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有积累型的,有高度;也有体验型的,有广度。”彭健说:“我想尝试人生的不同可能。”教师、编剧、监制、编导、记者、撰稿人……丰富多彩的经历与履历充实了彭健平淡且不平凡的人生,写作对于他来说,或许就是在山重水复的路上碰到的那一片繁华盛开吧。这脚踏实地的每一步,必将给予干涩的生活以更加丰盈的底色。
彭健,现任教于中国传媒大学,硕士生导师。曾任文化部中国演出管理中心执行总经理,中直国家机关五大艺术院团联盟副秘书长,新华社中国环球公共关系公司副总经理,新华社中国广告联合总公司划总监,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编导记者。
艺术创作方面,彭健曾任话剧《观·世·音》监制、编剧;现代舞剧《观·世·音》监制;《澳门濠江之春-两岸三地电影人大联欢文艺晚会》总撰稿。此外,他组织文化演艺活动超过百场,创作《荣誉》、《奋斗》、《灿烂安阳》、《生命这一刻》等活动主题歌。
近期,携其网络文学作品《飙尘》签约塔读文学,小说目前正在塔读文学连载中。
“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
橙瓜:彭教授您好,最近您的小说《飙尘》于塔读文学小说网上线出书,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呢?
彭健:它讲述了从小被叫做“野种”的女孩子李非,在出身的阴影下扭曲的长大,一心想揭开自己身世秘密,最终发现当年自己的母亲,意外杀人,被判处死刑。为了求生,伪称怀孕,逃跑,并最终诱奸了一名少年学生,借种产女的离奇故事。
橙瓜:这是您创作的第一部作品吗?对这部作品您自身有怎样的期待呢?
彭健:是我的第一部小说,希望读者有所感动。
橙瓜:这么一个离奇的故事,有原型吗?
彭健:在大学的时候,一个同学给我讲过这个故事的雏形。
橙瓜:这部作品不管在人物、剧情上都非常复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出发点,您最喜欢《飙尘》中的哪个人物或者哪段情节?
彭健:我最喜欢楚荷菡越狱逃生的段落。
一个杀人的青年女子应不应该为了活着放弃女性的人伦?一般一个女人是为了孩子宁可牺牲自己,而楚荷菡这个女人会为了自己而生产孩子。
一个失身的少年男子,在懵懂中被诱惑,如何面对诱奸自己的女人所生的孩子?一般男人在两性关系中都不是被动的失身者,一个男人却主动去选择养育孩子的艰难,这里又有一层性别的翻转。
橙瓜:《飙尘》是双线叙述,以李非、楚荷菡母女的视角来展开,她们身处不同的年代,有不同的时代特色,您在区分这两个人物和视角时,会特别注意什么?
我本来希望如果拍摄成电影的话,可以让一个女演员分饰楚荷菡、李非母女两人的青年时代,所以,并没有刻意去区分两个人物的形象特点。在视角上,楚荷菡看起来总在犹豫,有些柔弱,但有着顽强的生命力;李非看起来总在质问,有些尖锐,但内心反而更脆弱。
橙瓜:所以在您的构思里,李非和楚荷菡有相似的外貌,但有不同的性格,最后却还是回归相似的命运,您认为其根源是什么?
彭健:根源归结为三点:童年的不完整、女性的第二性、时代的悲哀。
李非这一次追根、寻种之行,将会对自己或者身边的人产生什么影响?对自己是一个再认识与救赎过程,对旭、莹、常大夫将带来人生的反刍与感悟。对楚荷菡,产生更猛烈的影响,与逃避的人生再次撞车。但最终的影响是慈悲与放下。
橙瓜:您提到了“时代的悲哀”,的确《飙尘》发生的时代背景非常特殊,人物命运、性格也很具有时代性,您觉得现在或者未来还有可能发生类似的事吗?
彭健:也许还会发生相似的事情,世界太大了,人生太复杂。
橙瓜:不同的人可能会对《飙尘》有不同理解,您本人是希望通过这部作品、这些人物,向读者传递怎样的价值观和思想内核呢?
彭健:父亲的形象寄托了我的价值观,即使遭遇离奇的意外,也主动担当责任,为了抚育这个孩子甚至牺牲了自己的很多幸福的可能。有一点像推巨石上山的西西弗斯,理解命运的荒谬,以坚持对抗荒谬,虽然最终仍是荒谬。
橙瓜:不知道我理解的对不对,“飙尘”这个题目给人一种漂泊感,您起这个名字,有何深刻含义呢?它和您的作品有何映射或关联之处?
