前开始的成都传媒文化圈的友爱气氛。四川省社科院党委书记李后强在为《重生门》所作的序文《苦难中,生命因爱而歌》中写道,“在感叹杨嘉利顽强的生命力和他面对一次次不幸所表现出的生命状态的同时,更感叹我们生活的这个城市,原来有那么多的好人,是他们的热心,他们的援手,他们的善良,一直在温暖和呵护着行走和语言表达都极不方便的杨嘉利。”作为一名诗人、散文作者,杨嘉利在《重生门》中,也表现出他处理文字的能力。写每一个跟他有交集的人物,他都能写出不一样的开头,从不同的角度切入,有感谢,有回望,有感悟,时而质朴自然,时而深刻思索。


  (编辑:王怡婷)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