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文道说,内地读者应逐渐打开视野,领略汉语写作圈更丰富的风景。
2009年的365天中,梁文道大约有150天在内地。
过去的这一年,他在内地一口气出版了《常识》、《噪音太多》、《我执》、《读者》四本简体版新书,成为内地读者最熟悉的香港面孔。“热捧”的结果之一,就是不久前因《我读》一书而身陷“被出版门”事件。
在过去一两年大举“北上”的港台作家群中,梁文道几乎是最具代表性的一位。他的三本新书甚至直接出版了简体字版,《常识》不仅入选“2009年度十大好书”,还在内地热销20万册,创下学术文化类图书“叫好又叫座”的出版奇迹。
日前,梁文道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从香港写作者的角度呼吁,内地读者应逐渐打开视野,领略汉语写作圈更丰富的风景。
港台作家“心里面”的读者
记者:就您对两岸出版界、读书界的观察,港台书这两年在内地扎堆出版是不是出现了一个爆发性的现象?
梁文道:大家可能不记得了,当年金庸的武侠小说、梁凤仪的商场小说、倪匡的科幻小说都在内地红过一阵子。以前那一批带来的可能是一般流行文学,而现在比如我,或者马家辉、林奕华、林夕都是新时代香港都市感比较强的一批人。另外一个新特点,当年金庸是小说进来人不进来,而现在作家的活动范围扩展到全中国了。我个人可能还有一个特殊的地方,就是很多写作比如《常识》,一开始就是写给内地读者看的。 [NextPage]
记者:过去是港台作家写港台事,现在的同步出版现象,是否可以从华语文化圈的融合角度去认识?
梁文道:这也是我一直在谈的问题。没有必要去区分港台作家和内地作家,这只是一个概念上的框框。我希望慢慢做到一点,香港作家写作的时候也能想到自己就是整个华文世界的一员。写作的时候你在想着谁?这个问题很重要。过去我们整个写作环境、读者环境都在香港,所以心里头的读者都还是香港人,林奕华、林夕早年也是这样。但现在我们发现,林奕华已经慢慢改变了,他写香港的时候,心里面已经想到了香港以外地区的华文读者,这是一个很大的变化。
有了他们,港台书写才全面
记者:不知您有没有注意到,包括朱天文、张大春、蒋勋、舒国治在内的一大批港台实力派作家,原本对内地读者是完全陌生化的,现在内地出版界正对他们做最基础的引进和介绍工作。
梁文道:在我看来,引介港台严肃文学可能更重要。香港最好的作家之一西西跟董启章,今年将要在内地出书,加上台湾那几位,整个港台的书写才比较全面。从通俗流行小说到杂文、散文,再到严肃文学的开发,我对最后这批作家特别看重,他们是港台最具实力的文学作者。
在香港、台湾,有一个比较明显的跟内地很不同的书写模式,尤其在小说方面,对于怎么样使用文字、什么叫做写作,大家的观念很不同。过去对这点一直有所忽略,现在我觉得很高兴,这一批港台作家重新进入了内地读者的视野,能够让读者了解到,原来汉语写作除了熟悉的内地作家之外,还有更多别的风景。
1万册在香港已算超级畅销
记者:《常识》一年时间卖了20万册,在学术文化类算得上超级畅销书了。根据您的经验,有一定市场影响的学术书在港台的销量,能否得到一个横向的数字比较?
梁文道:《常识》热销不是我的原因,是整个时评复苏的原因。时评本来是跟报纸共生的东西,但建国后让位给了社论,直到上世纪90年代才真正复苏,出现了很多杂文。而现在公民参与、关注的意识越来越强,使得时事评论重新回到了中国。但目前这类书结集的还不太多,我这本就比较耀目地跳了出来。
港台图书市场本身就小,绝对不可能有20万册这种数字。但也要看作家,看时代。举一个例子,当年《野火集》在台湾能卖50万册,正因台湾社会恰巧处在一个巨变的时刻,与今天中国社会对时评的需求很类似。我在香港出的第一本书《弱水三千》是个书话集。这种书在香港过去都是“票房毒药”,能卖几百本就很好了,如果能到2000册那就是超级畅销。但我这本累计销量过万册了,很多香港行内朋友还恭喜我,说这是香港有史以来最畅销的一本书话集。
(编辑:李明达)