害羞:对他人和社交活动感到焦虑
害羞或许是一种心理障碍,是一种社交焦虑症,它具有同最严重的身体缺陷一样的致残性,而且它带来的后果可能是毁灭性的。
1. 害羞的人很难接触别人、结交朋友或是享受可能很美好的经历。
2. 害羞的人无法维护自己的权利,不能表达自己的观点和价值观。
3. 害羞使别人难以对你的优点做出积极的评价。
4. 害羞会唤起人本能的警觉性,使你过分关注外界对自己的反应。
5. 害羞使你无法清晰地思考和有效地交流。
6. 害羞总是与挫败、担忧和孤独等消极情绪相伴而生。
害羞最重要的表现之一就是害怕人,尤其是害怕那些不知为何会让自己在情感上受到威胁的人,比如新奇而又不确定的陌生人、权力在握的权威者、可能与你甜蜜邂逅的异性。的确,每个人都会使乔治和本章开篇故事中提到的那个 4 岁小孩感到害怕,他们就是极其生动的案例。但其实,我们的生活里每天都有各种各样类似的问题。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去参加一个很热闹的聚会,你只认识女主人,而她不在。有人问你是谁,你却紧张得不知道该说什么。或者你加入了一个小组,组长很高兴地建议大家都介绍一下自己,说说自己的喜好,以便更好地互相了解。于是你很快就进入了自我排练状态:“我叫……(真是该死,哦,对了)……菲利普· 津巴多,我是一个……一个……人(还不够具体的,为什么不说我喜欢看电影呢?)”重来一次,不说个人爱好了:“我是……,呃……!” 这种经历非常常见,如果你也经历过,那么即便你不害羞,至少也能体会到害羞者所经历的痛苦了。
虽然害羞会产生消极的后果,但它是可以克服的。而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害羞,然后再制订计划来克服它。
害羞是一个模糊的概念,研究越细致,就会发现它的种类越多。所以,我们只能尽可能多地了解什么是害羞,然后再考虑怎样克服它。根据《牛津英语大词典》的记载,历史上最早使用“害羞”这个词的是盎格鲁–撒克逊人的一首诗,该诗写于公元1 000年左右,在这首诗中,害羞的意思是“很容易害怕”。 说一个人很“害羞”,就是指他“因为胆小、谨慎或不信任他人而难以接近”。
害羞的人通常很谨慎,不乐意遇见某些特定的人或事。他们谨言慎行,不妄下断言,胆小而又敏感。害羞的人也可能生性孤僻、保守、不自信,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他们甚至可能会被认为是可疑、品格不端、内心阴暗的。《韦氏词典》 则将“害羞”定义为“对别人的出现感到不自在”。
然而,这些定义似乎并没有加深我们对害羞的了解。因为对不同的人来说,害羞有不同的含义,没有哪一个定义足以说明所有问题。害羞会对人产生一系列的影响,从轻微的不自在,到莫名其妙地对人感到恐惧,再到极端的神经质,这是十分复杂的。为了更好地理解这种现象,我们对将近5 000 人进行了斯坦福害羞调查(Standford Shyness Survey)。
1. 现在你觉得自己是害羞的吗?
A. 是 B. 否
2. 如果你回答了“否”,那你是否觉得在生命的某段时间里自己是个害羞的人?
