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互联网飞速发展,报告文学如何“拥抱”大数据?全国报告文学理论研究会执行副会长张立国认为,报告文学也要与时俱进掌握运用大数据。
首先,对报告文学的价值判断,时效性是首当其冲的重要指标。时效性越强,新闻性越大,其正义力量越强。然而报告文学在一定程度上很难追赶新闻报道的新闻性。那么就需要作者凭借生活经验、创作经验和敏锐嗅觉,对可能发生的事进行预测性报道,这离不开通过大数据的分析对事物的发展规律和趋势把握,写出超越时空限制的惊人之语,从而强化报告文学的时效性。
同时,大数据有一个隐含的重要取向,即在于通过大数据搜寻,发现我们在常态思维下没有发现的问题,唤起公众对一些原本无意识的问题的认知,并通过数据增强其论证的可信度。譬如,在人际关系中究竟是冷漠占主导地位,还是关爱占主导地位?啃老族究竟有多少人?这些问题通过走访调查只能解决典型案例解析,很难解决报告文学的社会价值问题。通过决定选题的大数据搜寻,在数据逻辑中就能更好、更准确地把隐性的社会问题揭示出来。
其次,通过大数据发现异质性。异质性在报告文学创作中具有较高价值,主要讲在常态思维下找到非常态却能直达本质的东西,以彰显报告文学批评的敏锐性。通过大数据分析先找出事物发展的异常值,再从异常值中挖掘出具有新闻价值的人和事。
“但文学报告不能过于依赖大数据。”张立国认为,当下报告文学所犯的最大毛病是直接大量下载,然后拼接成文,使文章变成资料库,失去了报告文学应有的意义,失去了报告文学的鲜活性。凡是从网上下载的资料,都不具有新奇性,都是第二性的东西,只有作者深入生活,自己挖掘出来别人不知道的东西,才是第一性的东西,才具有新鲜性、新奇性或者新闻性。
(编辑:王怡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