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裔美籍作家纳博科夫也许想不到,他的传世经典《洛丽塔》会在出版63年后引起中国网友的争论。2018年的最后一周,作家蒋方舟在“蜻蜓FM”的电台节目里为听众讲述并解读《洛丽塔》。她认为,洛丽塔本质上是一个道德故事,纳博科夫是要让读者看到一个恋童癖是如何为自己辩护的。蒋方舟的观点迅速引发网友关于文学道德性的讨论。
蒋方舟认为,90%的读者没能通过作者的考验,多数人都被书中主角亨伯特的深情叙述所打动,开始理解同情他,从而忽略了他的罪恶,对他网开一面。蒋方舟表示,纳博科夫写洛丽塔,根本不是想让我们理解一个恋童癖,理解人性的幽暗之处。相反,他是想让我们警惕这个“变态”。
蒋方舟的解读受到了不少网友的支持。“大多数恶人都有一套自己的完全能自恰的逻辑体系,在这种情况下,洛丽塔的勇气更显得珍贵”。网友HI-Viviani的评论在粉丝里很有代表性,获得了很多点赞。另一名网友Boring Tuzi Lisa表示,“有时候为了追求所谓的美和独特,人们会模糊善恶的标准”。
反对的声音也并未缺席。网友Zei Guoyi认为,蒋方舟过度强调道德,使得文学的艺术性在她的话语里被蔑视了。北京一家媒体则批评蒋方舟的解读是窄化的和单薄的。文中称,蒋方舟过度强调文学艺术的教化功能,纯粹从“劝善惩恶”的角度去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往重里说是对文学的冒犯。
“洛丽塔中的审美和道德的关系有着丰富的维度,蒋的解读远远不能体现纳博科夫的文学之思。”南京大学英美文学教授但汉松在微博上说。中国研究纳博科夫的专家、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马红旗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纳博科夫对亨伯特所代表的这种恶的谴责是小说创作的主题之一。对于文学的解读从来都是带有鲜明个人色彩的,而这也正是文学的魅力所在。
(编辑:夏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