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罗皓菱
从2月6日起至大年三十,著名作家、心理咨询师毕淑敏登上《百家讲坛》,开始“破解幸福密码”之旅。而由讲座内容修订增补的新书《破解幸福密码》也由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正式出版发行。在毕淑敏看来,幸福,最重要的是要有目标感,目标感是某种崇高的东西,是在一己生命之外,对整个族群和更大范围内的他人有所帮助的期冀。
《百家讲坛》四度邀请,毕淑敏三度拒绝
早在2007年,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就曾向毕淑敏发出过演讲的邀请,希望她能谈谈大众的心理健康问题,但是遭到毕淑敏的拒绝。“我没有兴趣,此事便放下了。后来她几次来电话约谈,我都婉辞。但一位叫王咏琴的女士锲而不舍,又打来电话说这件事。我说,我正在准备环球旅游呢,完全顾不上考虑《百家讲坛》。她很有耐心地回答,那就等您回来再说吧。”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毕淑敏坦言自己顾虑很多,“我已经马上快60岁了,要到聚光灯下讲上千分钟,众目睽睽,全国人民都来挑你的错,从你的长相到你的衣服,从你的口齿到你的学问,方方面面都被聚焦,包括这么大一个老妇人跑到聚光灯下来吓人,我心中充满了不自信和恐惧。”
然而,邀请者的一席话改变了她的想法。当被问起自己写作的目的,毕淑敏说,作为医生和作家,她深知当代人的痛苦更多地是由精神层面而来,于是希望和更多的人分享快乐和思考。邀请者则告诉她,上电视也是一种分享。这番话击中了她,为了心中那个“目标感”,她像革命先烈一样鼓励了自己一下,“为了和更多的人分享,哪怕有很多不得体之处,发音的错误,引用典故的不准确诸如此类的,我准备了都来承担,只为传达一个信息,就是我们活着,人有必要为自己的幸福承担责任。”
接受讲坛挑战 曾因缺乏自信失眠
既然决定了要做,毕淑敏自然是全心投入。从2009年的2月到7月,在半年多的时间里,她几乎没有一天不琢磨《百家讲坛》的事儿。然而,当众讲话,这可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说真的,我毫无自信,觉得自己做出了一生中最荒谬的决定,在年近花甲之时,去干这么一件完全生疏的事情,捉襟见肘,顾此失彼。”
比如她准备讲稿,生怕不够用,总是多多益善,有时只讲了三分之一,时间就到了,章法大乱。比如演播室里总是太热了,她又胖,在灯光下晒得根本看不清,再加上用的本子反光,老花镜不能看远处,只能看近处,偶尔抬起头来,看字就很痛苦。
刚开始,适应录制节目的头一天晚上,她必定失眠。“平常我是个一沾枕头就睡着的人,从来不吃安眠药。《百家讲坛》的任务,让我辗转反侧惴惴不安。”这个时候,她问自己,为什么如此紧张呢?是怕讲得不好毁了自己的形象吗?这样一问,反倒坦然了。“我不是心理学的专门学者,也不是打算名满天下的作家。我只是想把自己心中的一些所思所想,和更多的人分享。”
毕淑敏说,年轻的时候,在寂静冰寒的冈底斯山度过,她深知精神的孤独是多么凄冷的幻灭。“我愿在心与心之间架起一道小桥,哪怕只是几块垫脚的青石板也好,将我们琐屑凌乱的生命连接。”
只要精神屹立,死亡也为之匍匐
为什么选择“幸福”这个话题,毕淑敏说,那是因为在她内心深处,有一个关于幸福的结。
曾经有报纸面向社会征集“谁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这个题目的答案。来稿踊跃,各界人士纷纷应答。报社组织了权威的评审团,在纷纭的答案中进行遴选和投票,最后得出了三个答案。因为众口难调意见无法统一,还保留了一个备选答案。[NextPage]
它们的顺序依次是给孩子刚刚洗完澡,怀抱婴儿面带微笑的母亲;给病人做完了一例成功手术,目送病人出院的医生;在海滩上筑起了一座沙堡,望着自己劳动成果的顽童。备选的答案是:写完了小说最后一个字,画上了句号的作家。
