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8日,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行规《图书公平交易规则》在一年一度的北京图书订货会开幕式上推出。“规则”规定:图书促销环节不得低价倾销新书;出版一年内的新书进入零售市场时,须按图书标定实价销售;网上书店或会员制销售时,最多享受不低于8.5折的优惠幅度。近10天过去,“规则”执行如何?
新规出台,能否让市场走向规范?1月16日,记者走访成都市内的图书市场,发现恶意竞争、价格混乱现象依然存在,批发和零售商都有难处。
下午3点,盐市口四川书市内人流如织。不少摊位上挂着“新书大减价”、“买二赠一”的标签。
一家店名叫“川图”的摊位前,《小时代2.0虚铜时代》、《中国足球内幕》摆在最显眼的位置。记者询问价格,老板给了个八五折。“这已经是我们的批发价了。”让记者不解的是,老板对刚刚批发了十本的一位书店采购也建议说:“你拿回去最好还是按八五折买。”如果按照之前八五折就是批发价的说法,中间采购商的利润哪里来?让人狐疑。
在书市二楼“时代”书店摊位前,一个工作人员正拿起刚到的书,一本一本地盖上自己书店的印记。“现在市场太乱,打上自己的印记是为防止别人冒充。明明进了别人的歪书,却说是我们的货。”图书交易中的混乱,让批发商也不得不出招自保。
刚刚出台的 《图书公平交易规则》能否改变现状?时代书店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工作人员肯定地说:“纸老虎,没有作用。”记者继续追问,既然有了“规则”,大家就可以照章执行啊?他无奈地回答:“至少需要四五年才能理顺吧。”
街头采访结束后,记者登录网页。当当网上,一些两个月前刚出的新书依然有五五折价格出售——看来价格限制的规则,还没有被售书业接受。
声音:“规则”本身存在缺陷
“规则”执行不力,是否与本身的力度有关?昊兴律师事务所律师张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由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中国书刊发行业协会、中国新华书店协会制定的《图书公平交易规则》虽然是在业界广泛呼声下的产物,但它自身也存在难以回避的缺陷。比如,“规则”还不具备法律效力,缺少监管者,只能靠呼唤行业自律来做保证。这些缺陷既是图书市场现状的反映,也是“规则”走向完善必须要迈过的门槛。
采访札记
“规则”难免不尴尬
这几天,记者通过网上阅读及与书商、读者的交流发现:媒体和读者对“规则”反应强烈。当当网声明,目前的“限折令”对当当网来说不具可操作性;卓越网上,许多低于8.5折的图书依然热销……对规则制定者而言,这样的尴尬恐怕是始料未及。
据报道,规定所指向的网上书店,基本上也没有低于进货价格销售,只是薄利多销而已。退一步讲,即便有以低于成本价销售图书的恶意竞争行为,也完全可以通过《反不正当竞争法》单独认定处理。而以行业协会的名义对全行业的销售定价做出规定,不是公平竞争的安排,恰恰是反竞争的安排。
一些读者认为,网上书店给我们带来了许多便利和实惠:品种多、折扣低、足不出户就可以逛书店,还可以享受送货上门服务……这一切源于网上书店无需店面、节约人手、服务灵活等因素,这正是人们在高科技条件下创新的产物,这样的创新有利于发展生产力、也有利于提高文化生活水平,理应得到呵护和鼓励。倘若硬要将其装入到传统的销售框框,甚至制定统一的“销售折扣”,这不仅对网上书店不公平,也会伤及消费者权益,影响市场经济的发展。
(编辑:李明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