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的景点地图、美食地图。但书香地图,您见过吗?
在北京西城,书香地图已经连续更新出版了4年。到去年底,地图上标识的各类阅读空间已更新到190多处,各色书店、图书馆、特色阅读空间的布局越来越密集。
把文化要素加载到地理系统中,这是西城区“书香西城”计划的创新尝试。按图索骥寻书香,正成为皇城根儿下居民生活的日常。
“屋头荼醾定过墙,满窗日色文书香”是中国人钟爱的书香意境,随着全民阅读的推广,如今的北京,恰似“满城日色文书香”。
书香地图连续更新出版
这份书香地图,走进西城区任何一家图书馆、书香驿站,都能领到。虽说只是份地图,设计得却颇为古雅——
泛着时光味道的褐色牛皮纸上,一面是手绘的西城行政区划图。街巷格局、极具特色的地标用俏丽的简笔画绘出,直观并且悦目。地图的主角——各色书店、图书馆、24小时自助图书馆服务点、特色阅读空间——用红、绿、蓝等不同颜色,在对应的街巷上标出。
另一面,则是西城区各类文化活动场所的全名单。地点、主营特色、联系方式,名单上一目了然。在2018年版的“书香西城阅读地图”上,书店就列了125家。其他还有博物馆、剧场、电影院等。
从2015年起,西城书香地图已更新了4版。在导航软件日益发达的今天,这份携带城市文化温度的纸质地图,从一面世就广受欢迎。
有人说,一座城市的文化氛围是否浓厚,一看书店分布多不多,一看市民的阅读兴趣浓不浓厚。所谓“以文化人,以文化城”,全民阅读的普及程度,是最直观最显见的标尺。
作为一座3000年古城的核心组成部分,西城自古阅读之风甚厚。其南部,也就是“老宣武”地区,过去会馆云集,文人举子荟萃,自然少不了买书淘书地方。现今的琉璃厂依然是笔墨纸砚、文玩字画的聚集之地。
大栅栏的杨梅竹斜街,民国时是“出版一条街”,书局林立,沈从文、鲁迅、郁达夫等不少名人曾流连其中。民国初年,北京诞生了三大公共图书馆——京师图书馆、京师图书馆分馆和京师通俗图书馆——也都在西城。
时光荏苒。在电子读物大行其道、网络平台冲击实体书店的今天,这种历史的传承接续,一度变得举步维艰。2014年西城区启动“书香西城”计划,旨在搭建各具特色的阅读空间,让市民重新走近阅读,感受书香浸润之美。
腾退文物嫁接阅读空间
西四南大街砖塔胡同口,万松老人塔畔,有一座“北京砖读空间”,这是“书香西城”计划启动后西城区扶持新建的第一家书店。书店规模不大,营业面积仅60多平方米,但每天却有1500人次徜徉于此,寻访北京的文化之源。
“当时建这个书店,有不少反对的声音。”西城区文化委主任孙劲松回忆起2014年初筹建“砖读空间”时的情景。之所以有反对声,是因为书店的位置着实特殊。——自元代起就矗立于斯的万松老人塔,可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政府花大力气好不容易腾走了围塔而居的大杂院住户,竟然要用来开书店?连部分文保专家都提出了反对意见。
但在西城区看来,让元代古塔与现代阅读空间叠加,不仅是文物的活化利用,更是城市深厚文化底蕴的直接呈现,值得一试。
2014年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北京砖读空间正式营业。这是一座以古塔为中心的四合院,占地350平方米。除了书籍展陈室、京味儿书房,围绕古塔陈列的各种老北京物件儿也蔚为大观。门板、门墩儿、老式的八仙桌、长条板凳、上百年前的北京地图……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镌刻着各种字句的门板,“礼乐家声远,诗书世泽长”“无事可静坐,闲情且读书”“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等老北京人刻在门上的家风,让人回味隽永,“经常有一大家子在这些门板前合影。”崔勇说。
崔勇创建的正阳书局,负责着砖读空间的日常运营。西城区免费提供场地,但要求正阳书局不仅仅是办成书店,同时还是一个图书馆,一个小型博物馆,把老北京的历史文化最大程度地传播开去。