A. 是 B. 否
在调查中,我们有意识地没有对害羞下明确的定义,而是允许每个人采用他自己的理解和定义。首先,我们让被调查者自己决定是接受还是拒绝害羞的说法,接着,我们探究他们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决定。我们询问他们是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情景以及想法、感情、行动和身体特征会使他们感到害羞。
通过研究,我们得出了一个最基本的结论:害羞是人类共有的一种特质,具有普遍性和人群分布广泛性的特点。在接受调查的人中,超过80% 的人表示,在他们的生命历程中,自己曾经经历过害羞,正在体验害羞,甚至是经常感到害羞。在接受调查的人中,超过40% 的人认为他们现在是害羞的。这意味着我们每遇到10 个人,就会有4 个人正在体验、经历害羞,也就是说,有8 400万美国人会觉得害羞。
有些人一直在受害羞的困扰。例如,在接受调查的人中,有25% 的人说他们长期处于害羞中。在这些人中,仅有4% 属于非常害羞的人,因为他们对害羞的定义是: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面对任何人都会觉得害羞。
不同的文化对害羞有不同的理解,害羞也会因人而异。但我们的研究发现,所有参加调查的小组中,都有超过25% 的人认为自己目前正处于害羞中。值得关注的是,初中女子组和东方学生组中,正处于害羞中的人的比例竟高达 60%。除此之外,研究发现,非常害羞的人占到受调查总人数的2%以上。 而来自日本的研究数据显示,非常害羞的人高达10%。
为了确定自己是否是真正的害羞者,参与调查的人将他们感到害羞的发生频率作为标志。超过30% 的人至少有一半的时间会感到害羞;超过60%的人只是偶尔觉得害羞,但他们认为这种偶尔的害羞已经足以说明他们是害羞的人。比如说,有的人可能只有在演讲时会感到害羞,但对于必须站在公众面前发言的学生和商人而言,这已经足以造成严重的影响了。
在参与调查的人中,认为自己不是害羞者的人的比例低于20%。虽然每个人对害羞都有不同的理解,但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害羞并不单单是个人的人格特质。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大多数人认为,在某些特定的社会情境中,自己也会脸红、心跳和焦躁不安,这些反应恰好也是害羞的特征。换句话说,特定的人和特定的场合会使他们与害羞者有同样的想法、感受及行为。不过,这种情境型害羞者并不认为自己是害羞的人,而是将这种感受当作在某种特定情境下的一种不适感,正如突然走进一间全是陌生人的屋子里一样。对自认为是害羞者的人和把害羞作为特定情境的反应的人进行区分十分必要。
害羞具有普遍性,这句话听起来有些危言耸听,但我们都是以扎实严谨的数据调研作为基础的。在对美国人的抽样调查中,只有 7% 的人说他们从未感到过害羞。同样,在其他文化中,也只有少数人说他们从未感到过害羞。
害羞的不同状态:从偶尔焦虑到无法社交
尽管我们仍然不能对害羞下一个准确的定义,但我们对害羞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并且了解了害羞存在的普遍性。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害羞对不同人产生的不同影响,揭示出害羞这种复杂的心理现象。
害羞跨越了广泛的心理学范畴,它可以表现为在众人面前偶然的不适,也可以表现为摧毁人的正常生活的创伤性体验。对一些人来说,害羞是他们选择和偏爱的生活方式;对另一些人来说,害羞则意味着难以言喻、无法解禁的终生痛楚。
有些人认为,当与书本、思想、客观事物或大自然相伴时,他们会感到无比惬意比如作家、科学家、发明家、护林员和探险家,相比社交频繁的社会,他们更喜欢纷扰较少的世界。他们大多性格内向,更喜欢独处。对他们而言,与人交往没有多少吸引力,就像葛丽泰· 嘉宝(Greta Garbo)一样,他们宁愿享受孤独。又比如说梭罗,他在瓦尔登湖畔孤寂的生活,正是他个人独具魅力的生活方式与人格特质的体现。
