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文学只有走心,才能表现社会人生、反映时代精神,让读者感受温暖、看到光亮、汲取力量。
论起报告文学,众说纷纭,见仁见智:方家说,硕果累累,佳作迭出,生机盎然,承前启后;作家说,捻断一把须,挠尽烦恼丝,殚精竭虑,呕心沥血;读家说,应景的多,传世的少;评家说,多了甜味,少了辣味了。
孰是孰非?评判优劣,标准千条,归为俩字:是否“走心”。要走心,须厘清两点:为了谁?如何为?
为了谁?当然为人民。有两层含义:
其一,以人民为主体。人民是历史创造者,是时代动力源,也应是报告文学主人公。
其二,心中装着读者。写作好比说话,若无对象听,那就是自言自语;若听者皱眉撇嘴,转身走开,会兴味索然。
如何为?窃以为,关键在于融“三气”:
一是接“地气”。报告文学兼具通讯的新闻性和真实性,但更注重形象刻画和细节描写;兼具小说的文学性,但非虚构,是真人真事,所有的艺术加工,都不能失真。这些特性,要求作者深入社会、深入生活,获得第一手材料。新闻有句行话,“脚板底下出新闻”。报告文学呢?更要“脚板底下出作品”。新闻以概述为主,问十句,可能只用一句;报告文学以描述为主,问一句,可能渲染成十句。所以,要多跑、多问、多记。报告文学作家理由曾主张,写报告文学,应该“六分跑,三分想,一分写”。只有多接地气,多与群众沟通联系,多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多从他们身上汲取营养,才能写出走心作品。
有人说,我是业余创作,没有时间采访,更没经费支持呀。那就扬长避短,量力而行,多关注身边人和事,英雄就在你身边。无力出长篇,就多写短篇。近年来,报告文学颇受青睐,很多媒体开设栏目,他们不缺稿源,缺的是优秀稿源。只要囊中藏锥,何惧囊中羞涩?
二是树“正气”。浩然正气,是引人向善、催人奋进、激发活力、凝聚合力之气。作家既要记录时代变迁和社会变革,也要“成为时代变迁和社会变革的先导”。人活在世,固然需要警醒,需要戒惧,但更需要希望,需要寄托。报告文学当然要针砭时弊、揭露批判,但不能一味传递愤怒,更要把握时代脉搏,反映时代精神,树立时代风气,引领时代风尚,传播崇高、正义、公理、奉献、友爱、善良,让读者感受温暖、看到光亮、汲取力量、树立信仰、明确方向。
三是有“人气”。所谓“人气”,就是人性光辉。文学,归根到底是人学。与新闻“以事带人”不同,报告文学应“以人带事”,在叙事过程中,刻画有肉有血形象,让人物见动作、出声音、有思想、显性格,栩栩如生,呼之欲出。法国艺术家罗丹说,对于我们眼睛而言,这个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目光冷漠,看到的是灰霾。目光热切,才能见彩虹。报告文学要把人性中最精彩、最感人一面展现出来,感动读者,引发共鸣。这一点,同小说既异曲同工,又各有千秋。正如《基希及其报告文学》的作者T·巴克所说的:在小说里,人生是反映在人物的意识上;在报告文学里,人生却反映在报告者的意识上。
习近平同志指出,“文艺的性质决定了它必须以反映时代精神为神圣使命”。报告文学时代特质鲜明,既有很强的现实价值,也有长远的文史价值,只有让作品真正走心,才能表现社会人生、反映时代精神。
(作者为本报高级记者、报告文学作家)
(编辑:王怡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