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上世纪80年代崛起秦文君、陈丹燕、梅子涵、沈石溪、彭懿、周锐、郑春华等一批儿童文学界的中坚作家后,从上世纪90年代到本世纪初,上海又涌现了一批有才华的新生代儿童文学作家。张弘、张洁、李学斌、陆梅、周晴、金建华、郁雨君、殷健灵、萧萍、谢倩霓等被评论界称为“儿童文学新十家”,近日,在上海召开的儿童文学新十家创作论坛上,评论界一致认为,这个作家群体水平之齐整、人数之多,在全国也是绝无仅有的。
儿童文学作家、上海作协儿委会主任梅子涵认为,这个写作群体被命名为“新十家”,可能主要是写作阶段和年龄的区别,“这十位新生代作家大都出生在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90年代后登上文坛,但在写作风格上没有一致性”。
上海市作协主席秦文君提出,新十家中,李学斌是知识积累非常全面的作家,作品蕴含明确的艺术探索意识;近年来活跃的殷健灵,作品空灵中蕴含理想主义的光华;张洁的作品纤细清纯,有微微的疼痛感;谢倩霓的作品则有一种泼辣而生机勃勃的艺术张力;萧萍的作品优雅、诗意,具有特别的精神气质;张弘的写作有一种力量感,周晴则具生活的通透感;陆梅的作品真挚、诗情,郁雨君善于捕捉少女世界的敏感、微妙,金建华向来为低龄孩子写作,作品活泼而质朴。
为什么儿童文学写作会在上海体现出集群效应?浙江师范大学教授方卫平认为,是传统和现实的多重作用力产生的。首先,“上海作为现代儿童文学的策源地,和当代儿童文学的一个重镇,有深厚的传统和积累,以及创作的积淀”。比如,老一辈的陈伯吹、贺宜、包蕾,稍近些的鲁兵、圣野、任溶溶、洪汛涛、任大霖任大星兄弟、张秋生等,包括80年代的代表性人物秦文君、梅子涵、周锐、郑春华、沈石溪、彭懿等,而传统会不断带给现实生长力。其次,新时期以来特别是在八九十年代,因为有《儿童文学选刊》、《儿童文学研究》、以及《中国儿童文学》杂志的存在,以及文革结束后、中国儿童文学非常重要的一个出版机构少年儿童出版社的存在,包括这些出版机构背后的评论家、作家、编辑家的存在,为上海带来浓郁儿童文学氛围,和发生的机会;其三,与上海师大也有关系。作家型的大学教授梅子涵培养了一批儿童文学作家,上海师大成为儿童文学人才培养的重要机构。
无论如何,与80年代的写作相比,新生代儿童文学作家体现出了迥然不同的写作特征。“80年代的那一批作家,首先从人生经历上来说,他们的生命体验中有更多的生命的厚重感、沧桑感,对童年的认识会与不幸历史的揉捏有关;第二,他们带着那个时代的文学观念和文学训练走上文坛的,与后面的作家的文学观念、所接受的文学影响是有不同的;第三,80年代,文学写作所面临的时代任务和环境也是不一样的,他们要不断冲破禁锢,冲破原有话语的封锁,为过去相当狭隘的儿童文学的艺术天地寻找各种可能性。”所以,方卫平认为,从创作心理来说,具有更多的激情、责任感,是那一代作家普遍的特点。
今天的作家,他们的写作已经到了一个相对自由的境地,更多在探寻自己的趣味,营造自己的艺术世界,所以,“对这一代来说,已经没有集体身份了”。但是,“也许,这就是他们的身份感。”方卫平表示。
(编辑:李明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