即使是在害羞这一小小的范畴之内,从那些可以在必要时与人交往的害羞者,到那些在基础人际交往方面存在困难的害羞者,他们之间的害羞也是有等级区分的。对于在基础人际交往方面存在困难的害羞者而言,无论是与人交谈、在众人面前演讲,还是从容地举办一次正式晚宴,都是巨大的挑战。
大多数害羞者在害羞这一范畴中都处于中间状态。他们在特定场合下、与特定人相处时,会有一种被胁迫感和力不从心的感觉。这种不适足以扰乱他们的社会生活,阻碍他们的行为,使他们表达困难,不能说想说的话、做想做的事(参见图 1-1)。
这种焦虑不适可以表现为脸红或更明显的窘相。正如一位商界经理人描述的那样:
33 年来,我一直都会过分地脸红,而这正是害羞的标志。尽管通过努力和坚持,我成为行政主管,获得了拥有数家银行的大公司副总经理助理的职位,但害羞综合征耗费了我太多的精力,而这无疑阻碍了我向更高的职位发展。
这种焦虑不适还会通过隐藏的攻击性行为或冒犯性言语体现出来。正如一位作家所说的:我总是打断别人说话,或者自己挑起话端并喋喋不休地说,这显得很愚蠢和无知。我装作毫不在意他人,同样,其他人也忽视我的存在。正是在公众面前的内在恐惧,使我变成了无人问津的“壁花”。
旧金山有一位律师叫梅尔文·贝利(Melvin Belli),以在法庭上的巧辩而闻名。但是他说,他经常会害羞,而且会很体面地掩饰自己的害羞。
因为害羞,所以害怕别人,进而可以产生不同的反应。所以,一个人的外在行为并不总是能准确地反映他是否是害羞的。害羞经常会对人们的行为产生影响,但并不一定是直接或明显地发挥作用。换句话说,不论你在公众面前表现得如何,当你认为自己害羞时,你就是害羞的人。
处在害羞范畴中间状态的那些人,他们害羞的原因是缺乏社会技巧或对自己没信心。有些人严重缺乏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社会技能。他们不知道如何引起话题,或如何在课堂上提问。因为缺乏自信,有些人即使知道正确答案也不会举手回答问题。同样,一些聪明的人也会因为没有自信而错失良机。有一位女士就因为缺乏自信而放弃了自己喜欢的法律专业。
九月,我开始学习法律。在司法部的考试中,我得到了很高的分数,学院的考试我平均分为3.94,接近A 等,我可以毫不费力地进入三所法律学校学习。但是,在第一学期还没结束的时候,因为太害羞,我选择了退学。在课堂上,我感觉很不舒服,即使对功课做了充分的准备,我仍然害怕被老师提问。害羞使我无法正常学习,最后只能退学。
当一个人的害羞走到极端状态,可能会表现为因为无法抑制对他人的害怕而感到习惯性害羞。无论何时,只要在众人面前做事,他们就会极端畏惧,无可救药地被焦虑控制,以至于唯一的选择就是躲避和逃跑。这种极端害羞的表现不只会出现在学生和年轻人身上,也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自动减弱或消失。
一位64岁高龄的女士说道:我的一生都在害羞中度过。直到几年前我才相信,在别人眼里,我有成为一名好妻子的资格。我总是对自己不满,认为自己不够好。我不能与人自在地相处,社交能力也很弱,从来不知道该如何招待丈夫的朋友。我害怕自己不够好,运动细胞也很弱,用一句话说就是:我害怕一切。结果自然是可想而知的,我没有朋友。我被遗弃了,没人喜欢我,甚至我的丈夫也不喜欢我,最终他和我离婚了。
那些处在最严重的害羞状态的人,他们的害羞可能会转化为神经衰弱。这种精神瘫痪的后果是抑郁,更为严重的还可能会导致自杀。在一个有关害羞的电台访谈节目中,一位自称为“依旧年轻迷人”的50 岁女实业家进行了自我剖析: 我很孤独,除了信念,我一无所有。我生活在没有朋友的孤独世界中。我曾多次被欺骗,生活留给我的,只有痛苦和不幸。我孤独地度过各种假期,那是一段段十分令人沮丧和痛苦的时光。我越来越害怕各种节假日,因为每到假期,我的孤独感就会加剧。当看别人都有亲人和朋友相伴时,我总是会想结束自己的生命,但我又没有勇气去做。
对于以上这些处于害羞各个阶段的人而言,害羞是个重要的问题。它不是只有一点点烦人,也不是小小的混乱,而是一个真正的严重的问题。
害羞是由什么引起的?