彭健:飙:飓风,飙尘,被飓风席卷的微尘,如果风尘是个形容词,飙尘是风尘的最高级,大风尘。这微尘是生命的渺小,在世事无常中的命运中飘忽;“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
小说里每一个角色都是这样的飙尘般的命运。
橙瓜:如今,现实主义题材成为文艺创作的主旋律,很多故事直指的社会现象也会在读者群中引起热议,您觉得出现这样现状的原因是什么?
彭健:现实主义题材本身确实最能引起读者的热议。今年的电影《我不是药神》、《快把我哥带走》、《后来的我们》都有很好的票房表现。我感觉读者也好,观众也罢,现在都更喜欢真情走心的作品。
橙瓜:作为原著创作者,您觉得自己这部作品具备IP价值吗?您觉得何种形式的改编能更好地呈现这个故事?
彭健:我已经把小说重新解构,改编成了话剧本,下一步还会改编成新结构的有声读物。当然,希望能改编成电影。小说的形式与结构本来就是从电影剧本而来的。
橙瓜:您认为作家在创作作品或者对其进行IP改编时应该践行怎样的价值观?怎么处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
彭健:践行的价值观应该是:尊重自己,尊重读者。 我的小说还没有经济效益,只是自娱自乐。
橙瓜:您认为哪些网络文学作品具备超级IP的潜质?跟大家谈一谈您比较关注看好的网文IP吧?
彭健:一部作品如果看了一遍以后,隔一段时间再看一遍仍然看得津津有味,主人公很招人喜欢,价值观是普世的,闭上眼睛可以看到平时难以看到的画面,我认为就具备IP的潜质。
网络文学,是一场幻想与心灵对话
橙瓜:《飙尘》选择了网络发布,中国网络文学经过二十年的发展,可以说已经发展到非常成熟的阶段了,您如何看待当代的网络文学呢?
彭健:网络发布是为了借助互联网的力量。当代网络文学让很多人都有了可以向世界而表达自己的机会。
橙瓜:据了解,您现任教于中国传媒大学硕士生导师,写小说是兴趣使然吗?
彭健:对,网络文学写作给我提供了一种更滋养心灵的生活方式。我还从事政府智库研究人员、创业投资基金管理人、咨询公司创始人等多种角色的工作。白天奔忙,晚上沉浸幻想与心灵对话。
橙瓜:在您的过往经历中,您写过歌词,编过话剧,组织过多场文化演艺活动,丰富多彩的人生体验是您所追求的吗?在这么丰富的经历中,您最喜欢做的是什么呢?
彭健:人生有积累型的,有高度;也有体验型的,有广度。我想尝试人生的不同可能。
我最喜欢的是自由的表达。
橙瓜:不管是教师也好,作家也好,监制也好,对于您扮演过得这些“不同的角色”,您有怎样的个人感悟呢?这些“角色”之间有共性吗?
彭健:不同行业之间存在的边界在更高处是交融的,内在的深层道理是相通的,有普遍的规律。我们可以把这些社会身份看作是不同的角色,但也可以看作是同一个角色。都是在遇到问题、创造性的思考、解决问题,再遇到新问题的周而复始的过程中,努力地表达自己,希望影响别人。
橙瓜:您的话剧作品《观·世·音》是一部关注和反映当代人心灵问题的戏剧作品,其中涉及各个社会层面的人物,以及他们身上存在着的形形色色的心理困惑。可以说这和《飙尘》一样,也是一部现实主义题材的作品,您钟爱这一类型创作的原因是什么?
彭健:我觉得每一部作品和作者的关系都是缘分,是在山重水复的路上碰到的柳暗花明。某种程度上,不是我创作了它们,而是碰巧遇到了它们。所以,谈不上我钟爱某一种类型。现在,我正在写一部悬疑探宝题材的作品,也是想尝试新的可能。
橙瓜:您一直在尝试多样化的文艺创作,您认为在当下,文学作品、文学发展有何使命?
彭健:滋养心灵,很多人的生活很干涩。
橙瓜:不管是传统文学还是网络文学,您都是颇有研究的,站在您的角度,您觉得传统文学和网络文学的异同在哪里?
彭健:我说不好,大概传统文学会更正式,面壁图破壁,网络文学更松弛,自娱娱人。
橙瓜:很多人说,网络文学的“枝繁叶茂”存在泡沫,将来或许有一天会一捅就破,您是怎么看待这个说法的呢?
彭健:存在即合理。枝繁叶茂合理,如果将来有一天出现泡沫散去也合理,总会螺旋上升。
橙瓜:您认为传统文学与网络文学应该怎样更好的融合?
彭健:院线电影与网络大电影对观众各有侧重。网络大电影会学习院线电影更成熟的技巧,提升品质;院线电影可以借鉴网络大电影的受众思维,但我不认为二者会融合。对于传统文学与网络文学我觉得也是如此。
(编辑:李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