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翻译类杂志《译文》在2008年停刊后,让众多外国文学爱好者为上海译文出版社旗下的另一本杂志《外国文艺》的命运担忧。但日前记者获悉,经过全面改版后,《外国文艺》已以全新面貌重新面市。上海译文出版社社长韩卫东日前告诉记者,出版社会继续对杂志给予经济资助,它的生存不仅不会有问题,而且将它办成国内一流外国文学刊物,将是《外国文艺》的新年目标。
创刊于1978年的《外国文艺》杂志与上海译文出版社同龄。在1980年代初,它最早介绍了劳伦斯、萨特、纳博科夫、博尔赫斯、马尔克斯、略萨、艾略特、吴尔夫、川端康成、大江健三郎等数百位重要作家。这些当代西方著名作家的代表作,影响了一大批当代文学作家,有人说,每一位当代作家的背后都站着一位西方作家的身影,而其中,《外国文艺》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王安忆曾回忆说“我们这一代是‘译文’的一代。”
但就是这样一本滋养了诸多中国作家的文学杂志,自1990年代之后,其影响力日益衰弱,发行量也从10多万册跌至1万册左右。尽管面临种种困境,上海译文出版社依然看重这本杂志的作用,对此,译文社对该杂志给予经济资助,将其定位于外国专业类文学。
记者欣喜地看到,改版后的《外国文艺》2010年第一期已面市。该期特别聚焦200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赫塔·米勒不同寻常的文学生涯,一次刊出她的十多篇作品。同时,附设包括奥尔罕·帕慕克等往年诺奖作品的链接,内容之丰富,让文学爱好者大呼过瘾。其中还有英国詹姆斯·伍德的争鸣文章《奥斯特的“四不像”》;法国菲利普·索莱尔斯的访谈《文学或精神之战》等。
记者在一些翻译类论坛上发现,不少翻译爱好者都对新改版的《外国文艺》大为称赞,为其变得更为“纯文学”而叫好。也有读者为此呼吁,政府的文化基金应该拨一部分资金给专业期刊和文学期刊,“现在的文化基金都投到了市场化的领域,比如电视电影,我们觉得政府还应该选择一些优秀杂志来补贴。”
(编辑:李明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