心理学家、精神病专家、社会学家以及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者都尝试回答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有些人会在社会交往中感到害羞?”对于这个问题,不同学派之间有着迥然不同的解释,而这也为我们理解害羞提供了多种可能性。
1. 人格特质学派认为,害羞是一种遗传特质,就像人的智力和身高一样。
2. 行为主义者认为,害羞者只是没有学会与其他人交往的社交技巧罢了。
3. 精神分析学家认为,害羞是个体潜意识中内心激烈冲突的一种外在表现。
4. 社会学家和一些儿童心理学家认为,在社交中感到害羞应该得到大家的理解, 因为社会环境使很多人都会害羞。
5. 社会心理学家则提出,害羞者是在社会生活中被贴上的标签——自认为害羞,或被别人认为害羞。
可以确定的是,这5 种观点并不能涵盖所有关于害羞的解释。比如,一位作家就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观点,认为害羞是因为人们缺乏对财富的渴望。每种解释都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害羞。正如对害羞的定义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一样,对于“为什么有些人会在社会交往中感到害羞”这个问题,同样也会有不同的答案。
人格特质理论认为害羞是基因和遗传的结果。
所有病态害羞的人都有神经质的特质,他们通常出生于有精神病、癫痫、偏头痛、抑郁症、心绞痛、怪癖症的家族。在没有其他线索可以证实害羞来源的情况下,我们更加确定——害羞源于家族遗传。
伦敦的一位内科医生提出了一种合理却很悲观的观点:在社交中感到害羞的父母通过基因将害羞遗传给了自己的孩子。
心理学家雷蒙德· 卡特尔(Raymond Cattell)是现代“天生害羞”理论的提出者和超级支持者。他认为个体的人格由不同的基本特质聚合而成,而这些特质可以从问卷调查的统计分数中获得。通过检测,每一项特质都会有一个分数,根据每项特质的分数就能建立个体的特质模型。然后,研究者通过比较父母和孩子在某一特质上的得分来判定人格是否有遗传性。在划分个体特质时,卡特尔采用了纸笔测试的方法而不是观察法。
1. 当到达一个新的地方时,你是否很难交到新朋友?
2. 你是一个健谈或喜欢口头表达的人吗?
这两个问题其实是相近的,只是以不同的方式呈现了出来。对第一个问题回答“否”和对第二个问题回答“是”的人会被评估为H因子偏高。H因子包括两种特质,即H+ 和 H–。H+ 型的人在面对生活中的挫折时会表现出坚忍、耐受性强和果敢的特质。罗斯福总统和丘吉尔首相就是 H+ 型的两个典范。
相反,H– 型的人在面对挫折时会表现出高度的脆弱性。H– 型常被称为反应敏感型,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害羞。H+型的人可以承受来自内心与社会方面的压力与打击,而同样的压力和打击却会在无形中使H–型的人身心疲惫或倍感压抑。埃米莉·迪金森(Emily Dickinson)和发明家亨利·卡文迪什(Henry Cavendish)就是H– 型的典范。根据卡特尔的理论,“法官、神父、编辑、农夫,还有那些为人提供职业复健服务的从业人员都是 H– 型的人”。
有趣的是,H–型害羞者天生就比无畏的 H+型人敏感,且易于唤醒其紧张状态。高度的敏感使害羞者容易从冲突和威胁中退出。卡特尔提出,由于H 型人格具有遗传性,所以在人的一生中,这一特质并不会因生活事件而改变。 但是,他也提出,极度敏感的害羞者是天生的自我治愈专家。然而,这种人格特质理论并没有告诉我们人为何害羞以及如何治愈害羞。如果根据悲观的人格特质理论来说,那就根本不用尝试去治疗害羞,因为它是无法治愈的。
新生儿在心理和行为方面有显著的差异,他们对噪声、光亮、疼痛、温度有不同的敏感度;有些很爱哭,另一些却能安静地睡觉。但是包括卡特尔在内,没有一个人敢预言,这些不同会预示着哪个婴儿以后会害羞,而哪个不会。
人格理论家假设新生儿的害羞是可以测验的,H+ 型和H– 型人的心理差异非常显著。根据这个假设,他们认为,个体的敏感、焦虑、害羞特质是可遗传的。不仅如此,因为害羞是天生的,所以很多害羞者无法采用系统脱敏的方法治愈自己的害羞。那些高度敏感、天生害羞的人或许终其一生都在等待害羞的自愈,但事实上,这几乎是不可能的,正如戈多不可能按时到达一样。
害羞者难以逃脱的困境:陷入人际关系窘境
假设你是刚被关进战争集中营的一名囚犯,你有一个精妙的越狱计划,但是需要几个人配合执行,所以你要找到几个可靠的帮手才能成功出逃。由于担心有告密者存在,实施计划困难重重,因为你必须把赌注押在别人身上,如果不幸看走眼并泄露了机密,那么等待你的将是更加悲惨的命运。你会冒险,还是会放弃越狱计划,继续默默忍受牢狱之苦?
