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初春,作家叶弥搬到一个临近太湖的乡镇结合处,整理院子,种菜种花种树,几乎与世隔绝。一年后她开始写作长篇小说《风流图卷》,写江南水乡的历史聚散,寻常巷陌间的风流人物,也写一群思考着的灵魂。十年磨一剑,该作品近期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近日,小说研讨会在江苏南京举行。
“叶弥的中短篇小说自成一格,但这部长篇小说是她创作道路上的突破,代表着她新的起点。”评论家吴义勤指出《风流图卷》对于叶弥小说创作的意义。他阅读这部小说的感受是“五味杂陈、悲喜交加”,无疑,这是一部让人一言难尽的小说,而丰富到所有人都可以对其进行阐释,恰恰就是小说所应该具备的特质。“这个作品中呈现出思想的、情感的、人性的、艺术的甚至是命运的张力,每个人都在一个大时代里有各自的命运,每个人物命运之间构成对话关系,这同时也是对时代的一种丰满的呈现。”
每个作家对时代的理解都不同,如何在文学中表达、书写出自己理解的时代,是对作家的一种考验。叶弥的呈现别有不同。正如评论家王彬彬所说,很多文学作品写作历史时都差不多,但叶弥提供了一点新鲜感。“小说里的人物不是政治上的或者道德上的英雄,他们只是在坚持一个人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是他们对于生命的理解,以及与时代的相处方式。”
这种生活方式即是小说题目所说的“风流”,评论家吴俊将其理解为中国古典小说思维中对于历史人性的荒唐径向的阐释,即用荒唐之言写出世相人生的荒诞。“叶弥用放肆、决绝、随意的方式提出了一个疑问,人如何自处?她表达了自己理解世界的另一种眼光,‘风流’无所谓价值判断,它是对于世界的一种看法,在这种看法里处理我们和世界的关系,最终落实到如何安放自己。”
因为从另一重视野打量历史与时代,评论家洪治纲认为,叶弥这部长篇小说写得比较热闹、任性,这种“热闹”某种程度上带有一点狂欢的意味,是一种对于时代事件的消解,也给小说带来结构性的意味,任性思维和狂欢式的结构中体现着作者对于日常生活价值的一种重新认定。也就是评论家张学昕所说的:“狂欢式的背后包含着芜杂的历史、民族的精神震荡,身体、生命和政治放在一个平等的状态展开叙说,写出一个时代人的生命状态,以毫无修饰状态的生活史,写出人性的状态。”
叶弥在小说后记中写道:“(我)开始寻找这个长篇小说里具有的思想性,并明确它。到了2017年下半年,我想通了诸多问题,也很幸运地找到了这部长篇小说应该具有的灵魂。长篇小说的灵魂,就是人物的灵魂。”这部小说人物的灵魂是什么呢?在评论家刘颋看来,人在历史的裹挟中向前,也被历史塑造,但叶弥小说中人物的灵魂恰恰是在历史大潮中,每一个人都试图站立起来,试图确认自我,“她写出的每一个人物都有自己的意志、品格、独立性,她的作品让人们反思人和时代的关系,在时代中人的主体性在哪儿,能动性在哪儿”。
人物的灵魂正在于人物的思想。正如评论家郜元宝所说,叶弥的这部小说里最重要的就是强调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小说的文眼正在于叶弥小说中所直陈的那一段,‘中国人几千年来就是这么慌乱地跑着,跑来跑去地寻找前途,人的弱,全在于没有正确的思维方式。那么多人上下求索,求的就是一条思想之路’。”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这部小说中一些人物看似没有逻辑的行为也有了一种解释的路径,“深入到人们的内心、思想情感,你会发现内心的逻辑远比行为会让我们更为惊讶”。《锺山》杂志主编贾梦玮则认为,思想本来就是命运。“追逐爱、思想,大时代扭曲当中深醒沉浮,某种程度上正是一个人的成长。”
作家范小青则将此理解为叶弥小说的自由无拘:“很多地方的处理不是通常生活经验可以理解的,也不是通常想法可以体验的,你无法看出叶弥是自然而然还是刻意为之。或许可以说,不讲逻辑就是叶弥,这就是叶弥的特点,也是力量和魅力所在。”这也是作家鲁敏所说的,在《风流图卷》中看到了叶弥本人和作品的某种“重叠”,“这可能是叶弥某种精神自传的呈现,以第一人称展开叙述,强大的自信推着她打破各种不管是叙事还是逻辑上的约束”。
《风流图卷》是叶弥写作的一个新标识。正如江苏省作协党组书记韩松林总结的那样,叶弥是一位有胆量的作家,在素材、题材的选择上,在背景、场景的设定上,以及主题、主旨的确认上,有着大胆的一面;叶弥也是一个有力量的作家,她对人物的深度刻画是有力量的,而且有力量之美。叶弥以《风流图卷》描绘了一段特殊时期的动荡历史,写出了自由、爱与美的坚定信念和不灭的信仰对人生与时代的巨大支撑力量。
研讨会由江苏省作协和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共同主办,韩敬群、汪政、王春林、何平、齐红、叶开、金理、马芳芳、方岩、黄相宜等评论家参与研讨。
(编辑:夏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