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宾:李猛(北京大学元培学院院长、哲学系教授)
采访:樊丽萍(文汇报记者)
步入数字时代,知识获取的便利度大大提升。而今,很多人更习惯于通过信息检索寻求问题的答案。至于传统阅读,则因其费时又烧脑,让人感到越来越艰难。
正因如此,今天的学者尤其关注青年学子的阅读状况。“90后”“00后”都是互联网“原住民”,如果一代人的阅读习惯难以养成,阅读碎片化的趋势难改,阅读品质、知识品质每况愈下,他们的思维能力是否会受到影响,处于某种危险之中?
和不少学者对此忧心忡忡的看法不同,面对记者的提问,北京大学元培学院院长、哲学系教授李猛表达出一种少有的乐观。
记者:近些年,从一些大学图书馆公布的借阅排行榜来看,入围榜单、学生借阅量最高的书籍中,有不少是畅销类读物,如《三体》《盗墓笔记》《追风筝的人》等等,而经典读物则相对偏少。这是否可以视为当今大学生阅读能力下降的佐证?
李猛:这里面有些误解。在我看来,仅通过大学图书馆的借阅书目来判断在校大学生的阅读面和阅读能力,是远远不够的。
我也留意过大学图书馆公布的一些借阅榜单,其中有不少科幻文学、推理小说等畅销书籍。特别是,当这些书单被拿来和《利维坦》等国外大学生的必读书目作比较时,有些人就会生发出一丝担心,认为我们学生的阅读趣味或阅读能力不高。
但仔细想想,别说大学生,今天我们很多人对于一些常用的、希望反复阅读的书,可能更习惯去买而不是借,我们既可以买纸质书,更多时候可能看的是电子书。大学生最需要的书通常不是去图书馆借阅,而是买来放在案头。
据我观察,今天在校大学生的阅读量要远远超过之前的几代人。道理很简单,图书出版得更多,也更容易得到,许多课程的阅读要求在提高,阅读的途径也变得多元化了。除了纸质阅读,手机、平板和电脑上都可以阅读,我们已经步入了一个随时随地可以阅读的时代,大家的阅读量其实在上升。
曾几何时,书是很珍贵的,因为不易得到。我读大学的时候,有些好书买不到,大家会争相抄书、做读书笔记。现在,书籍已不再稀缺,几乎唾手可及。所以,阅读带来的愉悦感反而可能降低了。
记者:网上曾有一个热门讨论,有人说自己一年读了几十甚至上百本书,但感觉没什么用,能记住的很少。这是不是说,大家的阅读量可能上去了,但普遍陷入了“浅阅读”?
李猛:看的书多了,就一定读得浅吗?未必如此。从北大学生这几年的情况来看,无论是阅读的量,还是阅读的深度,都在明显提升。这应该与学校本科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有关。过去大家总是说,上大学,读理工科比较辛苦,文科则相对闲散安逸,但在北大,这种差别并不显著。许多人文社科专业的学生,与理工科同学一样繁忙。
不管是人文社科类、经济管理类,还是其他学科,我们很多课程的阅读要求不亚于国外大学,专业研究类课程有时会有更高的阅读要求。过去我们上原著选读或精读课,经常只是抽取书中一些经典段落来讲解和分析,但现在我们的学生多半会完整地阅读《理想国》或《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以求对一本书、一个人物的思想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把握。
北大学生的阅读状况虽不见得有很强的代表性,但其中折射出的一些变化则颇值得玩味:今天的阅读,更深入而系统了,更多地和每个人所从事的专业领域工作高度相关。也就是说,人们阅读的目的性更强了。相比之下,闲暇心境下、基于个人兴趣的阅读显得少了,从阅读中获得的乐趣也许不如从前那么高了。
记者:很多人认为,读书就是要学以致用。为什么您认为读一些和专业不直接相关的书更加重要?
李猛:一名哲学系教授阅读一本新出的哲学书,有时和他为了做菜而找一本菜谱,本质上没有太大区别。这些阅读具有强烈的目的性,出于工作需要,为了具体的生产活动。如今,大家普遍很忙,有多少人还能在业余时间抽空看看小说、读读诗歌、翻翻厚重的历史作品,并从阅读中加深对人性、对世界整体性的了解和把握?这可能才是我们需要重点关注的。
“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阅读的重要性就在这里。很多科学家都有类似的体验:在他们从事研究的过程中,除了专业领域的论文和书籍,艺术时而会带给他们以灵感。普通人也是一样,不管你有多聪明,你对世界的看法会受到你所在空间的局限,可能有一些对人生真正重要的问题,你从来没有思考过。这些问题,靠看一本如何理财或如何使用计算机软件之类的实用书籍是永远得不到答案的。但是,一些文学、历史或哲学著作会启发你,迫使你去思考这些问题。
为什么同样读一本书,不同人的感受不同?这跟一个人的阅读能力有关。有些人的阅读永远在一个层次上徘徊不前,而有的人则能借助有效的训练,提升阅读能力与水平。这就好比吃饭,有的人知识消化能力很强,可以从阅读中悟得更多思想。
所以,请尽可能在年轻时尝试阅读一些难啃的经典书籍,挑战自己的理解能力,丰富自己的感受力。有些书,若大学期间没看,可能一辈子也不会看了。阅读本来就是一件很个体化的事情,一本好书会开启一个人对世界和人生的全新理解,而好书时常伴有一定的阅读门槛。尤其是一些经典作品,作者在写作构架上呈现出的思维整体性与复杂性,对读者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理解力、想象力和整体把握力。大学应该提供必要的学术训练,帮助年轻一代提升阅读“消化能力”,从而引导他们通向更广阔的世界。
(编辑:王怡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