这个假设的场景展示了人际关系的窘境。正如案例中的囚犯一样,做出判断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人们身上没有贴着“你完全可以信任我”“你可以部分信任我”“千万别信任我”这样的标签,所以只能依靠当时的情境、思维状态以及以往的经验做出主观判断。
遇到陌生人时,我们通常依靠可察觉的信息进行判断,比如外貌、肢体 语言、开放或封闭的姿态、放松或紧张的表情、微笑和握手传达的信息、声音反映出的情绪,以及对方的明显回应等。
这种场景通常也是个人兴趣的晴雨表。因为出席某种场合的人可能会隐藏其真实意图。例如,一些人参加晚宴是为了展示自我而并非为了品尝美食或交友,“来这里是为了表现我的聪明和其他人的愚蠢”;有些人会去酒吧玩自己的小把戏,“我来这儿只是为了悄无声息地制造点小麻烦,并不是为了交友或别的目的” 。
这些例子都表明,对一个陌生人或熟人敞开心扉是要承担风险的。当我们决定和一个人交往时,都期望从对方那里得到回报,或者至少能得失平衡。在全力以赴做一件事之前,我们会估算时间、金钱和机会成本,比如:“她值得我花一小时乘地铁去布鲁克林吗?”“他虽然很有魅力,但值得我先表白吗?”许多人的答案是:“不值得为了碰运气而遭受损失。”
习惯性害羞者十分清楚这个决策过程,因为他们很在意自己是否被接纳。即使两人的关系正处于上升时期,他们依然会生动地想象与对方相处遇到困扰时遭受的恐惧与不安,而且通常会过分关注此类想象。下面是一位21岁女性的内心独白。
我非常害羞,当我开始了解一个人并与他频繁接触时,我的行为和思想往往背道而驰。如果真的对某个人感兴趣,我就会和他保持一种朋友关系,并努力让自己看起来对他漫不经心,所以我和别人第一次约会时都是心不在焉的。我知道这是自我防御的反映,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现,也是害羞在背后作祟。
害羞者往往会陷入人际关系的窘境:内心渴望与人交往,却表现得漫不经心。他们宁愿选择孤独,也不愿承担被拒绝的风险。事实上,只有承担交往的风险,才有可能建立生活中重要的人际关系。
研究显示,当处于危险境地时,比如在一架被劫持的飞机或一艘即将沉没的轮船上,人们会在第一时间与周围的人联系,比如向附近的人大喊:“老头儿,没看见我快淹死了吗!快扔件救生衣过来!”
人在感到不安的时候倾向于独处。在耶鲁大学一项关于口腔敏感度测试的研究中,研究者要求被试吮吸婴儿奶嘴或自己的手指,在做这些婴儿口腔期行为时,被试通常会表现出明显不安。所以,当被问及是选择一个人做还是与其他人一起做这一行为时,他们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前者。
大部分人在面对焦虑不安时之所以会选择独处,是因为他们担心自己可能表现不佳。他们可能会想:“别人肯定会猜我为什么要吮吸手指。”“我行为异常,别人会怎么看?”由于害羞者总是认为自己的表现不妥,所以他们通常会选择独处来避免臆想中的被嘲笑。在自我防御的同时,也失去了获得反馈的机会,从而深化了自己的害羞情结,认为“因为太害羞了,所以我不能与别人交往”。
在自助餐厅聚餐时,这种自我防御式的选择孤立表现得尤为明显。自助餐厅聚餐通常以许多人坐在一起聊天为主,而大部分害羞者会提前或延迟享受美食,因为这时周围的人比较少。为了避免与人交流的尴尬,他们通常会选择桌角的位置,或干脆把身边的椅子拉开,有时甚至会在旁边的椅子上放一件衣服暗示此位已被占。当身旁有人时,他们一般会埋头看书或读报。如果有人愿意与其交谈,他们会在嘴里塞满食物以避免继续谈话。这些都是害羞者避免与人交谈的有效方式。