消息入眼,有个女人眼皮上像抹了辣椒油,呛而且痛,心中惶惶不安,答案中的四种情况,在某种意义上说,那时的她,居然都在一定程度上初步拥有了,但她并没有感到幸福。这个女人就是毕淑敏,她发现原来自己是个幸福盲。
“我发现自己出了毛病,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我后半生所有的努力和奋斗,都是镜中花水中月。”毕淑敏说,而让她彻底转变是在父母的去世,“当我父亲病危的时候,由于部队医院的某项化验设备坏了,必须把父亲的血样送到另外的一所地方医院里去查验。我捧着装有父亲血液的玻璃管,急匆匆赶往城市的另一端。那家医院的化验科主任检查完后疑惑地问,这个病人还活着吗?我说,活着。他说,可是从这张化验单上所显示出来的这些化验数据看,病况极为严重。以我们的临床经验,这个病人应该早就去世了。”
毕淑敏的泪水夺眶而出,“我没有跟他说这是我父亲啊,拿着化验单,飞似的往部队医院赶,生怕在我送血样的这一段时间父亲已经远行。匆匆忙忙赶回父亲所住的医院,先到病床前看望父亲。我觉得非常有经验的主任都那样说了,我会不会已看不到父亲了?!没想到父亲非常清醒,在病床上他微笑着对我说,我这一生非常的幸福,因为有了我的事业,因为有了你的母亲,因为有了你们……”
第二天,父亲走了。“这是我父亲留给我最宝贵的一份遗嘱。一个人的生命,即使在遭受无比痛苦的折磨,即使是面对死亡的威胁,他也依然可以感知人间的温暖与幸福。人的精神是任何化验单都无法呈现的,幸福无处不在,只要精神屹立,死亡也为之匍匐。”
幸福,最重要的是要有目标感
关于幸福的定义,每个人的理解恐怕都不同,在这本《破解幸福密码》中,毕淑敏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毕淑敏认为,只要有了良好、正确的争取方式,幸福绝不是不可控与不可得的。只要调节自己的身心,使其一直处在一种昂扬的状态里面,与自己的心理对话,就能使其处于一种正面的循环之中。而保持昂扬状态的关键,就是人必须生活在一种目标感里。
在她看来目标与目标感不同,比如很多人现在的目标是挣钱,但挣钱干什么呢?毕淑敏坦言,找自己做心理咨询的人很多是非常有钱的,但他们不幸福。你也许会说,挣钱是为了买大房子。那买大房子是干什么呢?也许是娶一位好姑娘。娶好姑娘是干什么呢?是生儿育女。生儿育女是干什么呢?是希望他们考上好大学,找到好工作。问到最后,其实往往归结为一个哲学命题:人为什么而活。于是,目标与目标感就有了不同的意味,目标感也许是一个永远实现不了的目标,也许不仅仅是为了个体、家庭,人生一定要与更大的目标有所联系。
那么到底要如何树立自己的目标感,“人要有一点使命感,是要有一点崇高感的。一个人可以不信教,但必须要信点什么东西。要信一己私利之上的高远的东西。如果一点都没有,埋在世俗和庸常尘灰之中,每天都是卿卿我我柴米油盐,那就会觉得一辈子和过一天没有多少区别,那就让人萎缩和了无生气。”毕淑敏说,“人是一种奇怪的动物,他一定要为生活找点意义。生活本没有意义,所以我们要让它变得有点意义。生活本身并不幸福,所以我们要幸福的生活。”
尽管毕淑敏在书中与读者分享了众多谋取幸福的方法,但她并没有满足,即将赴不丹取“幸福经”。“我听说不丹的国民幸福指数很高,他们提出来的国民幸福总值代替了国民生产总值。虽然我国的GDP获得了高速增长,但很少听到中国人说自己的幸福感也获得了同步的增长。现在,GDP是否是衡量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最佳标准,受到了越来越大的质疑。”毕淑敏说,正是出于这样的好奇和思考,毕淑敏决心前往不丹,汲取不丹带给国民的幸福感。“等我从不丹回来,我会将他们获取幸福的经验总结出来,呈现在《破解幸福密码》的修订版中。”
(编辑:李明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