“我们这儿主打的就是北京历史文化特色,藏书近四万册。不同时期、各领域的历史档案,书店里数我们这儿最全。”对此,崔勇颇有信心。四年来,走进砖读空间的,有寻根的已搬迁胡同居民,有搜寻珍贵史料的历史爱好者,有查找历史文献的写作者、策展人,还有寻找北京老菜谱的外国厨师……甚至有读者搬来了家中珍藏的旧书、典籍,通过砖读空间,传递给更需要的人。
有读者赞誉,砖读空间是一座“老北京的精神奢侈品店”。它的运营成功,为西城区文物腾退场所“嫁接”阅读空间蹚出了一条道路。
拓展全民阅读版图
继砖读空间,2015年西城区文化委联合中国书店,将复建后的雁翅楼打造成了一处24小时书店,作为“体现更多时代元素的公共文化地标”,主营古籍、文史、艺术、社科类的图书,文房四宝,还给顾客提供古籍修复等特色服务。
2018年9月,位于骡马市大街9号的林白水故居(复建)变身“椿树书苑”对社会开放。这座两进四合院内设有林白水展览馆、亲子阅读区、图书阅览室等,藏书大约1.5万册,主要面向周边居民。
除了文物腾退场所,西城区还想方设法在建设项目上搭载阅读空间。前门的北京坊在项目设计之初,区里就明确要求,北京坊里一定要有一家书店,并且是“北京最美书店”。PAGEONE前门北京坊书店由此孕育而生。这家书店面积2500平方米,共有3层。透过书店宽大的玻璃幕墙,一抬眼就能看到正阳门,视线在书海和古城门间流连,光是那种古今交错的视觉震撼就触动了不少来访者的心灵。
北中轴线上的地安门百货,在改造中同样为特色阅读空间预留了场所。正在进行业态升级的什刹海荷花市场,也为最美书店留下了“一席之地”。有清冽荷香、湖心月影伴读,将是怎样一种惬意。
除此之外,西城区还探索了更多的搭载路径:金中都公园的“第二书房”、白云驿站的书香阅读空间,搭载的是区园林管理中心的空间资源;天桥剧场、繁星戏剧村的书香咖啡厅,搭载的是剧场的经营场地资源;新开张不久的金融街书局,搭载的是金融街的商业楼宇资源……
甚至驻区单位,也成了西城区搭载公共服务的载体。位于宣武门外的中国新闻书店,是新华社下属的一家单位,原本只卖新闻传播领域的专业类书籍。2016年年底改造为综合书店后,西城区文化委主动找上门来,双方协商给书店挂牌“西城区特色阅读空间”,同时要求提供一定比例的阅读席位,并定期开展讲座等文化活动。在年度考核达标的基础上,西城区将以“以奖代补”的形式,给书店一定的资金补贴。
截至目前,利用各种搭载形式,西城区已挂牌特色阅读空间32家,“书香地图”上的阅读点分布越来越密集。
阅读成就新邻里关系
阅读空间有了,但如果没有创新的服务,门庭冷落的尴尬仍不可避免。
“读者是用脚投票的。”广内街道甲骨文·悦读空间经理张璟煜说。这家书店的制胜之道就是“死心塌地”服务社区。
甲骨文·悦读空间位于广内街道办事处行政服务大厅的二楼。寒冬,走进这家书店,温暖气息扑面而来。从书架到阅读区,到儿童活动区,每个角落都布置得温馨雅致。最吸引人的,是贴在书架旁的历次社区主题活动的照片。定格在照片上的一张张笑脸,让人心里暖暖的。
张璟煜介绍,3年来,甲骨文·悦读空间每周推出8-10场社区主题活动,形成了读书会、诵读会、生活会、故事会、观影会五大社区活动品牌;还策划了“当作家遇见书店”“当好声音遇见书店”“全家一起读国学”等系列活动。和西城区妇联共同组织的“书香家春秋”项目,把860多个家庭纳入到全家阅读、亲子阅读中来,在家庭中流通的图书达上万册。
“过去那些老街坊,经常是在楼道里碰见,在超市买菜碰见,现在经常在我们书店里碰见,就跟社区公共客厅一样。”书店员工自豪地说。
玉桃园社区的书香驿站,同样暖意融融。驿站只有36平方米,是用两个集装箱拼接而成的临时设施。里面的书架、图书、座椅等,全部来自社会各界包括本小区居民的捐赠。每天下午,这儿挤满了来上兴趣课的居民,还有看绘本、做作业的孩子。
66岁的高兴平是这儿的常客,每周四下午都会来学篆刻。他是山东青岛人,来北京帮着带孙女。初来乍到,难免感到孤独。因为这书香驿站,高兴平结识了一帮兴趣爱好相投的邻居,“去年重阳节我们一起包饺子,我包了170个呢!”
这种以书为媒,构建新型邻里关系、居民自我管理的书香驿站,在西城区已经发展了24个,居民共享图书达10万余册。
建设书香之城惠泽绵长
目前西城区有区级图书馆3家,街道分馆23家;24小时自助图书馆服务点8处;各种类型的书店125处;特色书香阅读空间32处。
当阅读体验变得唾手可得,将会给人,给这座城市带来怎样的影响?
