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在北京涌现出越来越多各具特色的新型阅读空间,将以前单纯以售卖书籍为主营业务的传统书店进行了扩展和升级,成为人们进行精神交流和文化消费的多元化平台。在日前于北京市天桥艺术中心举办的第八届书香中国·北京阅读季阅读盛典“阅读+”系列主题对话“阅读+空间:新型阅读空间与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中,北京发行集团董事长李湛军、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国民阅读研究与促进中心主任徐升国、首都师范大学文化研究院副院长张翔、“快书包”创始人徐智明、中信书店总编辑方希等业界经营者代表齐聚一堂,共同就实体书店发展应如何带动越来越多的读者爱上读书、新型阅读空间与全民阅读的关系以及在北京建设全国文化中心过程中将起到什么作用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阅读空间体现地域人文特色
徐升国首先介绍了目前北京各区阅读空间的发展现状和特点,他认为不同区的阅读空间在蓬勃发展中又体现出各自不同的地域和人文特色。如商业资源密集的东城区、西城区,会利用城市改造中的腾退空间来进行阅读空间的建设,一方面是涵芬楼、三联书店等老牌书店不断升级;一方面是角楼图书馆、红楼藏书楼等在旧有建筑基础上改建而成的网红新书店,形成全新的商圈模式。朝阳区、海淀区、丰台区、石景山区更敢于大胆创新,比如万科翡翠书院的云中图书馆就把阅读空间完全融入居民生活社区之中。房山、通州、顺义、大兴、昌平等新兴居住区的居民对阅读有着更为强烈的需求,因此这几个区就把阅读空间和各种产业园区进行结合,形成了家庭绘本馆、由社区旧车棚改造的书香驿站、兼具创业空间功能的图书馆等全新形态的阅读空间。门头沟、平谷、怀柔、密云、延庆等远郊区则充分发挥当地特色,把旅游景点、休闲度假和居民服务等与阅读文化相结合,形成融休闲、生态、旅游、度假于一体的多元化阅读空间,像门头沟戒台寺的牡丹书院、密云的西西弗书店等。
书店业正发生五大变化
徐智明表示,这几年书店业已经发生了剧变。他为这一变化总结出五大特征,并强调“我们一定要用新的眼光、新的角度来看书店这个行业”。一是书店的服务对象从读者变成消费者。过去经常说一个好书店是帮读者找书、选择读者喜欢的书来卖等等,但今天就应该以服务于消费者的视角来看书店的服务对象,因为越来越多的顾客到书店已经不是买书了,可能就是拍照、转一圈或者喝杯咖啡。二是书店功能从阅读走向生活。以前书店更多强调的是图书销售功能,强调为阅读服务,现在则应服务于消费者的更多生活需求。三是书店从单一卖场变成复合空间。此前书店只需注重怎么把图书摆放好以吸引顾客购买,如今要做的却是打造出一个能够让顾客喜欢的、有个性和设计感的、舒适美观的整体空间。四是书店的经营思路从坚守改为创新。起初面临电商大潮的冲击时,很多书店经营者都乐于宣称“我们要坚守,要想办法把书卖好,把读者从线上拉回线下”,现在这个想法已经很不现实了,近年来凡是成功的书店所做的各种探索,都是与原有业务形态完全不同的创新。五是书店和消费者的关系从终点变为起点。过去一个消费者进入书店,当他拿书到收银台结账的时候,这个消费过程就结束了,而新型书店要想到的是接下来与消费者的持续沟通,把他进入书店买书这件事变成两者长期互动关系的起点。
新型实体书店应成为“内容场”
方希从中信书店的实际操作出发,解读称新型的实体书店应该成为一个“内容场”。“一个书店怎么少得了气味?所以你去中信书店会闻到很特别的香水味道,它的名字叫‘毛姆’,因为我们正在推《月亮与六便士》。一个书店怎么能少得了音乐?我们现在正在跟一家背景音乐制作公司洽谈,这个公司中来自6个国家的艺术工作者正在帮中信书店设计符合书店特别是符合中信书店调性的音乐,分早上、中午、晚上,分雨天、晴天、下雪天。难道我们只能用视觉去推广一本书吗?当然不是!我们会有其他很多方式,因为气味、音乐这些都是一个书店的有机构成部分,是内容之一,所以我觉得书店其实是一个完整的‘内容场’。我们做书店的人就是编织者,把所有这些要素以一种非常好的、非常美妙的、贴近用户的逻辑编织在一起,真正把这个空间做到让人觉得有独特的价值,有吸引他留下来的地方。”
同样作为行业一线经营者的李湛军也认为,新的阅读空间再不能像从前那样只是摆本书、卖本书,而是要从“为买书服务”变为“为买书人服务”。北京发行集团今年提出的口号是,实体书店要实现以图书为主导的文化建设。其中包含3个方面:实现环境的高雅、舒适、时尚;拓展以图书为主导的文化多元业态;打造一个适合人们进行文化交往、符合人们新的生活方式的交流平台。
(编辑:王怡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