进一步说,许多害羞者其实很乐意加入邻桌的聊天闲谈和愉快说笑。实际上,即使他们谢绝了邻桌的邀请,还是会为没有分享到这种快乐而懊恼万分。在接到他人真诚而温暖的邀请暗示时,害羞者往往会有大胆的举动。但对那些特别害羞的人而言,只有在接收到更强烈的信号时,他们才会有所回应。当然,邀请者也要慎重行事。
害羞,会导致严重的社会问题
在美国,大约有900万酗酒者。约有1/5 的人与酒鬼生活在一起,并且这种状况已经持续了10 年或者更长的时间。我们常常责备酒精过量会缩短我们的寿命,但在过去的时间里,来自不同文化的人们对这种可以调节心情、带来快乐并使人陶醉的物质真是又爱又恨。现在,有更多的人开始适量地饮酒,其中很多酒龄还比较长,人们以此来宣泄生活的压力。所以,喝酒带来的社会和经济影响也越来越广泛了。
1971 年,有一个向国会递交的报告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更确切地说,酗酒是人们在所处的环境里,对生理、心理和社会因素的一种综合反应。我们不能说过量饮酒一定会带来怎样的问题,但有明显的证据显示,酗酒及其引发的相关问题酿成了许多悲剧性后果。
酒精能够让人们释放压抑的情绪,就像新闻工作者吉米· 布雷斯林 (Jimmy Breslin)指出的一样:我们应当开始正确地看待饮酒。如果有些地方的法律禁止人们 表达情绪,或者禁止人们释放压力,那么饮酒就不再是一种消遣娱乐,而是成为一种生存需要了。
一些专家认为,害羞的人想要克服无能感,被别人接纳,并成为社会群体中的一员,而这常常直接与饮酒特别是酗酒联系在一起。大卫·海姆斯博士 (Dr.David Heims)曾评论道:
很多人都是因为感到自己社交能力不足而开始饮酒,这是大家普遍会选择的一种安全的方式。但他们从来不把自己的这种感觉看作害羞的表现,而是会用诸如“受惊吓”或“对人感到恐惧”这样更具戏剧性的词来做借口。他们害怕释放自己,害怕一旦这么做了会被别人排斥,于是开始借酒浇愁。
弗雷德· 沃特豪斯(Fred Waterhouse)以前是一个酒鬼,现在是马萨诸塞州旅途之家委员会的主任,他与我们分享了自己的经历。他的害羞与酗酒之间存在一系列微妙的关系。
我喝酒是为了寻找成熟感和与同事平等的权利。当端着酒杯时,我相信自己是一个更有魅力、更健谈、更耀眼的人。当然,实际上酒精更放大了我能力的不足,但作为一个害羞的酗酒者,我不顾一切地想要弥补,想要在他们的社会群体中被接纳、被认可。在戒酒后,我发现我的性格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我相信,其他害羞的人也可以在戒酒后找到克服害羞的办法。害羞以及能力不足并不是无法改变的特质,我们可以靠自己的力量改变它,而无须借助于酒精这样的辅助产品。
另外一位酗酒者曾这样解释:我在嗜酒者互诫协会遇到的酒鬼都有着病态般的害羞。当我思考这是为什么的时候,我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冲击,因为我自己也是一个酒鬼。喝酒的时候,我完全处于无意识状态。过度地饮酒让我忘却了自己应负的社会责任。但我怀疑人们之所以酗酒,或许是因为害羞。
