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社会 文学 美术 音乐 影视 摄影 戏剧 舞蹈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一套教材40年“美颜”之旅

2018-12-19 14:28:45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网    作者:

   
那时的教材普遍较薄,也就有现在的一半厚,内容以简单实用为特点,涵盖常用医疗技术和常见疾病,中西医结合的理念非常明显。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一堂心内科的教学课上,一颗人类的心脏正在手机屏幕上有节奏地收缩、舒张、搏动着。随着手势操控,这颗心脏的每个角度都可以被真切地观察。


  “神奇!”“过瘾!”学生惊叹,有些人甚至站起来凑近了看。


  “这颗从书里蹦出来的心脏,可以看到心室、心房连接的主动脉和肺静脉等血管精准地与心脏的4个腔相连。”老师张书宁淡定地说。


  “真是40年换了人间!”感慨的是葛均波,他是张书宁的老师,中科院院士。


  这本能“蹦”出心脏的书,正是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医学本科教材《内科学》,葛均波担任主编。


  有人惊奇、有人淡然、有人感慨,三代医学生,同一门学科的不同学习感受,这正是一套医学教材40年的变迁之路。


  被唤醒的“心”


  到2018年秋季学期,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这套临床医学专业国家级本科规划教材已历经九轮传承创新,从1979年出版第一轮教材起,几近40年。从2018年秋季学期起,扫码读书成为张书宁的学生的习惯。


  同样是学习内科学,葛均波当年看的是黑白线条图,而他学生的学生现在看的是AR立体模型图。难怪有学生调侃:“现在的心脏都被我们玩‘坏’了。”


  这些心脏学生怎么玩的呢?第一步,打开《内科学》一书,找到你要看的这颗心脏的图片;第二步,在手机上下载一个“人卫图书增值”APP;第三步,扫描图片。就这样,书中的心脏被“唤醒”了。


  红色的动脉血管、蓝色的静脉血管甚至毛细血管在这里都清晰可见,结构走向一目了然。要是觉得密密麻麻的血管和心脏在一起太乱,还可以调整心脏的透明度,让那颗跳动的心若隐若现。


  从教材中“蹦”出来的AR心是否“发育良好”呢?对于这样的疑问,张书宁做出了肯定的回答:很专业,精准度也比较高,对于教学来讲足够了。


  整套本科医学教材一共53本书,除封底的“一书一码”,书中每个知识点都有二维码,AR效果连扫码都不用,直接扫图。


  “在数字出版领域,AR、VR技术虽已普遍使用,但是把数字技术用于整套教材出版,实现纸质版教材与数字呈现和知识及信息的有效触达技术的深度结合,还是非常难得的。”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副秘书长王勤这样评价。


  院士的“大”梦想


  与葛均波同时代学医的还有《外科学》主编陈孝平,“内葛外陈”同时代学医,同时代编书,同是中科院院士,感受上自然相近。


  1978年考上大学的陈孝平并没有上课的教材,有的只是当时老师自己编写的讲义和油印的病例。


  1979年,本科医学首轮教材出版时,陈孝平觉得“真是赶上了好时代,才上学一年就赶上了这么好的教材”。


  那时的教材普遍较薄,也就有现在的一半厚,内容以简单实用为特点,涵盖常用医疗技术和常见疾病,中西医结合的理念非常明显。


  图片在40年前的教材中,绝对是个“奢侈品”。陈孝平清楚地记得:“书里的图基本都是线条图。”


  “线条图就是用黑色的线简单勾勒出人体器官的样子。”一边说着,陈孝平一边拿出手机找了一张线条图,三三两两的线条勾勒出的心脏形状,虽然简单,倒也直观。


  但学外科的就怕看这种图,“一上手术台就傻眼了”。“内脏构造错综复杂,线条图只能呈现单个器官轮廓,而不能将内脏结构表现出来,只能看个大概。”陈孝平说。


  对于教材中图片的执着,葛均波对陈孝平的说法感同身受。


  上世纪90年代,葛均波有个“大大的梦想”:未来的医学教材中,一定要大量使用高清彩色大图。因为,当时他应邀担任《实用内科学》副主编时,书中插图虽不再依赖线条图,但图片的占比很少,也都只是黑白色。


  大量、高清、彩色,这可能是葛均波这代学医者当时想到的“最美的教材”。


  好在梦想很快实现了。21世纪第一个10年,“内葛外陈”不仅实现了“彩色图片”的愿望,还在教学中用上了教材配套光盘和网络增值服务。


  “磨”出来的成果


  2017年,葛均波和陈孝平分别担任第九轮《内科学》和《外科学》教材主编,见证了一套融合教材的诞生。这一次,他们不仅要审教材的文字稿,还要给各种融媒体产品把关。


  AR数字建模最让人头疼。懂医学的不懂技术,懂技术的不了解医学,不少技术人员看到密密麻麻的血管就头大。


  人民卫生出版社为每本融合教材都配了一名文字编辑、一名数字编辑,文字编辑主要负责找教材中可用融合形式表现的知识点,数字编辑主要负责找技术公司。“一个模型要改多少次才能过关,编辑们已经没有数字的概念了。”人民卫生出版社董事长郝阳说。


  技术解决了,人的问题又来了。一些教材编写者对录制微课、制作短视频等手段并不热衷,也不在行。


  怎么办?


  “内葛外陈”亲自上手。主编带头了,其他编者也慢慢接受并“越来越有感觉”。


  一点一点磨,一个一个啃。一套教材53本书,就这样拿下了。


  医学界、教育界非常满意。葛均波和陈孝平都说,人民卫生出版社在这套教材中独立开发的AR技术和模型,在全球医学教育领域也是数一数二的。


  同40年前的“内葛外陈”比起来,现在一个医学本科生,如果想用好第九轮医学本科教材,会有各种选择:想自学,可以扫码看课件(PPT)、看微课视频;想要把手术细节看清楚,可以扫码看手术视频;想要看图,可以选择静图或动图;想要看看学习效果,可以选择自测试卷;如果这些还不够,还可以用AR功能,让心脏动起来……


  “用学生更加熟悉的、包括3D游戏在内的视觉交互呈现和知识有效触达的方式来学习复杂的医学知识,值得称赞。”葛均波说。


  目前,虽然每本教材都用了融合形式,但碍于精力和人手,现在AR技术只用在了5本书中,这是遗憾。


  不过“内葛外陈”和教材的其他编者都很乐观:“别急!下一轮教材我们肯定走得更远、更深。”


  通过一套教材的40年“颜值”之变,大家看到出版业的深度融合大戏刚开幕。


  (编辑:王怡婷)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