位于长椿街东侧的城市复兴书吧,去年上半年悄然开张。店面很朴素,甚至都没有悬挂正式的招牌,但推门进去,却是闹市难觅的静谧和满屋的书香。书吧在原先“七小门店”的腾退空间上建设,呈狭长状,数千册图书整齐摆放在嵌入墙壁的书架上。年轻的女子,上了岁数的老人,各自手捧一卷,安静坐在书桌旁,享受阅读的欢愉。
这家书吧由城市复兴研究院发展中心运营,几名研究员每天轮流过来照应店面。29岁的邵宝成是当值店员之一。他发现,经常有等候公交车的路人,带孩子去附近宣武医院看病的母亲,接孩子放学回家的老人,会在这里歇歇脚,停驻片刻,无论是陪孩子翻看绘本,还是浏览体现城市规划、建筑之美的图书,都看得专注入谜。
“试想,如果这条街还跟从前一样,到处都是餐馆、洗车店,这儿的孩子长大了是什么样?如果这条街上多了几家书店,跟着大人经常进出、耳濡目染的孩子,将来又是什么样?”邵宝成感慨。
无论是一个人,还是一座城市,气质的养成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或许,建设一座书香之城,需要几代人的共同努力。但当阅读的习惯渗入血液,浸入骨髓,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都不可和今日同语。
在西城区,塑造城市精神的书香阅读计划才刚刚开始。去年底,西城区全民阅读推广中心正式成立。十三五时期西城要在全区15个街道每个街道完成3-5个特色阅读空间和书香驿站的布点。
西城书香地图
数说北京阅读
2018年北京市全民阅读综合阅读率为93.4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3.18个百分点
纸质阅读率
84.1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5.03个百分点
数字阅读率89.1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6.11个百分点
北京市居民人均纸书阅读量为11.74本,比全国人均纸书阅读量(全国为4.66本)高出7.08本
北京市居民年度阅读文化消费支出达1131.59元;年均购买纸质图书花费343.42元,较上一年度增长12.5元
北京居民日均阅读时长119.46分钟。其中,数字阅读时长90.95分钟,纸书阅读时长28.51分钟
(数据由北京阅读季领导小组办公室提供)
格调
一区一品书香绵绵
推广全民阅读,北京16区各有各的高招儿。在“一区一品”的设计框架下,北京的书香阅读活动这几年形式越来越丰富,参与推动的力量也越来越多元。书香,正日渐成为北京独具魅力的城市文化名片。
西城区形成了由2个公共图书馆、1个青少年儿童图书馆、23家街道图书馆为骨架支撑,32个个性阅读空间为特色,120余家实体书店为依托而构成的“书香网络”。朝阳区探索社会力量参与公共阅读服务的一个创新尝试就是打造“城市书房”,并尝试用网络直播手段推广全民阅读。海淀区采取与社会单位共建的方式,推出了“共享书房”。共享书房图书由海淀区图书馆购买,只供阅读,不对外出售,以求最大限度覆盖阅读人群。
连续开展8年的“北京阅读季”,把全民阅读活动纵深推广到各个领域。2018年的北京阅读季围绕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推出了“春诵水、夏阅山、秋览城、冬读人”四季主题阅读。“换书大集”、线上读书会、名家面对面、文化行走等特色活动,让越来越多的市民沉浸阅读,感受书香的韵味。
实体书店则获得政府真金白银的政策支持。今年,北京市财政对实体书店的资金扶持将达到1亿元。除了图书馆和书店,电影院、商场、医院、银行、园林等场所都将跨界与阅读联结,成为方便市民阅读的特色空间。
底蕴
“邂逅”纪晓岚
西城区宣武门以南,大致原宣武区范围,历史上被称为宣南地区。明清时期,宣南士子云集,书市也相当兴盛。
明代书市主要集中于内城,清初,书市外移至慈仁寺。慈仁寺前临广安门大街,是清初外城重要的集市场所。士人多来此购书,留下了不少诗文。
慈仁寺书市衰落后,琉璃厂书市兴起。这条乾隆年间发展起来的书店街,是宣南最代表士人文化景观的商业设施。据记载,琉璃厂书店街的发展契机是清朝大规模的修书活动,尤其是乾隆年间《四库全书》的编撰。当时主持《四库全书》编撰的纪晓岚,住在虎坊桥一带,也经常去琉璃厂淘书。四库全书馆的馆臣们,更是经常手持书单到琉璃厂书店寻找底本。
在巨大需求的推动下,琉璃厂成为全国性的图书流通中心,各地图书流向京师。当时宣南有名的学者几乎都要去琉璃厂观书、购书。清代李文藻撰写的《琉璃厂书肆记》中记载,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琉璃厂书肆已颇具规模,主要店家有声遥堂、嵩口堂、名盛堂、带草堂、同声阁、文化堂、文绘堂、瑞云堂、博古堂、京兆堂等30余家。
历经300年沧桑岁月,如今的琉璃厂仍是北京一条著名的文化街。荣宝斋、茹古斋、萃文阁、一得阁等许多著名老店,以及中国最大的古旧书店——中国书店坐落于此。时代在变,这条老街的书香气息没变,依然吸引着众多爱书人来此流连。
(编辑:王怡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