害羞的青少年开始饮酒,通常是为了适应同龄人所带来的社会压力。他们希望自己被社会的大家庭接纳,而不是被看作异类。“我想融入主流社会”,一位上了年纪的害羞女性这样说,她已经酗酒好几年了。她接着说道:“我不想显得另类,被注意、被孤立、被算计。”
当开始酗酒后,他们反而失去了先前的社会地位。因此,他们不得不去寻找新的地方、新的朋友一起喝酒,一起证实他们那种无价值的感觉。成年人想找到新朋友向来很困难,对于害羞的酗酒者而言,如果没有一点酒量,那就更是不可能的事情了。最初,他们饮酒是源于对被他人接纳的需求和被社会拒绝的恐惧,但酗酒的直接结果是,他们真的被社会抛弃了,成了别人眼中另类、低能和劣等的人。
或许,对害羞酗酒综合征最强有力的解释来自我的一个亲戚。她最近才认识到自己是一个酗酒者,并且正在努力戒酒。
由于我们格外关注爱与被爱、接纳与被接纳,而正是这种关注令我们沉迷于酒精。我们有各种各样的恐惧,每天都想象着天塌下来的各种方式,又希望不会砸在自己脑袋上,事实上,它砸在了需要我们为之负责的人身上……不管是已经戒酒9 年的男人,还是上周刚刚戒酒的女人,我们每个人都不得不承认,不管为什么会接受酗酒这种方式,和滴酒不沾的时候相比,当喝一点酒的时候,我们会更爱自己,别人也觉得我们更有魅力,更可爱、性感。问题在于,喝多少才叫够呢?酒精能给我们别的东西所不能给的。事实上,酗酒降低了我们的自我意识,使我们徘徊于道德底线的边缘。这条界限也让我们和正常人保持了距离。一个酒鬼在清醒时就像是戴着一副面具,他在酒精中寻找怎样释放自己,而他真正想要的不过是几个小时安静的睡眠罢了。那么,为什么酒精对他们的诱惑如此大呢?因为酒精能带给他想要的。
从我们对害羞的研究中可以看出,害羞的人常存在一些个人问题,比如酗酒、不愿主动寻求别人的帮助。因为要去寻求别人的帮助,至少需要一些社交技能、一个现实的自我评价、一些有目的的行动,以及能接受被当作异类或者无能的人。而这每一个都是长期害羞者的典型问题,会阻止害羞者使用可用的资源。嗜酒者互诫协会和其他团体治疗小组的成功之处或许就在于,面对那里和自己有相同情况的人,人们不会像面对那些穿着干净的专业医生和护士时那样害怕。此外,对于害羞酗酒者而言,这些治疗团体常常会成为重获生活中 早已失去的社会联系与肯定的来源。在这里,想要戒酒,第一步是承认你是个酗酒者,第二步是向他人寻求帮助。
在这里我讲到许多人因害羞而酗酒,但这一结论还需要得到更多缜密数据的支持,而不是个案研究和专家观点的支持。一些研究数据有希望证明这一点。如果这种关系确实存在,那么,想要帮助害羞的酗酒者戒掉酒瘾,就先要帮助他们克服害羞。
掌控真实的你和角色中的你
害羞者通常很关心他们的行为是否真实地表达了自己。但就像一个好演员一样,每个人都应该能把握真实的自己和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用行为说话, 反过来,行为也能表达自己。
我发现有一种可以使害羞的人不必亲自尝试行动却又能行动起来的方法,那就是角色扮演。你可以扮演一个指定的角色,例如害羞调查的“采访者”, 甚至极度害羞的人也可以塑造出令人折服的人物形象。害羞的人能够走出害羞、忸怩和敏感而扮演好角色本身。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不会太敏感,因为真实的他们并不会被关注。有了剧本、背景以及设置好的角色,他们就完全可以摆脱困境。“管他呢,不管发生什么,我又没什么损失,为什么不去扮演呢?”
