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社会 文学 美术 音乐 影视 摄影 戏剧 舞蹈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珍本穷搜罗,校雠独勤劬

2019-01-12 10:38:48来源:文艺报1949    作者:

   
由北京大学中文系廖可斌教授主持的全国高校古委会资助项目、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资助项目——《稀见明代戏曲丛刊》(8卷)近日由东方出版中心出版。

16491820297812168343.jpg


  由北京大学中文系廖可斌教授主持的全国高校古委会资助项目、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资助项目——《稀见明代戏曲丛刊》(8卷)近日由东方出版中心出版。2019年1月10日下午,东方出版中心与北京大学中文系联合主办的《稀见明代戏曲丛刊》新书发布会暨专家座谈会在北京大学召开。会议由东方出版中心图书编辑总监梁惠主持。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陈晓明教授、东方出版中心副总编辑刘佩英分别致辞。


  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主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安平秋,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文学研究所所长刘跃进,国家图书馆原馆长、教授詹福瑞以及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和科研单位的知名学者吴书荫、张国星、郭英德、左东岭、朱万曙、刘石、李简、王馗、殷梦霞等相聚北大李兆基人文学苑,就大型戏曲文献的整理、明代戏曲文学的研究以及古典文学的大众化普及等话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和交流。


  刘佩英副对廖可斌教授牵头的作者团队“十六年磨一剑”的可贵精神深表感佩。她感慨地说:“跟着热门话题跑流量、挣眼球,也确实满足了某些读者对美好生活的娱乐需求。但是一个社会的进步,一门学科的演进,需要基础理论的研究和基础史料的整理,更需要出版人把这些整理成果公之天下。”


  《丛刊》总主编廖可斌着重谈了《丛刊》的文献价值和学术意义。《丛刊》所收剧目,为《六十种曲》《盛明杂剧》《孤本元明杂剧》《古本戏曲丛刊》等大型曲籍所未收之稀见明代戏曲,其中孤本至少有28种之多,如《绿袍记》《花眉旦》等,为明代社会生活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谈到编纂、点校过程中的辛酸与不易、遗憾与缺陷,廖可斌教授感慨良多,如戏曲底本情况较为复杂,比整理一般诗文作品更繁难;有些作品,涉及元明、明清之际作品的断代问题,需要细加参详,小心求证;而几种已知剧本,得到底本时间太晚,已来不及收入其中,期待再版时能加以补充。借此机会,廖可斌也表达了对黄仕忠、徐永明、楼含松、黄仁生、周明初、汪超宏等古代戏曲研究领域的知名专家所组成的编纂团队的由衷感谢。


  戏曲整理最为繁难复杂


  在古典文学诸多体裁的文献中,戏曲文献底本源流复杂,刻本、抄本往往漫漶不清,曲白不分,异体字、俗字满眼皆是,给识读带来了相当大的难度,是公认的最难整理的古籍文献类型。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刘跃进认为,戏曲文献整理的难度超乎一般人的想象,底本的选择尤为关键,曲与白非常难断,但又必须断。“就好比《宋书·乐志》中的铎舞歌诗,连沈约都断不开。”


  全国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主任安平秋回忆在《丛刊》项目开展的过程中,廖可斌从浙大到了北大,考虑到戏曲文献整理的难度,安平秋坦言,他曾有隐忧,后得悉项目仍在有条不紊地运行,而今又看到《丛刊》终于以高水平、高质量成功问世,他倍感欣慰。


  作为众多珍本、孤本等一手文献的管理者,国家图书馆原馆长詹福瑞感慨地说:“十多年前搜集戏曲文献,尤其是孤本,相当难,可见这套书下了很大力气。”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郭英德认为,戏曲整理应该有一套自成体系的整理方法,《丛刊》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借鉴。


  包罗万端透视明代社会


  明代是戏曲文学的繁盛期,作为反映世俗社会生活的俗文学的代表,明代戏曲涉及当时经济人文、世态人情的方方面面,为文学研究、历史研究提供了切实可感的一手文献资料。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评论》编辑部编委、编审张国星指出,从内容上讲,戏曲涵盖了极其丰富、复杂的世间百态;从文化层面来讲,戏曲把中国古代文化的各个层面都涵盖其中,价值非常大,很多学科都会用到,《丛刊》试图努力再现明代戏曲历史全貌,并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取得了巨大的贡献,可喜可贺。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李简认为,《丛刊》的出版搜罗广泛,夯实了戏曲文献基础,从研究的层面来讲,《丛刊》的“前言”以一种平等和历史的眼光来看待这些材料,使读者清晰、立体地认识到了明代戏曲乃至明代社会生活的面貌。


  案头平庸难掩场上精彩


  不得不承认的是,《丛刊》所收的戏曲作品,有相当一部分在艺术上略显平庸,但仍不可谓缺乏价值,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戏台“活”的戏曲艺术的鲜活面貌。


  吴书荫着重肯定了《丛刊》所选“稀见”作品的价值。他指出,以往讲到的明代戏曲,都是汤显祖、孔尚任等几大家及其重要作品,明代中晚期的作品鲜少被提及,而这个时期正是明代戏曲艺术形式发生重要变化的时期。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所长王馗看到了《丛刊》中的作品所展现出的明代戏曲整体向民间下移的态势,认为它们在文学上或许偏于平庸,但并不能掩盖其舞台上的精彩。他指出,古典戏曲自有其传承脉络,古典戏曲的有些元素在民间的戏曲中一直传承,《丛刊》带给我们很多的跟活态戏曲相关联的线索。


  (编辑:夏木)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