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的中国儿童文学界有一件具有深远意义的事情在悄悄发生着,这就是曹文轩的《草房子》突破了100次印刷(其中90多次是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印刷)。这是个惊人的数字。一本书在短短的12年间,一版再版,而且发行量还在逐年攀升。尤其是近几年,光我社的发行量每年增加50000册以上。这样的现象在中国原创少儿图书的出版中是很少见的。而且不仅仅是《草房子》,我社出版的曹文轩纯美系列所有的书每年至少都要重印五六次,最少的年发行量也超过了10万册。这说明什么?说明曹文轩作品的价值正逐步被社会所认识,说明在这娱乐至上、人心浮躁的商品经济社会中,却还有许多人被曹文轩作品中的美和诗意所吸引,被书中的大爱和不向苦难屈服的精神所打动。这让我们在这娱乐文化、快餐文化、庸俗文化的泛滥中看到一丝亮色。
一个单本书,发行12年,印刷超过100次,年销售量已达到40多万册——如此骄人成绩,说它是长销加畅销,我想是没有疑义的。这样既长销又畅销的书,可以说是我们每个出版人梦寐以求的。那么怎样做出的书?《草房子》至少给我们这样几点启示:
首先是作品要是高品质的,代表了当下儿童文学的高度,具有可以流传下去的经典性。
《草房子》无疑是这样的作品。作品写了男孩桑桑刻骨铭心,终身难忘的六年小学生活。六年中,他亲眼目睹或直接参与了一连串看似寻常但又催人泪下、感动人心的故事:少男少女之间毫无瑕疵的纯情,不幸少年与厄运相拼时的悲怆与优雅,残疾男孩对尊严的执著坚守,垂暮老人在最后一瞬间所闪耀的人格光彩,在死亡体验中对生命的深切而优美的领悟,大人们之间扑朔迷离且又充满诗情画意的情感纠葛……《草房子》是一个美好的所在,它的内涵的丰富性、它的人物形象的生动性、它的意境、它语言的诗性、它的描写的画面感、它的浓浓的水乡风味使它成了一部可以多维度进行评说的作品。它是一座高峰,至今没有人可以逾越。当我们走近曹文轩为我们搭的《草房子》时,我们确实被这样一种气息所弥漫。作者以优美的文笔,写了离我们已远去的小学生活,这种看似平常实则并不简单的生活,我们的时代未必经历过,但无疑我们都能体悟得到,这样的作品一定能够感动不同时代的少儿甚至成年人。这是一本书是否能够长销的关键。《草房子》是曹文轩公认的代表作品,曹文轩30年来一直是儿童文学标杆性的人物,他旺盛的创作力、敏锐的洞察力和开阔的艺术视野,代表了中国儿童文学的一种走向。尤其难得的是,他的作品无论是长篇还是短制,绝不粗制滥造,均保持了相当的艺术水准。曹文轩有明确的创作追求,他创作的终极目标是追随永恒。他的作品强调内在的艺术张力,尤其注重情感的力量、善的力量和美的力量。我相信他的另一部代表作《青铜葵花》也将变成又一部《草房子》。
第二,要有一套合适的营销方式。
曹文轩的作品对读者的阅读能力是有要求的,对习惯了浅阅读流行文化的孩子来说有一定难度,这就需要成年人来引导。我社经过多年的探索,在省委宣传部、省作协的支持下,和江苏新华发行集团共同开展了“人文进校园活动”,有计划地组织作家进校园,直接和小读者交流。曹文轩多次到中小学校和师生们交流,也多次在中小学语文教师培训班上讲演。他充满激情的讲演,他对儿童文学作品深入浅出的解读,吸引了所有的孩子;而他对当下孩子阅读的担忧、他对孩子要打好精神底子的呼吁,引起了老师们的强烈共鸣和高度赞同。很多学校的老师主动在阅读辅导课上讲解曹文轩的作品,引导孩子阅读。深圳南山央校的李庆明校长亲自向学生朗读《草房子》和《青铜葵花》,江苏溧水实验学校的校长更是通读了曹文轩纯美系列的所有作品,甚至能背诵许多段落。正是在无数教育界人士的推荐、引导下,曹文轩的作品得到了愈来愈多的孩子喜爱。
第三,要努力营造健康的阅读大环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长很快,精神文化建设相对滞后,浅阅读、快餐文化、庸俗读物泛滥,极大地影响了青少年的精神心灵成长。许多有识之士看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大声疾呼不能对孩子的阅读放任自流,要进行积极的引导。许多学者走出书斋,走进中小学校园,走进家长学校,向学生们推荐好作品。政府也在积极倡导阅读优秀作品。教育部、新闻出版总署等国家机构每年都会选出优秀的图书向全国青少年推荐。更令人感动的是千千万万个战斗在教学第一线的校长老师们,他们一方面积极参加各种阅读推广活动,一方面认真研读作品,制定阅读课教案。正是在上上下下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的阅读生态有所好转,爱读书读好书的孩子愈来愈多。
一个大部分国民都是内心贫乏、心灵贫瘠,只知道如何赚钱的经济动物的国家,不是我们理想的栖居地。出版好书,引导孩子读好书,是关系到我们的孩子将来是否能“诗意地生活”、我们的国家是否能成为各种生命的美好家园的大事。《草房子》这样的作品,是少儿健康心灵成长的最好的精神食粮。愿我们共同努力,让孩子们远离庸俗、亲近经典。
(编辑:李明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