您好,我正在为斯坦福大学的害羞项目做一项调查。我想了解您对于您所完成的害羞问卷的看法,您什么时候方便,我们谈谈吧,大约需要15分钟。好的,谢谢。那我星期三晚上7 点来拜访您。顺 便说一声,我的名字是罗伯特·罗勒佩尔,非常感谢您的合作。
从类似这样的文字剧本开始,学习班里害羞的学生做了近百个访谈。作为采访者,他们不仅能接听平时令他们感到很恐惧的电话,而且还很享受这个过程。很多访谈竟持续了一两个小时,并且最终以一项未经事先计划的社交活动而结束,例如散步或喝咖啡。对有些人而言,是角色让他们与他人有了最初的接触,甚至发展出友谊。他们超出了角色的要求,并且将这个角色与 其他角色融合,就像有些心理学家认为的那样,这些角色共同组成了“真实的自己”。
专注于你的角色进而达到忘我境界,这是角色扮演的另外一个特征。乐队指挥劳伦斯·韦尔克(Lawrence Welk)讲述了他害羞的发展过程,以及进行角色扮演如何使得他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
童年时的一场大病和一个大手术迫使我错过了整整一个学年的课程。于是,在下一个学期回学校时,我发现自己比同班同学都高一头,这使我确信我的确是父亲口中的“傻大个儿”。这段经历加重了我的自卑感,此后不久,我变成了一名四年级的辍学生。
我成长于一个德语家庭中,21岁离开在农场的家后,我很快就深刻地意识到自己说话带有浓重的口音,我害怕在公众场合讲话。我非常喜欢演奏手风琴,无论参加晚会的人有多少,我都暗暗地希望有人会要求我演奏。事实上,我很害怕人群,面对人群时,我常常觉得能钻进一个洞里就好了。
一个叫乔治·凯利的人在很大程度上帮助了我克服害羞,重塑自信。乔治有一个小杂耍马戏团,他给了我一份工作。他向观众介绍说我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手风琴演奏家”,很显然,这不是事实。另外,他还把有关艺术表演的经验都教给了我。
当我第一次成为自己乐队的核心时,我已经掌握了取悦观众的方法,但一想到要与他们交谈,我依然感到害怕。有勇气作为一个乐队领导者在舞台上说出第一句话,这花了我20 年的时间, 而这句话只是“一、二,开始!”
在电台以及后来在电视上,我发现自己在与浓重的口音、有限的教育等多种障碍做斗争,长期以来,这都使我害怕在公众面前讲话。当我第一次签署每周一次的电视节目合同时,制片人的话几乎要把我吓回农场去,他们说有可能让我做电视主持人,我的反应是“你在开玩笑吧”。
随着时光的流逝,我做了26年的电视节目主持人,无数次地谈论美国病入膏肓的社会,加上许多次代表我的图书出版商公开露面,我相信自己已经丢掉了很多害羞感。至少我已经在一定 程度上能做到面对人群泰然自若,就像在我的乐队或公司好友面前一样可以应付自如。当然,也许你会说,在帮助我克服害羞的问题上,我的事业发挥了不可磨灭的重要作用。
在过去的50 年里,我成功地克服了一些害羞感,我相信这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我总在尝试去避免尴尬的场合,并确保我总是清醒地了解自己。如果事情来得突然,我会让音乐伙伴们用他们超级棒的歌声和表演来代替我说话。当那可怕的害羞出现时, 我总能依靠这些“伟大的同事”成功渡过难关。
在发展社交技能方面,角色扮演充当着一个至关重要的角色,涉及采取行动以及一些相关经历。通过扮演某个角色而暂时忘掉自我,你可能有机会演绎一些通常被禁止的行为。你自己的自我意识是不允许带到舞台上的,所以当你并不是真正的自己时,可以尽情展现你的表演才能。然而,你曾经扮演过的那些角色其实也是你自身的部分体现,毕竟不能否认,当你正在扮演一个角色时,你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并对此有所感悟。
根据一位50 岁的害羞女士的描述,她感受到角色扮演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我发现扮演一个特定角色时,我的害羞感和窘迫感都消失了。我觉得自己有演戏的天赋。毕竟,这不是真正的自己在舞台上,这是一个角色、一个人物,是别人。同时,这是一个摆脱生活中害羞的我的机会。角色扮演让我的情绪有了很多宣泄口,这也把我从害羞中拯救出来,并让我收获了很有意义的回报和成就感。
为了克服害羞,有的人选择了演员这个职业,这并不奇怪。理查德·哈奇 (Richard Hatch)在系列电视剧《旧金山街头》(The Streets of San Francisco)中取代了迈克尔·道格拉斯(Michael Douglas)的位置,他在接受采访时说:“我曾经是个害羞的人,步入这个行业就是为了改变自我意识和克服自身的束缚。钱对我来说不算什么,克服害羞才是我最大的成功。”
——以上内容摘自湛庐文化出品《不再害羞》,本篇文章每一小节为编辑随机摘选组合而成
(编辑:王怡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